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昌恒先生:探“八脚观”传说与名称之疑

千年追风妖

日前,老友昌恒先生来电,就拙文《八脚观上的风》谈及其中的疑惑:既为纪念菩萨而建,何以冠“观”之名?若称“观”属道教规制,又何来菩萨显化之传说?昌恒先生在教育、政界辗转经年,是非常严谨之人,所提疑惑,自然是深以为然。置电静思,发现先生的疑惑,恰切中宗教称谓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微妙关联,确实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于是找来《三教源搜神大全》、《中国道观》等著述进行阅读,以期得一答案。<br>  用了一周时间,总算是读完了这两本从未涉猎过的内容,今经过梳理,不揣浅陋,想结合史料背景与民间信仰逻辑,与先生共探文化融合的乐趣。<br> 要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当先厘清“观”的本义与称谓演变。昌恒先生认为“观”为道教专属,实则不然。“观”在最初,本意是古人登高望远、观测天象的地方,《说文解字》:“观,谛视也”,并无宗教属性的区分。汉代以来,道教兴起,信徒多择深山高处筑殿修行,因常于此观测星象、体悟天道,所以将修行的地方称为“观”,比如早期道教圣地楼观台,便因“登此台以观天象”而得名。但这并非意味着“观”从此成为道教垄断的称谓——唐代佛教盛行时,部分佛教修行场所亦曾沿用“观”名,如《唐会要》中记载的“化度寺观”,便是佛道称谓混用的例证。<br>  到了唐代,“三教合一”思潮初兴,儒佛道三家相互渗透,民间信仰更是打破教义壁垒,对宗教称谓的使用愈发灵活。百姓心中,“观”“庙”“寺”的核心功能皆是供奉神祇、祈福禳灾,至于称谓归属,本就不甚计较。就如巴东地处巫峡腹地,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多信仰交融之地,民间向来有“诸神同源、皆可护佑”的认知。对当地百姓而言,修建建筑的初衷是纪念菩萨显化之恩,而非严格恪守宗教规制;称其为“观”,或许只是因建筑坐落于山顶,契合“观”登高望远的本义,又或是受当时道教文化影响,借用了流传较广的祭祀场所称谓,与宗教归属并没有必然绑定。<br> 再来看巴东“八脚观”的传说渊源,就更能理解民间信仰“重灵验、轻教义”的核心逻辑。传说中,菩萨东渡巫峡、踏雪登顶、端坐马桑树的故事,在本质上是为建筑赋予神圣性与权威性。而于民间叙事中,神祇显化的传说往往是祭祀场所建立的“合法性基础”,老百姓在乎的是菩萨“救苦救难”的慈悲形象,以及“八大步登顶”所彰显的神通,而不是其属于佛教神祇的教义属性。正如许多道观中会增设观音殿,并非道教背弃本宗,而是因观音菩萨“闻声救苦”的形象深入人心,信众需求迫切——民间信仰的逻辑向来是“实用主义”,只要能护佑一方平安,管他是道教三清还是佛教菩萨,皆可纳入供奉之列。<br> 昌恒先生指出“为纪念菩萨便不能称观,为观便不能有菩萨传说”,应该是混淆了“宗教教义本位”与“民间信仰实践”的界限。宗教教义讲求纯粹性,道教尊三清、佛教敬菩萨,各有其核心神祇与修行体系;但民间信仰却截然不同,它不纠结于教义细节,不固守于门派壁垒,而是以“灵验与否”“需求与否”为核心导向,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与融合性。巴东“八脚观”的存在,正是这种融合性的生动体现:传说源于佛教菩萨显化,是民间对慈悲信仰的向往;称谓沿用“观”之名,是对地域文化与称谓习惯的顺应。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民间信仰“多元共生”的独特景观,这在进入山门的小厅内供奉着孔子塑像就是具体表现。<br>  在我读的两本书中,类似“佛源道用”或“道源佛用”的案例也很多。河南安阳长春观的慈航殿,供奉的慈航道人,其原型便是佛教的观音菩萨——道教将其纳入自身神祇体系,称其为“元始天尊弟子,慈航普渡,救苦救难”;山东单县老君庙,主供道教老君,却在侧殿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位菩萨,信众往来祈福,从不觉得违和。这些案例与巴东“八脚观”异曲同工,都证明民间信仰早已超越宗教教义的束缚,形成了“诸神共处一殿,信仰不分彼此”的文化传统。对老百姓而言,菩萨与道教神祇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共同护佑生计的“保护神”,祭祀场所的称谓不过是一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背后的信仰寄托与精神慰藉。<br> 于上,我们再回到巴东“八脚观”的具体情境,唐代巴东的交通不便、环境险恶,巫峡一带山高谷深、瘴气弥漫,百姓的生产生活充满艰辛,对神祇的信仰尤为虔诚。当传说中菩萨显化、庇佑轿夫的故事流传开来,百姓自然会想要修建场所纪念祈福。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不会去纠结“该叫寺还是观”,而是选择了当地最易理解、最广为接受的称谓——“观”。或许这座建筑最初只是简单的祭祀亭,后来随着道教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加深,逐渐有道士入驻打理,完善了道观的规制,但始终保留了菩萨显化的传说渊源。这种“先有信仰,后有规制;先有传说,后有名称”的演变过程,正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路径,也解释了为何“菩萨传说”与“道观名称”能够共存。<br>  昌恒先生的疑问,在本质上是用严谨的宗教教义逻辑,去审视灵活的民间信仰实践。但是宗教教义是精英层面的理论建构,而民间信仰则是大众层面的生活实践,二者虽有关联,却遵循着不同的逻辑。教义讲求纯粹性与排他性,而民间信仰讲求包容性与实用性;教义强调“此是彼非”,而民间信仰信奉“兼容并蓄”。在我看来,巴东“八脚观”的矛盾之美,正在于它打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智慧。<br> 如今,巴东“八脚观”的传说仍在巫峡一带流传,道观虽历经沧桑,却依旧承载着百姓的信仰。它的存在,不仅是一段传说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缩影。当我们跳出宗教教义的框架,以文化融合的视角审视,便会发现所谓的“矛盾”,不过是不同文化元素碰撞后的和谐共生。<br>  愿我的这一番浅见,能与昌恒先生产生共鸣。若有闲暇,诚邀先生亲至巴东一游,登八脚观之巅,望巫峡云卷云舒,亲身感受传说与现实交织的文化底蕴。届时,想必对这份“矛盾”中的和谐,会有新的体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