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李明鹏</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8589134</p><p class="ql-block">文字:李明鹏</p><p class="ql-block">图片:Al制作</p> <p class="ql-block">“肝脑涂地”,这个成语仿若一柄被热血浸透的利刃,闪耀着惊心动魄的光芒,穿透历史的厚重帷幕,清晰地映照出无数仁人志士为理想、为家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身影。它最初用以描绘惨死之状,后来演变为形容人们在追求正义、捍卫家国时,甘愿付出一切代价,乃至舍弃宝贵生命的决绝与坚定。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以自己滚烫的热血和鲜活的生命,为这一成语注入了震撼人心的深刻内涵。它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屹立在岁月的洪流中,激励着后世之人,当面对艰难险阻与严峻挑战时,务必坚守坚定的信念,无畏无惧、奋勇向前,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与民族的福祉,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事的大幕,在西汉初期那个百废待兴却又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缓缓拉开。彼时,历经多年战乱的天下刚刚平定,汉高祖刘邦与朝中一众大臣正围绕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而踌躇不决——究竟是将都城定在洛阳,还是关中地区。在刘邦的心中,洛阳作为周朝的故都,周朝曾在此延续了八百余年的统治,而秦朝建都关中,却仅仅传了两代便迅速走向灭亡,基于这样的历史记忆,他的内心更倾向于在洛阳建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决定国家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一个名叫娄敬的普通戍卒,以一种决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娄敬本是西汉齐地之人,当时正奉命前往陇西戍边。当他途经洛阳时,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并未让他的脚步仅仅停留于欣赏其表面的风光,反而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索。他深知,都城的选址绝非小事,它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牵一发而动全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娄敬进城之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摘下了车上的横木,身着一身破旧的羊皮袄,径直前往同乡虞将军的住处。他目光坚定、神情严肃地对虞将军说道:“我有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要面见皇帝陛下,烦请您为我引见。”虞将军看着娄敬这一身寒酸朴素的装扮,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劝说道:“你想见高祖,我自是可以帮你通报。但你这般模样去见陛下,实在不太合适。来,换上这件光鲜亮丽的丝绸衣服,这样也能以更得体的形象面圣。”说着,便递上一件华丽的丝绸衣物。然而,娄敬却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回应道:“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以丝绸衣服拜见陛下;穿着粗布短衣来,便以粗布短衣去拜见。我绝不会为了面圣而刻意改变自己的穿着。”他的话语简短有力,犹如金石撞击,坚定无比,充分彰显出他内心深处对自我本真的坚守与质朴纯粹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虞将军见他态度坚决,无奈之下,只好进宫将娄敬的请求如实禀报给刘邦。刘邦听闻此事,心中对这个坚持以本色面圣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即下令召见娄敬进宫,并赐他一同用餐。片刻之后,刘邦面带微笑,温和地询问娄敬欲谈何事。娄敬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迟疑,直接切入主题:“陛下,您想建都洛阳,莫不是想要与周朝比一比兴隆昌盛的程度?”刘邦见他如此直率坦诚,也毫不掩饰地回应道:“正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娄敬清了清嗓子,开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阐述他的观点:“陛下,您取得天下的历程与周朝截然不同。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帝将他封于邰地,此后十几代人始终在积累德政与善事。到了周文王时期,他的德政已广布天下,四方的贤能之士无不心向往之。后来周武王诞生,像吕望、伯夷等贤才,纷纷从遥远的海边赶来归附。周武王讨伐殷纣之时,八百诸侯在孟津不期而会,大家一致认定殷纣无道,讨伐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齐心协力一举灭掉了殷商。周成王即位后,周公等人尽心竭力地辅佐,在洛邑营造都城,将其作为天下的中心,以便接受四方诸侯的贡物与赋税。这一切,皆是凭借着德行的感召力。在周朝最为鼎盛的时期,天下一片和谐安宁,各方诸侯皆心向洛邑,对周君的道义敬仰有加,感恩戴德,纷纷依附并奉事周天子。那时,无需驻兵防守,不用士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无不归顺臣服,竞相进献贡物和赋税。然而,到了周朝衰败之际,天下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诸侯不再前来朝拜,周室也已无力掌控天下。这并非是周朝的恩德减少了,而是其自身的形势变得太过弱小,难以维系往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娄敬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紧紧地望向刘邦,见刘邦正全神贯注地倾听,便继续侃侃而谈:“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仅凭借三千士卒,便勇往直前地投入战斗。一路过关斩将,席卷蜀、汉,平定三秦,又与项羽在荥阳展开激烈的交锋,争夺成皋之险。在这漫长而艰苦的征战过程中,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直杀得天下百姓肝脑涂地,鲜血染红了大地,河流为之变色。父子的枯骨曝露于荒郊野外,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原野,不计其数。悲惨的哭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痛苦地挣扎着,却因身体的伤痛而动弹不得。在这般惨烈的景象之下,若要与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娄敬的话语,犹如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撞击着刘邦的内心深处。他生动而详实的描述,让刘邦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战火纷飞、残酷无比的战争岁月,往昔的惨烈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波澜,久久无法平静。娄敬稍作喘息,接着说道:“再说那汉中秦地,四周高山环绕,黄河奔腾其间,四面边塞犹如坚固无比的防线,牢不可破。一旦遇到危急情况,百万雄兵可迅速集结应敌。而且,此地凭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深厚根基,又有肥沃广袤的土地作为依托,正是所谓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若能进入关中,将都城建在那里,即便山东地区发生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也能够得以保全并占据。这就好比与人搏斗,若不掐住对方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便无法完全掌控局势,获得最终的胜利。倘若陛下在关中建都,牢牢控制住秦国原有的地区,那就如同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同时又能击打它的后背,占据绝对的战略优势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娄敬的这一番话,言辞犀利、见解深刻,虽然毫不避讳地直指刘邦取得天下过程中的残酷与艰辛,却句句属实,切中要害。一旁的虞将军听着,不禁为他捏了一把冷汗,生怕刘邦会龙颜大怒,降罪于他。然而,刘邦并未生气,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不得不承认,娄敬所言极是,这番话让他对建都之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随后,刘邦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可大臣们却大多将都城位置与王朝的气数胡乱联系,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和兴衰,多数人依旧固执地主张建都洛阳。就在刘邦感到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之时,留侯张良站了出来。他条理分明、清晰透彻地阐述了建都关中的诸多有利条件,这一番分析犹如拨云见日,让刘邦心中的天平彻底倾向了关中。当日,刘邦便乘车西行,毅然决定在关中建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娄敬凭借着对周、汉实际情况的深刻洞察,提出定都关中的建议,不仅展现出了非凡卓越的远见卓识,更体现了他直言敢谏、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一建议,无疑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建万世之安”的国之大计。而刘邦,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展现出了识大体、能容人的宽广胸怀与卓越气度,最终欣然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为了表彰娄敬的功绩,刘邦赐他改姓刘,授予郎中官职,封号为奉春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后,刘敬成为西汉的重要谋士,继续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出谋划策。他曾劝阻刘邦向匈奴用兵,可惜刘邦并未听从,结果被困平城七天七夜,后来还是靠陈平的奇计才得以解救。刘敬还主张与匈奴和亲,并向关中移民,这些举措为汉初的长治久安和关中地区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肝脑涂地”这一成语,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司马迁在评价此事时说道:“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此语深刻地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智慧并非为某一人所独有,每一个心怀家国、敢于直言的人,都可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出至关重要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肝脑涂地”所蕴含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散发着强大的感染力与激励作用。它激励着我们,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还是在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时,都要怀揣着赤诚之心,不畏艰难险阻,为了实现理想与目标,不惜付出一切努力。当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想起那些为了家国“肝脑涂地”的先辈们,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因为,只有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