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纪实散文.童年回忆之二《情暖万民街》第五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儿童团里,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听安老师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安老师鼓励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上台讲故事。王小福肯定是不敢上去的,福盛虽然鼓起勇气站上讲台,却也讲得磕磕巴巴,语无伦次。而我却能从容地走上台,一段又一段地讲下去,仿佛那些故事早已深深刻在我的心里。小伙伴们惊讶极了,安姐姐也好奇地问我:“你是跟谁学的呀?”我骄傲地回答:“跟我爸学的,他的故事多得讲不完!” 从我记事起,父亲那绘声绘色的讲述便成了我童年最动听的旋律。他让我知道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孟姜女哭长城”的忠贞不渝、“牛郎织女”的天上人间,还有“天仙配”的浪漫传说……上百个民间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仿佛胸中自有乾坤。等我识字后,特意去图书馆翻阅原著,竟发现父亲讲的故事与书中内容大体一致,只是他讲得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 上学后,我骄傲地对同学们说:“我爸爸会讲故事,他的故事能装一马车。”这是我父亲的原话,意思是他肚子里的故事多得写成文字,得用马车来拉。同学们感到奇怪:“你爸爸是文盲,大字不识一筐,怎么会讲那么多故事?”我也曾这样问父亲。他笑着说:“我爱听书看戏呀,上下五千年,书里戏里什么都有啊。” 我的老家在山东莒县,这片土地是孔孟之乡,华夏文化积淀深厚。即便是在穷乡僻壤,民间的口头文学也如涓涓细流,代代相传。我问父亲:“你听什么书?看什么戏?”他说:“听书,听山东琴书;看戏,看‘诌故子戏’。”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戏的正确写法,只能理解为“诌故事的戏”。多年后,我查阅资料才知道,莒县的地方戏叫“肘鼓子戏”或“周姑子戏”。 相传三百年前,一位姓周的老妇人流浪到莒县,她肘上绑着一面狗皮鼓,边敲边唱,唱得凄婉动人,引人入胜。村民们听得如痴如醉,舍不得她离开,便盛情挽留她住下,天天听她唱,还纷纷向她学唱。渐渐地,会唱的人多了,便有了戏班子,在田间地头、打谷场上演出。这种戏唱腔简单,唱词朗朗上口,传播极广。我叔叔和婶婶就是在剧团里相识、相恋,最终结为连理。他们常在家练唱,父亲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几句地道的唱段。 “周姑子戏”没有固定剧本,全靠师傅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至今。直到近年,才由文化馆整理成文字剧本。在父亲的熏陶下,我的大哥、二哥也爱上了读书,对历代民间传说、剑侠演义都颇有了解,常常在家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我则在阅读民间故事的基础上,逐渐能看懂更深奥的书籍,从《水浒传》开始,陆续读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四大名著,虽然最初只是被故事吸引,囫囵吞枣地看,但兴趣的种子就这样悄悄种下了。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阅读面不断拓宽,知识也日益丰富,渐渐能写出一些小文章。同时,我也加入了工人剧团,参与演出话剧、吕剧、评剧等剧目。戏剧的魅力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而这一切,都源于父亲那一个个夜晚的讲述。 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深切怀念我的父亲。他不仅是慈爱的父亲,更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用故事教会我做人,用戏曲点燃我对艺术的热爱。他不仅抚养我长大,更用无尽的知识与智慧,丰满我的人生。愿他在天国一切安好,继续讲那讲不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 制作 王为民</p><p class="ql-block">图片 AI绘画</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