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濡以沫的峥嵘岁月(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同心协力,共建幸福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灰厂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但当时已经建起了两座上料出灰连续循环作业,比较先进的“啦啦窑”,年产石灰量可以达到上万吨。每年点火后,便连续生产,不能停工。所以,工人采取轮休制,每月4天假,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回家休假,是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第二天。那天,发了27元工资,买了10元饭票后,还剩下17元。心想这是自己第一次挣了钱,说什么也要好好庆祝庆祝。于是,买了菜,割了肉,秤了桃酥,又专门给母亲买了一瓶红酒。小时候,生活困难,母亲日常是滴酒不沾的。只有过年时,才和孩子们一样,倒一小杯红酒,与大家一起品尝着年的味道。只见母亲慢慢地端起酒杯,醇厚而红润的酒在杯中轻轻晃动。母亲把酒杯贴到嘴边,发出细细的吮吸声,然后慢慢地咽下去,脸上便露出了十分惬意而满足的表情。那时的场景深深地铭刻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心想等自己挣了钱,一定要买瓶红酒,让母亲尽情地喝一顿。</p><p class="ql-block">那天,我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放到炕上,母亲和妻子笑得合不拢嘴。马上置办了一桌当时看来,属于十分丰盛的饭菜,让我把已经分居的哥嫂、姐姐、姐夫们叫来,大家在一起好好庆贺一下。酒席间,母亲第一次喝了五六小杯红酒。她那高兴喜悦的表情,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使我久久难以忘怀。母亲意味深长地说:“你挣钱了,买了这么多东西回来,这份孝心,全家人领了。但是,你知道当老家的巴中(盼望)最大的孝顺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母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最大的孝顺就是你们在外面好好工作不惹事,你们家庭和睦好好过日子。父母不能跟你们一辈子。只要你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不愁吃不愁穿,不让老家的跟着操心,就比什么都好。”</p><p class="ql-block">这既是母亲对儿女的期盼,也是伟大母爱的真诚流露。后来我把这几句话进行了整理,把最好的孝顺归纳为18个字,就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安分守己,勿让父母操心。”并把这一思想作为家训写进了家谱。</p><p class="ql-block">母亲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像干自己的事情那样,用心干好。家里的大事小情都不用你挂念,我和你媳妇就搭理了。”妻子随附着说:“对!”就这样,我在工厂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妻子在家种自留地,到生产队干活儿挣工分;母亲在家里看孩子,做饭,收拾卫生,全家的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每到年底,生产队分配决算时,妻子挣的工分加上养猪、攒粪等方面的工分,折合现金后,与全家分配的口粮、柴草等所需要付出的现金相抵,基本上不用再往生产队交钱了。这样,我的工资除去生活费后,再加上每年卖猪的收入,满足全家人日常支出,还会剩下一部分存入银行。全家人过上了囤里有余粮、银行有存款、衣食无忧、自我满足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我在单位一心一意上班,干好工作,离不开妻子把家料理的细致入微。为了节约开支,我们购买了缝纫机,全家人的衣服全部自己缝制。有一年,村里请来一名老师,教大家剪裁缝制衣服。参加学习的每人交8元学费,管几天午饭。妻子听说后,立即了报名。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白天统一学习,晚上在家里画图练习。到了缝纫操作阶段,又缝了拆,拆了缝,反复练习。就这样,终于能够独立完成一件衣服了。</p><p class="ql-block">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到书店买回了多本服装裁剪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每次回家休班,我便和妻子一起缝制衣服。我裁她缝,分工合作。有时候遇到难题,两人一起商量解决。刚开始,只是给孩子们做。后来亲戚朋友也送来了,一年到头,基本上闲不着。我们还根据社会需要,专门购买了锁边机,给周围几个村自己缝制衣服的人家锁边,每件收取2角钱工本费。这点儿钱,现在看轻如鸿毛,但在当时那种缺吃少穿,甚至连做饭烧的柴火都十分紧缺的年代,却是非常金贵的。就是这样一分一分的挣,一分一分地积攒,才逐渐有了的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直至后来的丰衣足食。</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80岁生日礼物》2025/7/12 1578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