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浙江诸暨市东南部的会稽山脉西麓,藏着一处被誉为 “浙东清代古民居博物馆” 的建筑群 —— 斯宅古民居。这里依山傍水,数十座清代中后期的古宅错落分布,以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格局完整的特点,成为研究浙东地区清代民居建筑与家族文化的重要实例,2001 年,其中核心建筑 “千柱屋” 更是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斯宅古民居群主要分布在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是当地斯氏家族历时百余年建造而成。斯氏家族源自北方,宋代南迁后定居浙东,历经数代繁衍,至清代已成为当地望族。随着家族实力的壮大,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斯氏族人陆续兴建宅邸,直至道光、咸丰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如今以千柱屋、下新屋、上新屋、牌轩门里等为核心的庞大古民居群落,总面积超过 5 万平方米,涵盖住宅、祠堂、书院、牌坊等多种建筑类型,完整呈现了清代浙东乡村望族的生活场景与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 千柱屋又称 “斯盛居”,由斯氏二十四世孙斯元儒于清嘉庆年间(1798-1800 年)建造,是斯宅古民居群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整座宅邸坐北朝南,采用 “三进三开间加左右厢房” 的格局,面宽达 108 米,进深 58 米,共有屋柱 1212 根,“千柱屋” 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由清代嘉庆年间富商斯元儒(1753-1822)耗时 13 年建造,完工于嘉庆十七年(1812 年)。其选址遵循 “依山傍水” 的传统风水理念,背靠东白山余脉,前临笔架山,门前小溪潺潺,既保障了生活便利,又暗含 “文人辈出” 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 6850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3800 平方米,共有房屋 121 间,柱子 1322 根 ——“千柱屋” 之名便源于这庞大的柱网结构。建筑群以中轴线为核心,分正屋、东西厢房、前后天井,形成 “三进五门” 的对称格局,既满足家族聚居的功能需求,又彰显传统礼制的秩序感。</p> <p class="ql-block"> 进入厅内,各自雕刻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且技艺娴熟,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门厅,座楼及内侧厢,多为重檐立面,装饰亦很讲究,门窗隔扇,木雕细致入微,构图巧妙,甚至连山墙犀头也以精美的砖雕,这些都给封闭的内院注入了温馨细腻的情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为江南民居建筑所罕见,斯氏古民居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堪称民间建筑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下新屋,又称发祥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台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是斯元儒胞兄斯元仁的住宅。整座建筑东西面宽59.4米,南北进深54.8米,占地面积3255平方米,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坐北朝南,共三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屋,大厅,座楼。三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中轴线内端左右两侧配置内厢房(大厅前的两侧与座楼前的两侧),外端左右两侧各筑东西廊屋(外厢房)九间三弄,廊屋通过弄分别与门屋,大厅,座楼相连,形成相对封闭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华国公别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系后人为追念斯华国而建。据华国公别墅碑记载,华国公,字继荣(1764-1825),平生酷爱读书,见文人极相钦重,为培育族人成才,欲建家塾,一生克勤克俭,然终未竟愿,其子志浦,孙源清承其志,建别墅,意为事死如生之义。</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中厅、后厅,左右两侧配置厢楼及附房。各进之间均设有天井。总面积为2806平方米。中厅名[思成堂],为讲学之所,后厅设置家庙,供斯姓族人春秋祭祀之用,该建筑集学塾和家庙之功能,颇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门厅前道地外侧有一半月形池塘,名曰泮池,在清规戒律很严的清朝,建造泮池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没有一定的级别是不允许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斯宅小学。</p> <p class="ql-block"> 小洋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