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华夏美学】展示平台

<p class="ql-block">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时立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古时民间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一般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南北方温差拉大。按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冬的时与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公历:2025年11月07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历:九月十八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巳年 丁亥月 庚辰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冬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应天蝎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斗七星指向【乾卦】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卦是《易经》第一大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行属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脏应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时节要注意肺部呼吸系统的保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承接亥水,天一生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冷雪寒的冬天就要来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冬度数信:以十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智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冬,一般在每年11月7日或8日,是阴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也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225°,即是立冬的空间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时的立冬,从空间位置和时间节点上昭示着天地能量对于万物开始进入智德水炁(气)能量的输布期,自然环境也是由凉转寒的过渡期,人体之内同样在遵循着这一法则,修身实践者的精、炁、神三宝能量中,肾水元炁与天象能量输布同步的可能性明显增强。而自然界的大地与万物同样都是在质象与物相双重结构性中接受这种能量的输布与灌注。</p> <h3>作为节气点的立冬,就在这个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h3></br><h3>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在公历的11月7、 8日。</h3></br><h3>此时,在北半球,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h3></br><h3>在古代,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h3></br><h3>战国时《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的《孟冬纪.十月纪》中均有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h3></br><h3> <h3>对此,《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得更加详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北郊。还,乃赏死事,存孤寡。是月,命太祝,祷祀神位,占龟策,审卦兆,以察吉凶。</h3></br><h3>于是天子始裘,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行积聚,修城郭,警门闾,修楗闭,慎管龠,固封玺,修边境,完要塞,绝蹊径,饰丧纪,审棺椁衣衾之薄厚,营丘垄之小大高痹,使贵贱卑尊各有等级。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案度程,坚致为上。工事苦慢,作为淫巧,必行其罪。是月也,大饮蒸,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祷祭于公社,毕,飨先祖。</h3></br><h3>劳农夫,以休息之。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劲。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侵牟。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十月官司马,其树檀。</h3></br><h3>古人在这个季节多用占卜的方法来看整个冬天的冷暖。古人认为,如果立冬当日是晴天,一个冬天都会寒冷;如果立冬当日是阴雨天,反而一个冬天都不是很冷,是暖冬。</h3></br> <h3><strong>《立冬日野外行吟》</strong></h3></br><h3>宋代·释文珦</h3></br><h3>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h3></br><h3>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h3></br><h3>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h3></br><h3>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h3></br> <h3>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h3></br><h3>《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曰:“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水不冰,是为阴负;地不始冻,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国多淫妇。”</h3></br><h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冬,终也,万物收藏也。”</h3></br> <p class="ql-block">二候地始冻</p><p class="ql-block">坤卦,六二。《周易·坤卦》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坤为地,坤纯阴,故曰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土气凝寒,未至于坼。”这时,土地已经因为缺水与冻缩而开始龟裂。</p> <h3>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在现代,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h3></br><strong>1</strong><strong>贺冬</strong><h3>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h3></br> <strong>2</strong><strong>补冬</strong><h3>“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h3></br><h3>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h3></br> <strong>3</strong><strong>吃饺子</strong><h3>“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面很容易被冻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h3></br> <strong>4</strong><strong>冬泳</strong><h3>在我国多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h3></br><strong>立冬开运旺运方法</strong> <h3>2025年的立冬是公历的11月7号。无论中医还是《易经》同时谈到了立冬节气包括立冬这段时间都需要重视一个字,叫“藏”。</h3></br><h3>汉字里“冬”即结束之意,位理学认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h3></br><h3>阴阳之变化,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因而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养生。同样,阴阳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命运,人们也需要因人而异的开运,开运之法就是调节阴阳,养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加上所处环境阴阳调节适当,命运自有改观。</h3></br><h3>中医认为到了冬天你要藏身,把你的精神气给藏住。《易经》认为不仅是精神气要藏住,还要把你的好运气藏得住,那么我们如何在立冬这一天藏住自己的运气呢?我和大家介绍几款方法。</h3></br> <h3>1、11月6号也就是立冬节气前一天,替换下来的衣服千万不要去洗;到了立冬节气的当天早上,你起来之后要把上一天穿的衣服包裹好藏到衣柜里面去;到立冬的第二天去清洗。这叫什么?这叫藏住了你春夏秋三季的气,也就是你的运气要藏得住。</h3></br><h3> <h3>2、在立冬节气这一天,父母最好给孩子发一点红包,这红包不是用手机发,是要发现金。孩子也不能把这钱给花了,最好是藏到自己衣柜的口袋里面去,如果说孩子大了也可以放在自己的钱包里,这钱至少三天是不能用的,这叫“藏财”。</h3></br> <h3>那你自身怎么去藏财呢?立冬节气早上起来,我们每家都有米缸或者放米的口袋,可以拿一些硬币或者纸币放在这个米缸米袋的底部,把它放进去,这叫“藏财”。藏了三天之后你想用可以继续用,如果你不想用或者你忘了也无妨。</h3></br> <h3>3、藏智慧。如果家里面有孩子读书或者你也正好在读书的时候,立冬节气的这天早上起来,给自己剪三根头发,把头发就放在你们家的书的夹层中,也就是书里面夹着这个头发,夹三根,无论什么书都可以。当然,吉祥的、有教育意义的书更好。这叫藏智慧。</h3></br><h3> <h3>还有一种是藏寿命,比如家中有老人,我们都希望老人长命百岁,每天都很健康。这一天,如果你和老人是在一起生活的,晚上吃饭的时候不要面对面坐,尽量呈一定角度,不是直冲着,是回避他的眼神,或者这一天让父母先吃饭,他们吃完了之后你再吃。如果说父母不和你在一起,那么这一天千万不要给父母去打电话,发短信问候等都不可以,你要藏起来。</h3></br><h3>我们自身怎么让身体更好,去藏寿藏健康呢?方法是早上起来之后赖一会床,闭着眼睛冥想十分钟然后再起来,这叫藏精神气,藏健康。</h3></br> <h3>情侣之间,在立冬节气这天也能藏感情,这一天,夫妻两或者情侣之间玩个小游戏,捉迷藏等等,如果你们这一天不见面,对象给你打电话不要急于接电话,让他稍微的焦急一下,相似于在捉迷藏。</h3></br><h3>这些方法都是体现我们传统民俗中所讲的“藏”。</h3></br> <p class="ql-block">在立冬后,乙谷先生建议朋友们要把握好自己的运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命理学认为冬季水旺,命理喜水、喜土的朋友,整体运势相对较好,而命理忌水、土的朋友,运势会受到较大的阻碍。运势好的朋友不要错过这段好时光,振奋精神,勤勉努力,争取更多的成绩。而运势不畅的朋友,就要注意了,首先要正确的对待,人生运势总有起伏顺逆,运势不好的时候,保持平和淡定,力求稳定,凡事隐忍退让不要苛求。更不要烦躁、抱怨、垂头丧气或着急上火,越是这个时候就更要避免负面能量带给你更不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立冬后也容易引起不快或矛盾,导致财运或者情缘受阻,这些就是天地之力的影响,这是无法改变的,也是正常的。但是为了避免自身受到不利影响,朋友们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一方面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释放负面情绪。性情急躁的朋友,可以采取一些“暴力”的发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进行一些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去KTV大喊大叫嚎上一会儿。性情平和内向一些的朋友,遇到不开心,也别在心里憋着,跑步、健身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或者听听舒缓的音乐、与好友品茗聊天,倾诉一番。总之一旦自己出现了负面情绪,一定要及时的采取办法调整,不要使其蔓延、膨胀,而导致不利的事情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冷水寒,喜火,适当的多穿点鲜艳的、松软类衣物,乙谷先生建议你家里要多点生气、多点色调。因为冬天外面色调单一枯燥,让人心情压抑,到家后多点色调,比如绿色、红色等等,你会多点开心,也就会多点运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五行上,也会调节你的五行气场,对你的运气有帮助。适当的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因为进入冬季是阳气衰竭的时间,一定要趁着有阳光的时间,尽可能的得到一点阳光赋予我们的阳气,对身体、对运气,都会有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不要宅在家里自我封闭,适宜的与朋友聚会,能让你的气场磁场能量得到综合,也能让你的信心更足,有利你的运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立冬的道家正善治养生</b></p> <p class="ql-block">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臟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精与神是生命体内的两端。神,负责顶层设计治理;精,则滋养性命。闭精贵在不漏不泄,塞神旨在管控好前识六根,特别是后天意识的愚转智最为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应当按照老子所说的“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来要求自己,因为从对地、天、生命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方面来进行考量,我们很难自信地说自己是个智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冬以后,水结成冰,地也裂了,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代谢也相对缓慢。因此,冬季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含而不露,避免烦扰。对于心中抑郁的不良情绪,应通过适当方式缓解,保持心态平和,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p> <h3>冬天的树,有一部分根是裸露在外面的,更多的根则潜藏在地下。对人来讲,也需要有一个养根、护根的过程。<br></br></h3></br><h3>冬三月,天地之间的物相与质象处于闭合敛藏状态,水因寒而结冰,地因冻而干裂,缺乏温煦的阳炁(气)相助,养生修身者就得注意早卧晚起,与太阳的升起相应,同步吸收暖阳之气为佳。年高的人骨肉脆薄,抵御能力明显下降,易于被寒风冷气所袭,多生外疾,不可以早出,主动去冒犯冻霜的威力,使寒气透过皮肉到达骨内。</h3></br><h3>身识的保养要避寒就温,防止体温通过皮肤而丧失,如果不注意保温,先天之本的肾就会耗伤能量,到了春天就可能病变为痿厥。老年人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如果伤及肾根,那就不容易再治愈了。</h3></br><h3>冬令时节体内的阳炁(气)处于内敛状态,体内有疾病时,古代多采用八法中的“吐法”,也就是呕吐法进行医治,而避免用发汗的方法来进行医治。当心膈多热之症为病时,禁忌用发汗的办法医治,这是因为要防止发汗而散失体内的阳炁(气)。</h3></br> <strong>1</strong><strong>修养肾臟法</strong><h3>当以冬三月,面北向,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泉三,更北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五吞之,以补吹之损。——《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h3></br><strong>2</strong><strong>六气治肾法</strong><h3>治肾臟吐纳用吹法,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吹之。肾病,用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能除肾家一切冷气、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内虫鸣及口内生疮。更有烦热,悉能去之。数数吹去,相继勿绝,疾瘥则止,过多则损。——《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h3></br><strong>3</strong><strong>肾臟导引法【冬三月行之】</strong><h3>可正坐,以两手耸托,右引胁三五度,又将手返着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数十度。能去腰肾风邪积聚。——《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h3></br> <strong>4</strong><strong>胎息养生</strong><h3>用吹为泻,咽为补。</h3></br><h3>夫肾,主精,坎之气,其色黑,其像圆,一名而曲。其神如白鹿,化为玉童,长一尺。万物治其精,顺其志,全其真,合乎太清。肾合骨,上主耳,腰不能伸,肾冷。立冬日,面北向,平旦坐,鸣金梁五通,饮玉泉三,吸玄宫黑气吞之,以致玉童之馔,神和体平,而能长生矣。——《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太上养生胎息气经》</h3></br><strong>5</strong><strong>《灵剑子》导引法</strong><h3>以两手相叉,一脚踏之,去腰脚拘束,肾气冷痹,膝中痛诸疾。</h3></br><h3>又法:正坐,伸手指缓拘脚指五七度,治脚气诸风注气,肾臟诸毒气,远行脚痛不安,并可治之,常行最妙。</h3></br><strong>6</strong><br></br><strong>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strong><h3><strong>运:</strong>主阳明五气。</h3></br><h3><strong>时:</strong>配足厥阴肝风木。</h3></br><h3><strong>坐功:</strong>每日丑寅时,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捝肘,左右顾,两手左右托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h3></br> <h3><strong>立冬十月节坐功图</strong></h3></br><h3><strong>即:</strong>每日1时~5时,盘坐,左手按住膝盖,右手搭在左肘上,上身左右扭转回顾,接着双手交换方位,各做15次,然后吐纳、叩齿、咽津。</h3></br><h3><strong>主治:</strong>胸肋积滞,虚劳邪毒,腰痛不可俛仰,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飱泄,头痛,耳无闻,颊肿,肝逆面青,目赤肿痛,两肋下痛引小腹,四肢满闷,眩冒,目瞳痛。</h3></br><strong>立冬,万物收藏,养藏有道</strong> <h3>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中国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h3></br><h3>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h3></br><h3>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h3></br><h3>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银杏果等。</h3></br><h3>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h3></br><h3>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h3></br><h3>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h3></br> <strong>1</strong><strong>多“点”笑</strong><h3>喜、怒、思、忧、恐五志之中,忧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冬天养生应将我们的心志、肺和呼吸系统与秋的收敛之气相应,以笑养肺。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是有好处的。</h3></br><h3>经常笑一笑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心肺及脏腑气血调和,保持人的情绪稳定。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过分失常的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h3></br> <strong>2</strong><strong>早“点”睡</strong><h3>立冬后,就要根据冬季的特点进行养生。在众多的养生方式中,最省事可谓“睡觉”了。冬季养生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充足的睡眠。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天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晚上的睡眠时间不足,那么可在中午补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阴津蓄积。</h3></br><h3>中医认为冬主收藏,所以冬三月应早卧晚起,注重补阴才会事半功倍。建议每天最迟不超过12点(即子时)入睡。因为这个时候的“阴”到达了最盛的位置,过了12点阴气就开始下降,阳气缓慢上升。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而静又养阴。</h3></br><h3>因此,在每日阴阳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于12点之前入睡,最能养阴。睡眠时的被子应该以暖和、轻柔为宜。</h3></br> <strong>3</strong><strong>少“点”盐</strong><h3>干燥的气候对呼吸系统伤害较大,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如果饭菜中含盐量太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使各种细菌在上呼吸道中更易存活。高盐的饮食还可能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细菌、病毒乘机而入,诱发炎症。因此,冬季更应注意限盐。</h3></br><h3>在日常生活中“盐多必失”,要控制餐桌上的用盐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6g以下(1啤酒瓶盖大约为6g盐),同时可以采用醋、芝麻酱、咖喱、料酒、香料来调味,加蒜、姜、葱、胡椒等提味。</h3></br> <strong>4</strong><strong>吃“点”果</strong><h3>甘酸清润的水果通常富含维生素C和E,可以滋润皮肤。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使皮肤水润细腻,维生素E是种高效抗氧化剂,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如猕猴桃、山楂、苹果、梨、柑橘类水果。另外,酸味水果还含有鞣酸、有机酸、纤维素等物质,能起到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胃肠蠕动的作用,冬季,一天吃个水果,是补水润肺的理想选择。</h3></br><h3>美国《美好饮食》杂志最新载文推荐了4种冬季的最佳水果。常吃柚子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但吃柚子每天最好不超过200克。适量吃橙子可有效增加唾液分泌,促进消化,缓解咳嗽,保护肺脏健康。建议每天最好吃1~2个。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微量元素钾和镁。经常吃枣具有健胃健脾和改善血液的功效。吃板栗可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症。</h3></br> <strong>5</strong><strong>进“点”补</strong><h3>“入冬进补”,很多人会选择鸡、鸭、羊等热量高的肉类进补,其实这并不适合所有人,类似萝卜炖羊肉之类的温补食品适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和儿童食用,但对于湿热体质、肝火旺体质以及痰湿体质的成年人来说,多吃肉类,特别是燥热的肉类可能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烦躁等症状。</h3></br><h3>立冬养生要科学进补。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无非是缺什么补什么。例如气虚的人要补气,可以多吃花生、红枣、山药;阳虚的人要补阳,可以多吃核桃、韭菜、羊肉;阴虚的要补阴,可以多吃梨、银耳、猪蹄。专家提醒,冬季养生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去“补”,要是搞不清自己的体质,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h3></br> <strong>6</strong><strong>多“点”水</strong><h3>从表面上看,冬天人体虽然出汗少,但因组织液通过皮肤蒸发,成年人一天也要失去约600毫升水分。加上排便失水,一天中人体排出的水分在2500毫升左右。因此,即便冬季人们每天喝水也不应少于2500毫升。</h3></br><h3>其实喝水这件事,除了要喝够量,还要喝好水,才能真正保障身体健康。什么才算是好水呢?首先,好水一定是安全的。其次,好水口感要更好。最后,好水一定是鲜活的。</h3></br> <strong>7</strong><strong>出“点”汗</strong><h3>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选择冬季适宜的运动项目,总的原则是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h3></br><h3>年轻人或身体较好的中年人可选择跑步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锻炼时间比春夏季多10到15分钟;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打拳等低强度运动,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h3></br><h3>冬季运动首先要充分热身,因为冬季人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容易使人感到身体发僵,不易舒展。如果不热身就锻炼,可能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因此冬季锻炼前最好通过慢跑、徒手操和轻器械的少量练习,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再运动。</h3></br> <strong>8</strong><strong>喝“点”粥</strong><h3>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常吃此类粥具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老人养生更要多喝粥。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h3></br><h3>此外,还可常食可安神养心的桂圆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护肝明目的菊花粥、和胃理肠的鲫鱼粥等。</h3></br> <strong>9</strong><strong>护“点”脚</strong><h3>冬季健脚即健身。在冬季不要只顾添加上衣,却忘了下肢和脚的保暖,要知道下半身受寒亦可引发感冒。在气温下降的冬季,应穿一双保暖性好的厚袜子,当袜子和鞋垫汗湿后,要及时烘干,同时鞋子内部也要经常烘晒;另外,老年人从室温较高的屋子外出时,要设法避免寒气的突然刺激。</h3></br><h3>在冬季,要特别注意加强腿足锻炼,如果下班不忙的话,可选择以步代车走上一段路,或偶尔爬爬楼梯,都可以达到锻炼双脚的目的。民间素有“睡前洗脚,赛吃补药”的说法。在临睡前用温水洗脚,不仅能温暖双脚,还能消除疲劳、驱病强体。同时辅助按摩,用搓热的双手按捏脚底,不仅可以去除脚部表面的角质防止破裂,还可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这对双脚的保健和人体健康都十分有益。</h3></br> <strong>10</strong><strong>调“点”神</strong><h3>冬季的寒冷气候会使人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处于抑制状态,“精神感冒”症状也由此增多。专家提出,冬季藏精更宜养神,神志内敛才可精满气足,在精神调养上要力求其境,保持情绪安宁,避免烦躁,白天可多晒太阳,多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活动,并适当增加屋内照明亮度。</h3></br><h3>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h3></br> <strong>11</strong><strong>防“点”病</strong><h3>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h3></br><h3>严寒天气,要保持居室环境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上午、下午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烟尘污染和刺激。居室温度控制在16℃-20℃。</h3></br><h3>此外,早晨、入睡前、洗脸时以及每次大小便后洗手时,都要坚持用冷水冲洗鼻子(并擤去鼻涕),这样不但能增强鼻黏膜的耐寒与抗病能力,还能及时把鼻道内的细菌、病毒和尘螨等物清除,减少感冒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HVCsXYa9wYs3BmsWCm3O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