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1月1日,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立足本职、投身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br>立足历史方位,锚定战略定位<br>“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回望“十四五”,我国在世纪疫情冲击下依然取得重大成就: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民生保障扎实稳固。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科学指引。<br>而“十五五”作为迈向2035年目标的攻坚期,其战略意义在于巩固既有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抬头;国内则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等挑战。在此背景下,规划的制定既是对“十四五”成果的延续,更是对未来五年发展的系统谋划。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时期是补短板、强弱项的窗口期,唯有以历史主动精神应对变局,方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br>把握核心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br>规划将“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置于首要目标,体现了从“速度竞争”向“效率竞争”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我们:一方面,通过创新驱动与体制改革双轮发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智能制造领域明确提出到2027年智能工厂占比达50%的目标,绿色制造领域则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些举措不仅关乎经济增长质量,更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br>与此同时,规划首次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纳入主要目标,凸显了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从“促进消费”到“提振消费”的表述升级,反映出政策层面对消费疲软的深度关切。通过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限制性措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挖掘服务消费潜力,规划旨在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回应,更是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br>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br>规划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交通运输领域,这一原则体现为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通过跨方式衔接、跨区域统筹,解决综合交通网络结构不合理、设施安全水平不足等问题;在就业领域,则要求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推动财政、货币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这些举措表明,改革已从单一领域突破转向系统性重构,唯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方能释放发展潜力。<br>科技创新是规划的另一大亮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规划提出实施“超常规措施”攻关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同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例如,通过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达标率、绿色制造能耗限额等量化指标,明确2030年重点行业智能产线覆盖率目标,规划将科技创新从顶层设计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br>凝聚奋进力量,共筑复兴伟业<br>规划的制定过程本身便是发扬民主的生动实践。从6个调研组赴12省区市专题调研,到网上征求意见收获300万条留言,再到中央政治局多次审议修改,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作为新时代参与者,我们既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要将规划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无论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线工作者,还是服务民生保障的基层干部,亦或是投身科技创新的科研人员,都应立足岗位、勇于担当,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br>“十五五”规划的蓝图已绘就,奋斗的号角已吹响。让我们以规划为纲,以实干为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