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卷一《时说新语》(156)

张锋

<font color="#ed2308">张锋原创精短诗文选(1426)</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771</div> 全世界所有的道德观里,概而言之,都有两点重要的道德要求:尊重和行善。<br> 尊重,是指尊重他人,这是一种美德。与这一美德相对立的是妄自尊大,因为这最有可能破坏宇宙的和谐。所以古往今来的一切法则总是让这一类破坏者付出沉重的代价。<br> 在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便是“宇宙和谐”的法则。妄自尊大,既是德性的短板,又是智慧的缺失。故我们要记住“认识你自己”“不要太过分”这两句箴言。<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772</div> 获得快乐的前提是要明白两个词:一是“放下”,二是“当下”。<br> “放下”,是指放下过去和未来。放下过去,不再为已经发生和已经过去的事情而烦恼;放下未来,不必为尚未发生和到来的事情而忧愁。<br> “当下”,是指抓住当下。过去和未来向我们展示的只是些虚构的可能,纠结或纠缠会让我们丧失了唯一真实的时间和机会。而对当下的丧失,意味着让我们几乎白活一场。<br> 该放下的放下,该抓住的抓住,这既是快乐的秘诀,又是成功的要要件。<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773</div> 什么是启蒙?我看过许多种定义和解释,觉得还是康德说得好,一句话,他说启蒙运动让人类告别了未成年。<br> 也就是说,人类告别未成年,抵达真正的自我。<br> 用于启蒙的武器或工具不外乎两种:常识与智慧。<br> 常识是经验体系组成的见识,智慧是知识体系构成的科学。前者凭见识判断,后者凭知识识别。而智慧的第一要义是克服无知或恐吓造成和带来的恐惧。因为在恐惧中,人们不会自由地思想、自由地施爱,也不会自由地敞开。<br> 受过真正思想启蒙的人,首先树立的理念就是“没有什么可怕的。”<br> 对,没有什么可怕的!<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774</div> 衡量任何一种哲学是否伟大,必须围绕和回答下面三大课题——<br> 第一,是关于真理的知识:什么是知识?知识的可靠性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取知识?<br> 第二,是涉及道德的领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何界定善恶?<br> 第三,是触及智慧的追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好生活?<br> 换言之,哲学不是简单的定义、枯燥的教条、绝对的真理、标准的答案,而是日常的生活、具体的问题、简朴的语言、人间的烟火。<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775</div> 读过来自摩洛哥童话故事《一只高尚的猫》,觉得与我国《农夫与蛇》的故事很是相似,因为它给人们的启迪具有一样的意义。<br> 《一只高尚的猫》,说的是一只名叫伊戈纳因的猫,某天主人派它给田里的农人送早餐,路上遇见一只挨饿的剌猬,剌猬希望伊戈纳因能送其回家。善良的猫不加思索一下便答应了它,并顺手将其放到盛满早餐的篮子里。这只饥肠辘辘的剌猬哪里经得住身边美味的诱惑,就毫不犹豫地张口大吃起来,吃光后就让猫将其放下,并说自己到家了。猫以为自己做了件善事,很是高兴。待到了田间,农夫们围着它扑来,打开篮子却只见残羹冷炙,就怀疑是猫干的。这时的伊戈纳因,尽管它矢口否认,农人们却在它的尾巴上闻到了黄油的味道。猫认为是自己的尾巴背叛了自己,暴怒下一口咬掉了尾巴。这只可怜的猫,自始至终也不知道是那只剌猬在它尾巴上做了手脚,栽赃陷害了它。<br> 中国《农夫与蛇》的故事呢,谁都知道说的也是恩将仇报。不过,一个发生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一个发生地动物与人物之间。说的都是人、动物中的一种恶行,且行善而得恶报的例子。<br> 这事例,很有警醒意义,它提示人们,善良的人们,不要忘记世间还有剌猬和蛇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