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宝宝的艺术熏陶

【雨辰ccz 📷 🎥】

<p class="ql-block">那天我带孩子去胡问遂艺术馆,远远就看见那尊半身雕像静静立在绿荫之中。他穿着笔挺的西装,领带整齐,嘴角含笑,像是在欢迎每一位前来的访客。石质底座沉稳厚重,铭牌上的字迹庄重清晰。孩子仰着头看我:“阿公,他是谁呀?”我蹲下来说:“是一位用毛笔写下千言万语的书法家。”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雕像上,仿佛也洒在了孩子初识艺术的心田里。</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区时,宝宝推着婴儿车在门前的小道上慢慢前行。他穿着灰上衣、蓝裤子,脚上的彩色运动鞋一蹭一蹭地踏着地砖,神情专注得像在完成一项重要任务。门楼古色古香,金匾高悬,两侧树木葱茏,几位路人从旁走过,轻声交谈。那一刻,传统与生活悄然交融——艺术不在高台之上,而在孩子迈出的每一步里。</p> <p class="ql-block">“胡问遂艺术馆”六个大字挂在门楣,朱漆大门两侧立着石狮子,台阶层层递进,透着一股沉静的气度。宝宝拉着我的手,仰头念着牌匾上的字,虽然还不全认识,却已学着用手指在空中比划。那一刻我知道,有些种子,不必立刻发芽,只要落在心里就好。</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门,金色的“胡问遂艺术馆”牌匾在深色背景中熠熠生辉。门廊内文字介绍清晰可见,讲述着一位书法家如何以笔墨书写时代精神。孩子停下脚步,盯着那几个字看了好久。“这些字为什么长得不一样?”他突然问我。我笑了:“因为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性格,就像你画画时,也会给小人儿画不同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的黑色玻璃柜里,陈列着泛黄的手稿与旧书,像是封存了时光。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墨色浓淡相宜。一位穿蓝外套的参观者静静站在画前,仿佛与字对话。孩子踮起脚,试图看清柜子里的字迹。“这些书能看懂吗?”他小声问。我摸摸他的头:“现在看不懂没关系,等你长大了,它们会主动跟你说话。”</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面墙上镶着巨大的银色人像浮雕,金光闪闪的“胡文遂 SCAL”字样格外醒目。宝宝站在红地毯上,双手举过头顶,笑得灿烂。那一幕让我心头一暖——艺术馆不是让人肃穆低头的地方,而是让孩子敢笑、敢问、敢想象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墙上是一幅黑色剪影,旁边写着“湖古文轩”,金色书法如流水般倾泻而下,英文“HUWENSHUOGUANGCHENG”静静陪伴其侧。灯光温柔地打在墙上,画框错落有致,红毯延伸向远方。我牵着孩子慢慢走,像走在一条通往文化深处的小径上。他忽然说:“这个字像棵树!”我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然,那一撇一捺,真如枝干舒展。</p> <p class="ql-block">走廊铺着红毯,墙上写着“胡问遂书法作品展”,旁边挂着他的肖像。灯光柔和,气氛安静却不压抑。孩子一边走一边念:“艺术……为……人民。”虽然读得磕磕绊绊,但那声音清脆如铃,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展览的开始,更像是他与艺术对话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一根粗柱上刻着遒劲的书法,墙上的长卷如江河奔流,墨迹间藏着千年的风骨。几位参观者驻足凝望,孩子也停下脚步,仰头看着那些他还不懂却莫名被吸引的字。“爸爸,这个字在跳舞!”他指着一个行书的“风”字说。我笑了,没解释对错——有时候,童真的感知比标准答案更接近艺术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两幅大字前,穿着灰外套、蓝黄相间的鞋子,小手插在口袋里,一脸认真。“艺术为人民”“豪情挥椽笔”,八个大字在他头顶展开。他仰着脸,像在仰望一座山。那一刻,我不再担心他是否理解内容,而是庆幸他愿意停下来看、去听、去感受。</p> <p class="ql-block">他又一次站在同一幅作品前,这次是独自一人。蓝衣黑裤,鞋上蓝黄交错,背影小小的,却透着一股专注。他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仿佛在和那些字进行一场无声的交谈。我站在不远处,没打扰他。有些时刻,成长就发生在这样的沉默里。</p> <p class="ql-block">一对祖孙走过走廊,老人抱着孩子,两人脸上都带着笑意。书法作品在两侧静静悬挂,像在见证这份温情。孩子依偎在老人怀里,眼睛却一直望着墙上的字。那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公带我去庙会看对联的情景——原来艺术的启蒙,常常藏在亲情的陪伴里。</p> <p class="ql-block">夫人抱着宝宝缓缓前行,花衣素裤,笑容温婉。孩子穿着灰上衣、蓝裤子,鞋是熟悉的蓝色运动鞋,依偎在她怀里,眼睛却四处张望,尤其对墙上的字格外好奇。她轻声说着什么,像是在讲故事。那一刻我明白,艺术的种子,往往由温柔的声音轻轻播下。</p> <p class="ql-block">艺术馆的白墙黑匾在绿树掩映中显得格外清雅,屋檐翘起如飞鸟展翅。几位游客在门口交谈,准备入馆。孩子拉着我:“我们再去看看那个写字的人吧!”我点点头。来时是好奇,回去时,已多了一份亲近。</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工作人员正用长杆小心清洁展柜内的书法长卷,动作轻柔得像在拂去梦上的灰尘。绿色保护垫铺在地上,除湿机低声运行,整个空间整洁而有序。我告诉孩子:“每一幅字都被好好照顾着,就像你们每天要刷牙、吃饭一样,艺术也需要被珍惜。”</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屋檐一角伸向天空,深色瓦片整齐排列,木梁交错,工艺精巧。晴空湛蓝,没有一丝云。孩子指着屋角:“那个像牛角!”我笑了:“这叫飞檐,古人让它翘起来,是为了让雨滴跳得更远。”他点点头,眼里闪着光——原来美,也藏在实用的智慧里。</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中央的装饰构件像一颗静默的星辰。孩子说:“像帽子。”我心想,是啊,建筑也有自己的衣冠。传统之美,不必讲大道理,只要让孩子看见、触摸、想象,就已经开始生长。</p> <p class="ql-block">竹叶轻摇,拂过古旧的屋檐,雕刻的纹路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灰白的天幕下,一切显得宁静而深远。孩子伸手摸了摸柱子上的刻痕:“这里也有字。”我蹲下身:“是啊,你看,每一处都在说话。”他点点头,像记住了什么重要的事。</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在一张大型海报前停下。黄浦江的百年变迁在画面中流淌,建筑起落,人群来往。“百年黄浦”“The Memory and Change”,中英双语静静并列。夫人抱着孩子站在旁边,两人一起看着海报。孩子突然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画很长很长的画,讲我们的故事。”我蹲下来,紧紧抱了抱他:“好,阿公陪你一起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