<p class="ql-block">秋风迎诗意,教研换灵思。10月31日的清晨,阳光斜照进教室,文昌中学的课堂早已书声琅琅。第二节课的铃声一响,涂根宁老师便带着八年级2401班的学生,走进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的数学世界。那一刻,数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了流淌在思维里的诗行。投影屏上跳动的公式,像是一首待解的谜语,引着学生们一步步靠近数学的内核。</p> <p class="ql-block">涂老师的课堂,从不急于灌输答案。她站在学生中间,语调平和却有力,像一位引路人,轻轻拨开知识的迷雾。一个问题抛出,教室里便响起窸窣的翻书声和低声讨论。她不急于纠正,而是耐心等待思维的火花自行点燃。由简入难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解题中找到自己的节奏。那些举手的同学们我看见他们眼里的光,是自信在悄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蓝黑校服的身影整齐划一,目光齐刷刷投向屏幕。他们低头记录,抬头思考,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无声却充满生机。涂老师适时点拨,不抢戏,也不冷场,只是在关键处轻轻一推,便让学生自己攀上思维的高坡。这堂课,没有华丽的表演,却有真实的生长。知识如细雨,润物无声,落在心田,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讲台前的老师,身姿挺拔,语气沉稳。黑板上的板书工整清晰,国旗在墙角静静悬挂,仿佛也在见证这场理性的对话。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像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思维的深处。学生们的神情专注,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寻。我忽然明白,所谓高效课堂,不是讲得多快,而是让学生走得多远。</p> <p class="ql-block">课桌上摊开的课本与笔记,是学习最真实的痕迹。这里没有喧嚣的热闹,只有专注的静谧。这种静,是思维在奔跑的声音,是成长在悄然发生。</p> <p class="ql-block">下课铃响,研讨接续。办公室里,数学组的老师们围坐一圈,话题仍围绕着那堂课展开。涂老师上课从容、衔接流畅,讲解细致,提出了对于二次根式的概念需不需要细致讲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没有客套,只有真诚的碰撞。年轻老师频频点头,笔记本上记满了灵感。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思考的起点。我们都在这场对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像打磨一块璞玉,一点点剔除粗糙,留下光华。</p> <p class="ql-block">携一缕阳光,带一丝芳香,共见一路繁花绽放。这不仅仅是一次示范课,更是一场关于“教”与“学”的深度对话。我们以数启思,以研促教,让知识不再悬浮于课本,而是沉入学生的心田。教学之路漫长,但只要我们愿意共研、共学、共提升,每一步,都是向前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