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北京电子管厂《智取威虎山》排演始末纪实<br> 作者:闫志祥<br> 播讲:肖祥健 韩文娟<br> 制作:闫志祥音乐工作室</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皮黄未尽韵留声</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管厂《智取威虎山》产生的社会影响</b></div></b><br> 管厂《智取威虎山》的排练与演出,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那是一段抹不掉的历史。时光已经远去,然而,对所有曾参与过这段经历的人们来说其影响已超越了时光,这绝不是一种浅薄的抚今追昔,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br> 为了撰写这部报告文学,笔者乘坐高铁赴苏州采访当年的乐队指挥张保康先生。途中偶遇一位七十开外的北京阿姨。阿姨十分健谈,闲聊间得知我的出行目的,引得她口若悬河,侃侃而谈。<br> “北京电子管厂的《智取威虎山》那可不一般,用现在的话说:火极了。他们的演出我看过,我们街坊就是管厂的。”<br> “管厂的《智取威虎山》人是人,马是马,和专业的比,一点都不含糊,铛铛的,……只是可惜了,几十年过去了,那些人也是死的死,走的走了。比如演杨子荣的……演参谋长的……这事儿我知道,我们街坊就是管厂的……” 听着她云山雾罩的调侃,笔者也懒得解释,但我从心里佩服管厂当年那些全力演绎了这出大戏的人们,他们艺术力量的余威竟一直流传至今,仍然成为寂寞旅途中的谈资。<br> 管厂的《智取威虎山》在当时的北京城的确是有着巨大影响。它是动员全厂文艺骨干, 共同协力取得的骄人成绩。管厂的《智取威虎山》以电子影剧院为演出基地,也先后在二炮、通讯兵部,新华社、卫戍区后歏部、延庆靳家堡村、延庆县委礼堂、电报大楼等企业、单位和场地演出过。<br> 还曾派出艺术骨干帮助国营曙光电机厂(125厂)排练过《智取威虎山》的选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北京电报大楼微波传输“定计”一场</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让管厂人更为骄傲的是,1970年的4、5月间,代表着当时中国通讯最高水平的微波传输进入试运营,为传输图像,通讯兵部邀管厂宣传队在北京电报大楼传输间演出了“定计”一场,向外地进行图像直播。管厂的演出图像瞬间传送到了千里之外,对方询问是哪个剧团演出的,北京回答是北京电子管厂宣传队演出的。当时在场的宣传队员们听得清清楚楚,为新技术惊奇,也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而骄傲。就这样电子管厂和他们的演出通过微波技术传到了四面八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那时管厂的《智取威虎山》确实是演的风生水起,管厂和周边一些企业的职工、家属几乎都观看过他们的演出,人数约近2万人次。</span></div></h3> 在即将收笔之际,宣传队的老队员们嘱咐笔者,一定不要忘记提上一笔,当年排练和演出总是要很晚结束,感谢食堂的师傅们总是把热汤热饭、包子油饼送到排演场或影剧院的后台,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仍能闻到那诱人的飘香。<br>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已是五十年,绝大多数演员从当年的风华正茂,到如今都已白发苍苍,更扼腕痛惜的是有多位老前辈已经仙逝作古。<br> 样板戏作为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经历了风雨沉浮,已经成为一种情结,一种象征。人这一生,总会有些东西,在生命的岁月中,沉淀在人的心头,想抹抹不去,想忘也忘不了。 那段流金岁月就像一道道深深的年轮,记载下他们青春的轨迹。无论后来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或温情浪漫,或艰辛磨难,或春风得意,或蹉跎坎坷,只要回忆这段往事,仍是深深感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3月14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马草河畔读海书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8年10月,笔者采访与管厂宣传队部分队员合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8年11月,笔者采访与管厂宣传队部分队员合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8年12月,笔者采访与管厂宣传队部分队员合影</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