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若不是那位在新疆服役多年的战友老王提起,我们大约是要与马兰擦肩而过了。这个藏在库尔勒群山褶皱里的地名,在旅游地图上始终保持着神秘的留白。但当听到"马兰"二字,我们三个老兵几乎同时点头——那是种刻在骨子里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车子在灰黄的山峦间盘旋了一百八十公里。窗外是亘古的荒凉,嶙峋的秃山像凝固的巨浪,让人怀疑绿意的存在。突然,一抹标语劈开荒芜:"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赭石色的山岩上,这些白字如同当年官兵的铮铮誓言,瞬间把时空拽回六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驶入基地的刹那,时光开始倒流。斑驳的平房静静伫立在白杨树下,墙面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褪色成历史的注脚。高音喇叭里飘来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让我们的脚步倏然顿住——这不是2025年,是1965年。某个瞬间,我仿佛看见穿着旧军装的技术员抱着图纸匆匆走过,听见此起彼伏的军号声穿透晨雾。</p> <p class="ql-block">这些苏式营房我们太熟悉了。褪色的红砖墙,墨绿色的门窗,每道裂纹都在诉说往事。我们不约而同挺直腰板,就像当年听到集合哨响。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是口号,是每间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是算盘珠劈啪作响的夜晚,是八位“两弹”功勋院士和二十九位科技将军用青春浇筑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食堂的忆苦思甜餐让我们沉默。捧着粗糙的窝头,咀嚼着清甜的地瓜,忽然懂得何为"马兰精神"。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山坳里,他们用窝头支撑起民族的脊梁,用算盘拨算出震惊世界的巨响。此刻口中的每一味粗粮,都化作对那个年代最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返程时回望渐远的山门,"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片土地收藏的不仅是尘封的仪器和营房,更是一个民族在最艰难的岁月里迸发的精气神。当车轮重新碾过荒芜的群山,我们带走的不只是记忆,还有重新在血脉里苏醒的——军人的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