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桥可渡,无桥亦行:当代赏石的自由之路

Ai1933

奇石的世界,从不设门槛。<br>它不属于任何特定阶层,也无所谓“资格”与“专业”。无论是行旅者、学者,还是偶然驻足的行人,只要你愿意停下脚步,看一块石,听它的沉默,便已入了门。<br><br>古人以诗心观物,见石如见天地。<br>他们不问技法,不讲体系,只凭一颗澄明之心,便能悟出石之神韵。那是修养与气质的自然流露,是文化积淀的余响。<br><br>而今之世,节奏急促,心易浮躁,许多人已忘记如何与一块石对视,如何在它的纹理间看到时间的呼吸。<br><br>赏石,表面是看一块石,实则是在看自己。<br>人如何观石,往往映照出他如何观世界。<br><br>于是,“五天论赏石”应运而生。徐鹏林与徐念禾在构建 LithoGPT 大模型的过程中提出这一体系,它并非规则,也非技法,而是一座桥——帮助人们重新理解自然与心灵的桥。<br><br>从天然之真,确认它的造化;<br>至天赋之质,体会石的力量;<br>观其天工,感受自然的构图;<br>达于天成,理解秩序与气韵;<br>终至天趣,心与物共鸣,境由心生。<br><br>这五个层次,既可作为现代人的美学坐标,也是一条理性与感性交汇的路径。<br>它的意义,不在“教人如何赏石”,而在“帮助人更快地接近石的世界”。<br><br>然而,赏石的本质,从来不是方法。<br>方法只是桥梁,有桥可渡,无桥亦行。<br><br>古人登山临水,以心为舟,一步一悟。那种徒步般的体验,缓慢而丰盈,每一步都可能是新的启发。<br>现代人生活匆促,五天论则如同高铁,让人更快抵达理解的彼岸。省力,却略过了沿途的风景。<br><br>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br>是行旅式的探索,还是静观式的凝视,<br>是东方的心性观照,还是西方的理性求索,<br>最终都归向同一个目标:重新学习如何看。<br><br>看石,看山,看云,看自己。<br>那是一种从外至内的回归,一种让人重新建立与自然关系的方式。<br><br>真正的赏石,不在“拥有”一块石,而在“理解”一块石。<br>当人理解了造化的逻辑,也就理解了自己的存在。<br>石不语,而道自显;人无求,而心自明。<br><br>所以,赏石无门。<br>有桥,是智慧;无桥,是修行。<br>当你终于与一块石相对,心境归于寂静,那一刻,天地之大与一石之微,已无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