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奶奶走了,一位绝迹氍毹期颐之年的评剧老前辈就这样走完了怹圆满的一生。不知为何,我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位经常爱说“容人是福,让人是德”,说话干脆,笑声爽朗的老太太。怹慈祥般的面孔,和蔼可亲的样貌在我的脑海中不停翻滚,犹如惊涛拍岸,震荡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花砚茹奶奶,1925年生于北京,原名乐桂兰,一级演员,共产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协会会员,9岁入喜彩莲剧团,芙蓉花剧团,拜彩旦演员王德斋为师(艺名宛香玉),学习评戏剧目有《安安送米》《王少安赶船》。师姐是评剧名家花砚雯。怹14岁开始唱大轴戏《珍珠衫》《桃花庵》,15岁在北京与杨星星合作,剧目有《左连成告状》《啼笑姻缘》《五女哭坟》。16岁专攻彩旦后,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尤其在念白上体会较深,高低、快慢,强弱、节奏变化张弛有度,怹很讲究干板哚字,注重演唱的板头和韵味,形体上既松弛又夸张,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表演出了多种彩旦的独特神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1950年新凤霞到北京后,怹开始与新凤霞合作演出《打狗劝夫》《唐伯虎》,在《花为媒》中扮演阮妈,曾进中南海为毛主席演出。1958年担任北京市评剧团演员队长,主要与李忆兰,花月仙合作。期间怹积极参与和李忆兰的艺术创作,先后排演了《女教师》《红色宣传员》等戏,为李忆兰从京剧到评剧院的过度起到了重要的帮扶和推动作用。后来怹在创排现代戏《刘巧儿》中扮演刘媒婆,《小二黑结婚》扮演三仙姑。1971年至1988年调北京市文化局做群众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评剧团、再雯社、莲剧团合并为中国评剧院。花砚茹奶奶成为剧院的元老级评剧艺术家。1978年回中国评剧院参加《吹鼓手告状》的演出,饰演局长太太许惠芳获观众好评。后任78届评剧学员班副主任,参加教学与管理,培养大量评剧人才。学员毕业后到评剧院二团演出《姐妹皇后》《朱痕记》等剧目,期间协助一团演出并赴香港演出《杨三姐告状》《花为媒》。1953年1957年两次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北京市优秀演员奖。怹凭借多年对评剧的热爱与执着,塑造了众多的彩旦角色。如《刘巧儿》中的刘媒婆,《杨三姐告状》中的裴氏、费氏,《花为媒》中的王氏,《劝爱宝》中的爱宝妻,《会计姑娘》中的五娘,《吹鼓手告状》中的局长太太等深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花为媒》扮演王氏,《杨三姐告状》中扮演裴氏和费氏,创作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怹还积极参加挖掘西路评剧艺术工作,主演过《顶锅》,其中怹塑造的张李氏一角获得一致好评。几十年来,怹与喜彩莲、小白玉霜、花月仙、李忆兰、新凤霞、赵丽蓉、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坤、陈少舫、赵连喜等艺术家长期合作,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还参加了多部电视剧,电影拍摄。怹与王景明合作的《杨三姐告状》中“跑驴”一折不断出现在京、津、冀的舞台上,为广大评剧戏迷观众带去了无限欢乐。2011年怹荣获了“评剧耄耋老艺术家终身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彩旦”是戏曲旦角中的一个行当名称。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诙谐的表演喜剧性的角色为主。唱念都用本嗓,以说白为基础。彩旦,贵在出彩,要洒得开,演得活。因此彩旦、丑角在戏曲舞台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评剧自古有“想吃饭一窝旦”的谚语。这个行当在评剧中比较特殊,大致分为:泼辣豪爽型,机智幽默型,愚蠢自赏型,贫窘滑稽型,阴损狠毒型。因为它的形象和表演形式独具魅力,要具备喜剧性、灵动性和通俗性,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彩旦并不是什么演员都能驾驭,它是要带有一点喜剧色彩感觉的,在一些剧目中要有幽默诙谐的喜剧性,尤其是当戏剧矛盾冲突时彩旦角色就要发挥它特殊的功效了,增强感染力,才能在剧情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评剧现代戏的彩旦不太好演,在评剧界,花奶奶与赵丽蓉老师并称“彩旦双璧”。怹曾笑言:“赵丽蓉演蔫的,我来欢的。” 在经典剧目《花为媒》中,怹与赵丽蓉、赵连喜同台,三人分别以“酸、蔫、欢”的表演风格,成就了戏曲舞台上鲜活的角色群像。</p> <p class="ql-block">我的祖母曾与花奶奶在旧社会时一同就伴儿,据祖母回忆,花奶奶早期曾主攻花旦、闺门旦,兼演彩旦,而且戏路宽广。嗓子特别好,甜润、醇厚,吐字清晰、行腔流畅,有时一天演出两三场满宫满调。那时的评戏流动演员很多,关里关外名角儿打炮司空见惯,一段时期祖母曾陪花奶奶演过《打狗劝夫》《桃花庵》《珍珠衫》等戏。由于关内关外在一些剧目的风格样式、场次安排、唱词道白略有不同,使得主角、配角、底包在演出中都要有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因为那个时候一天三场戏较多,平时排练时间较少,演员们不得不在吃饭空闲时进行对词、说戏,这样似说非说、似演非演的排练状态,大家可想而知在舞台上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这就要求演员必须掌握另一套技能本领,也是戏班里有一种不成文的能耐,“现编现演,举手搭调,坐卧开锣”。什么是现编现演呢?也就是说在演出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突发状况,需要演员演出时临场灵机编唱词、编台词,不光编,而且还要唱、还要说,才能保证演出顺利进行。有的时侯主演由于演出时间久、人物重,需要多休息,没有时间对词、排练,所以其他配角演员要全力配合,这样一来只能台上见。演出时主演唱完下台了,您呢?考验您的时候到了,唱什么?演什么?怎么接?全靠自己,要是接不住,观众倒好来了不说,严重的可就要被老板辞退了。“举手搭调”和“坐卧开锣”也是如此,您要知道什么时候举手唱搭调,坐下和起身抬哪只手开锣鼓,提前给鼓师、琴师预备动作等,这些微不足道的动作看似平常,实则都起到了相互提醒的作用,错了!那可就都错了。您别小看这一系列不成文的能耐,有不适应的艺人真的会出现嘴角抽搐、吓尿裤子、脑门出汗、满嘴胡说八道。这些在祖母和花奶奶那都是小菜一碟,怹们全都会,不单会,而且特别精通,达到了一定的默契程度,您瞧见了吧!老艺人就是靠着这样特殊能耐养家糊口的。</p> <p class="ql-block">2015年剧院隆重推出原创评剧《母亲》,在首场彩排当天花奶奶来看戏,散戏在后台,除了合影留念,就是给我塑造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提出了很多意见,从演唱、念白、身形等,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怹当时说话铿锵有力的那个劲头儿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再有,我虽荣幸能够得到王景明先生亲授高贵和这个人物,也要感谢花奶奶的鼎力协助和无私帮助,景先生去世后,只要演出此戏花奶奶逢请必到,到必说,对人物的神态、举手投足,单独坐场、对手配合搭戏等出现的问题都要一一点到,那时在现代戏的创作和表演上经验不足,后来经过不断在舞台上磨练,使我对人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角色的塑造有了很大提升。</p> <p class="ql-block">还有几件事是我发自内心对花奶奶的由衷敬佩,也是我必须要说、必须要写的。在花奶奶担任78届评剧学员班副主任期间,为了管理和培养好评剧院的接班人呕心沥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那时评剧78届学员班的学生都住在白塔寺(老评剧院旧址)的平房,而怹住在前门西的高职楼,寒冬腊月,老太太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因担心住在平房的这些孩子们被蜂窝煤熏着,一路顶风冒雪,没有公交车,干脆就从前门走到白塔寺,目的就是为了看一眼孩子们的安全。有的学生长身体能吃,于是,偷偷在枕头下多放几张饭票,有的学生练功裤子破了拿过来缝缝补补,有的练功鞋漏了,花钱买双新的,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为了打好底子,怹专业课是格外严肃认真,一遍、两遍、三遍、不停的唱,身上动作反复的练,熟能生巧,直到满意为止。回到剧院工作,为了培养优秀评剧人才,怹甘愿配当绿叶,无怨无悔,职称申报时怹自愿主动让出名额,让青年演员踊跃报名。这就是一位活到100岁老人的经历过往,怹不辞辛劳,不计得失、不求名利将毕生心得传授给年轻演员。她常说:“我愿意为振兴评剧做任何事情,吃住我自己花钱,连车费也不必负担!”这番赤诚之言,至今听来仍令人动容。可以说怹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评剧,为评剧艺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花奶奶作为中国评剧院奠基石之一,用一生深耕评剧沃土,以醇厚的嗓音韵味、精湛的表演技艺深受观众喜爱,怹更以传道授业的热忱,为评剧艺术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她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中国评剧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艺术追求。“梨园倾泪雨,花香永流芳”。2025年11月3日15点30分花奶奶在家中仙逝。她百年的人生,见证了评剧的成长与中国评剧院的发展。她的离去,是评剧界的巨大损失,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11月5日上午10点,花奶奶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一张慈祥的照片,庄严地摆放在鲜花中间,耳边响起了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清脆声音。亲属、家人、学生、弟子、戏迷有序站立,在悠扬的曲调中肃穆、瞻仰,最后送别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会场挽联如雪,哀思如潮,我手捧菊花,思绪万千,看着这位骨瘦嶙峋的老人静静地躺在那里,我强忍悲痛。“花奶奶,超群来送您了,感恩您在我艺术生涯时期对我的帮助、指点与爱护,您对我的悉心教导永生不忘。”三鞠躬,我走出了大厅,望着远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花奶奶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坚守舞台初心,无论角色大小、戏份轻重,都全力以赴。怹不仅源于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在于怹对评剧事业的赤诚与担当。怹注重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真实的情感融入表演,让角色既有艺术张力,又贴近生活本真,这正是评剧“接地气”的艺术特质的生动体现。怹生活中谦逊温和、朴实无华。怹始终以低调的姿态面对名利,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上。怹年近百岁,还在关心评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关注着评剧界的动态,为年轻演员的成长鼓劲加油。我在想,没有前辈们的铺路搭桥,何来后辈们的登台亮相?没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何来艺术的薪火相传?前辈艺术家是传统艺术的“活化石”,怹们的技艺里藏着行业的门道,怹们的坚守中透着韧性。尊重前辈艺术家,不应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是对工匠精神的敬仰,是对打下评剧江山老一辈艺术家的敬畏,尊重前辈艺术家,才是对怹们真心实意的守护。我们都应以谦卑之心对待艺术前辈,铭记他们的付出,珍视他们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仰望星空,思之......评剧艺术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即便岁月流转,依旧散发着温润而持久的光芒。花奶奶便是这样一位深耕菊坛、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这位将一生奉献给评剧艺术的老人,以怹精湛的彩旦技艺和甘当绿叶的精神,在评剧史上刻下了不朽的印记。她用一生的坚守与执着,诠释着对评剧艺术事业的无限忠诚,“甘为绿叶,亦能独放异彩”,如今花奶奶虽已远去,但怹那诙谐幽默的表演艺术仍深深镌刻在戏迷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艺术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张超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1月6日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