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讲所的灯光

以民为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昵称:以民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2194438</span></p> 农民运动的摇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在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3月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开始筹建,同年10月,总理办公室转来周恩来亲笔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确定了馆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讲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以国民党名义开办的。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广州共举办了六届农讲所,前后培养了754名农民运动干部。其中,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的主持人是彭湃。第六届由毛泽东任所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周恩来、肖楚女、彭湃、恽代英等共产党员任教员。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革命斗争。学员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讲所旧址这一古老建筑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除担任所长,负责主持所务工作外,还亲自给学生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作了科学的分析,他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学员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还主编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一共出版了26种,为推动农民运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毛泽东亲自为该丛刊撰写了序言《国民运动与农民运动》,对农民运动理论作出了积极探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讲所旧址为一组红墙黄瓦、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周围有围墙,东西宽35米,南北长154米,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两侧的两廊、两庑、明伦堂等组成;棂星门是花岗岩雕琢,门额上悬挂周恩来手书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横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院为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泮池路旁的草坪上,保留着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锻炼身体的单杠;大成门以木板间隔,设有教务部、庶务部和值星室,东西两耳房是图书室和所长办公室;大成殿辟为课堂,台基由花岗石砌成,两侧为为教员和学员宿舍;达崇圣殿正间作饭堂,东间设军事训练部;院内种植有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7月1日开始,逢周五、六、日开放时间延至21点,吸引了更多的参观者。看到农讲所的灯光亮起,仿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