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通县小海镇工厂众多,企业规模数量虽然不及邻近的观音山镇,但也拥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工厂能拿得出手。镇区小海闸桥以东,路南坐落着小海农机厂,路北分布着小海轧钢厂、小海石棉厂及南通汽车油封厂;再向东延伸,元钉厂、小海织带厂、小海染织厂、南通电源器材厂、光学仪器配件厂、晶体管厂等依次排列。镇域范围内,各村还散落着南通县麻纺厂、小海砖瓦厂、南通县棉织一厂、朝阳纱厂、小海毛毯厂、南通市第四毛纺织厂等众多企业。当时,镇属企业统一由镇工业办管理,工作人员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据1992年统计,小海镇拥有镇办、村办企业35家,其中镇办企业14家,村办企业21家,年工业产值达15192万元,在通海片利润总额中位居首位,远超张芝山镇。</p><p class="ql-block">进入90年代,小海镇工业版图进一步扩张。江通集团成立,旗下公司、工厂企业二十余家;在小海镇区东南侧,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小海商城拔地而起,其南侧还开发了占地25万平方米的小海工业园区一期。同期,以朝阳纱厂为龙头的小海朝阳纺织集团成立,整合了十余家纺织工厂。</p><p class="ql-block">其中,南通县小海染织厂作为镇区大集体企业,占地34511平方米,建筑面积21229平方米。该厂始建于1958年,原名小海公社棉织厂,1976年更名为现名。主要产品丝光元密呢、外贸条格布中,元密呢曾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该厂职工达1057人,固定资产原值512万元,年产布339万米,产值1680万元,外贸收购值1085万元,利税22万元。</p><p class="ql-block">另一家重要企业是南通朝阳纱厂,其前身为南通县棉织一厂,1976年建厂,属镇办集体企业。1987年,港胞方肇周捐赠纱锭10920枚,在棉织一厂基础上扩建为朝阳纱厂。1986年后,该厂多次获评江苏省先进企业、明星企业,南通市文明单位、明星企业。1992年,厂区占地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780万元,拥有棉纺锭15960枚、气流纺400头、自动布机680台及漂染配套设备。主要产品纯棉、化纤及混纺纱、布、被单中,23支棉纱和特阔提花被单布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当年职工1627人,年产值6580万元,利税252万元。</p><p class="ql-block">此外,小海镇的南通县麻纺厂(镇办集体企业,1977年建厂)于1986年与上海、南京麻袋供应站联营。1992年,固定资产原值424万元,职工743人,年产麻布100万米、麻线2800吨,部分产品销往日本、台湾地区。年产值1203万元,利税74万元。</p><p class="ql-block">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小海镇区改造升级。沿通启路两侧,大礼堂商住楼、海钢商住楼、农业公司商住楼、皮件厂商住楼、工业供销商住楼、副业公司商住楼、石棉厂商住楼、元钉厂与织带厂商住楼,以及小海初中、政府住宅楼相继建成,使小海镇区面貌焕然一新,达到发展巅峰。当时,乡间居民前往小海镇,颇有外出旅游之感。</p><p class="ql-block">然而,90年代末,政府主导的乡镇企业改制浪潮席卷而来。小海镇工厂迅速完成股份制、私有化转型,其中大量的集体资产流失去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多数企业不久后关门停业大吉。随后的二次改制中,镇区集体经济建设的商住楼产权也转为私人所有,父辈们辛苦积累的集体资产化为乌有。小海镇辉煌的工业时代就此落幕。如今,镇区工厂几乎消失殆尽,仅存几处破败厂区厂房诉说着曾经辉煌历史和往昔荣光,居民就业不得不另寻他处。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小海镇工业兴衰录,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部小海镇工业辉煌与沉寂的变迁史。那些工厂现在只存在记忆中,成为小海镇的往事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