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秋季节,桂香满城。11月初,到苏州城安米小住,酒店小巧精致,靠近市场,距盘门景区近,阳光西照,给深秋的下午铺满暖意,距人民桥不远,于是信步走去,桥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桥上人行道修建了廊亭,河岸成了休闲的公园,河水清澈,游船慢游在水上,两岸高楼鳞次栉比,往来车子川流不息,原来的长途汽车站早已异地。</p><p class="ql-block"> 湖州苏州是近邻,沿湖相伴,人说近处无风景,我近10年没来过了,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城区见不到高楼,路上电瓶车很多,房子老旧的不少,路面宽阔却少见隔离栏,<span style="font-size:18px;">较小路口不设红绿灯,</span>也没见到警察,人们也很自觉的各走各的路,虽然人行道很窄,还被商家占用,沿街的居民房开窗做生意,方便了路人,也没有城管干涉,苏州的规模和发展已居长三角前茅,城市的包容和人性化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虽然多年没来,感觉对苏州还是比较熟,主要景点都去过,因为我当兵时经常路过苏州,那是80年代,因为湖州除了一条杭州到牛头山的慢车外,没有到其它火车,我要到到甘肃酒泉、山西太谷和西安,就近到苏州乘火车,那时候火车是常常晚点,转车都是站票,湖州到苏州有长途车,在人民桥的长途车站换车,因此,苏州对我来说,既是近邻,又是中转地,记得当年在苏州候车,常常在苏州游荡,简单吃住。</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年冬天,我到苏州火车站已经下午,赶到人民桥长途车站只能买明天的车票,连小旅馆也没有床位了,提着大包小箱,火车上已两天没休息好了,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落脚,只能在候车大厅对付一晚,二十块钱,当我掀开行军床看不清颜色的被子,两头黑暗色,一股臭脚丫的味道直冲鼻子,不想盖但又不能不盖,就这样,在寒冷的大厅里,似睡非睡的过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又打起精神,因为能见到父母,能回到家,那种温暖的感觉就像打了激素,使人不知疲困。</p><p class="ql-block"> 往事悠悠,时过境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生活,城市面貌,交通条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退休老人,人生的经历,也如桥下流水,缓而不居,岁月不薄,且行且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