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五十八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祸福相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世界的本质是辩证的,最高的智慧是无为的。 世界本质藏于辩证,福祸相依、正奇相生。为政闷闷则民淳,政察察则民缺,这正是无为的智慧。圣人方而不割、光而不耀,顺势而为不妄为,于平衡中得安宁,于不争中致长远。</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1. 闷闷察察:为政之风塑民生之貌 </p><p class="ql-block">“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破治理风格与社会风气的深层关联。“闷闷”非昏聩,而是宽厚包容的治理智慧,如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简化律法,不苛责细枝末节,百姓得以安心耕作,民风自然淳朴笃实。“察察”则是过度严苛的管控,如某些朝代以峻法钳制言论、横征暴敛,官吏借“严管”之名滥用权力,百姓在高压下只能藏真示伪,变得狡黠抱怨。这恰如培育作物,过度修剪会伤其根系,适度宽松方能枝繁叶茂,为政者的“宽”与“严”,直接决定着民生的“淳”与“缺”。</p> <p class="ql-block">2. 祸福相倚:境遇流转藏辩证之理</p><p class="ql-block">“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了福祸相生的辩证本质。生活中,一场意外疾病可能迫人停下奔忙,却让人重拾家庭温情、反思生活方式,化祸为福;一笔意外之财若使人挥霍懈怠,反而可能导致财务危机与精神空虚,转福为祸。职场上,项目失败虽暂遇挫折,却能让人看清短板、积累经验;轻易成功若滋生骄傲,反而会在后续挑战中栽跟头。福祸本无绝对界限,关键在于人面对境遇的心态与行动——居安思危则福绵长,困厄沉沦则祸蔓延,读懂这份转化之理,方能从容应对人生起落。</p> <p class="ql-block">3. 方而不割:守正处世含平衡之智</p><p class="ql-block">“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展现了中庸的处世之道。“方而不割”即坚守原则却不生硬伤人,如秉持公正的管理者,指出下属失误时仍给予改进空间,而非一味苛责;“光而不耀”是有才却不张扬,如低调谦和的学者,满腹经纶却乐于分享,不炫才傲物。反之,若只知守“方”而失温度,易疏离他人;若恃才炫耀,则惹人反感。这种智慧如同温润美玉,既有坚硬质地坚守本心,又有柔和光泽包容他人,在原则与温情、才华与谦逊间找到平衡,方能行稳致远、赢得人心。</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1. 宽严相济:握好尺度,护事物稳健</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治理社会、管理团队,还是教育子女、与人相处,都需懂得宽严相济的道理。对他人过度宽松会失却原则,导致秩序混乱;过度严苛则会压抑活力,引发抵触。就像教育孩子,既要立下明确的行为准则,让其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又要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理解与引导,而非一味惩罚。宽是给成长留空间,严是为人生立底线。</p><p class="ql-block">管理团队亦是如此,既要明确工作标准与责任,确保任务高效推进,也要关心员工需求、包容小的失误,营造温暖的团队氛围。生活中与人交往,对他人的小过错多些包容,能增进感情;对原则性问题坚守底线,能赢得尊重。宽与严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才能让关系更和谐、事物发展更稳健。</p> <p class="ql-block">2. 否极泰来:直面低谷,蓄向上力量</p><p class="ql-block">人生难免遭遇困境与挫折,但若能明白“否极泰来”的道理,便不会在低谷中沉沦。当事业陷入瓶颈时,不必焦虑沮丧,可借此机会梳理思路、学习新技能,等待时机突破。低谷不是终点,而是积累能量的“蓄力期”。就像作家创作遇到瓶颈,停下笔阅读充电,反而能找到新的灵感;创业者遭遇失败,总结经验教训,或许能发现新的商机。</p><p class="ql-block">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不必怨天尤人,试着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失业了,或许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失恋了,或许能在独处中学会爱自己。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寒冬再冷,也会迎来春暖花开;黑夜再长,也会等到黎明破晓。重要的是在低谷中不放弃希望、不停止努力,默默积蓄力量。那些打不倒我们的困境,终将成为我们成长的阶梯,当力量足够时,自然能冲破黑暗,迎来属于自己的“泰来”时刻。</p> <p class="ql-block">3. 和光同尘:敛去锋芒,在低调中成长</p><p class="ql-block">“和光同尘”是一种低调务实的处世智慧,不刻意彰显优势,不与他人争强好胜,在融入环境的同时默默提升自我。就像职场新人,不必急于证明自己,而是先熟悉工作流程、学习专业技能,在低调中积累经验。当能力足够时,自然能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若刚入职便急于表现、张扬炫耀,反而容易引起他人反感,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埋下隐患。</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不必处处炫耀成就:赚到钱了,不必四处张扬,低调规划生活更显踏实;有了成绩,不必沾沾自喜,保持谦逊才能收获更多认可。敛去锋芒不是懦弱,而是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将精力集中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就像江河中的水滴,不与其他水珠争高低,顺势而为、汇聚力量,终能奔流入海。学会和光同尘,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稳步前行,在低调中成就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祸福相倚”,以“政之闷闷与察察”对照民生淳缺,揭示治理当以宽厚为要;借“祸福相依转化”点明世界辩证本质,警示人需在境遇中保持清醒;凭“圣人方而不割”的处世之道,指引人坚守本心却不失温度。待人处世需宽严相济以守平衡,面对困境当信否极泰来以蓄力量,立身行事宜和光同尘以稳成长。在复杂世界中,以从容姿态把握规律、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径》第五十八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⑦,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光而不耀⑪。</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闷闷:宽厚、昏昧的状态。②淳淳:淳朴厚道的意思。③察察:严厉、苛刻。④缺缺:狡黠、不满足之意。⑤其无正:正,标准、界限。指福祸变换并没有确定的标准。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正义;奇,反常、邪;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⑦迷:指人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⑧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⑨刿(gui): 割伤。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⑪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厚道;政治严厉苛酷,百姓就狡黠、抱怨。幸福依傍在灾祸的里面;灾祸藏伏在幸福的里面。谁知道灾祸还是幸福的极限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义忽然转变为奇邪的,善良忽然转变为邪恶的,人们迷惑于这一点,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主要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理政措施,所带来的不同的社会效果的比较,说明一切社会弊端都是统治者“有为”“有欲”“好动”“有事”造成的,从而主张朴治,否定人治。圣人莅临天下,施行“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根据人民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法律,各级行政官员都默默无闻地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p><p class="ql-block">表面看来,政府里并没有什么天才人物,也没有轰动天下的大手笔,但是,社会却在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朴、厚道的社会风貌自然形成。相反,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独断专行,唯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既得利益。人民失去了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致使生活越来越贫穷,国家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所遭受的灾祸,就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所依赖的;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又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灾难的祸根。人们迷恋名利的思想观念,实在是太牢固、太长久了。所以,圣人最初的治国方针是: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而不割舍法律;使各级政府官员为政清廉而不为名利所害;给百姓言论自由,让他们直抒己见而又不肆意妄为;使人人都为自己所作出的奉献感到光荣而又不自我炫耀。</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王之涣(公元 688742年)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还是个判案如神的清官。王之涣在文安县任上时,曾办过一个案件,有户人家,当家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姑嫂二人,相依为命。嫂嫂能干体贴,姑娘温柔美丽,日子过得很安定。但在一天晚间,姑娘突然惨死在房中。嫂嫂发现案情,立即呈报县衙。王之涣问那嫂子:"你是怎样发现案情的?”嫂子说:"晚上,我正在磨坊推磨,忽听小姑惨叫救命声,我就立即奔向卧室,在院内看见一个人影,因为天黑,看不清面目。只见他光着上身,我上前抓他,谁知他身强力壮,脊梁又光滑,被他脱身逃走了。”王之涣又问:“你们两个年轻女子在家,难道平素不做防备吗?”“我家饲养了一只黄狗,但不知怎的,晚上没听见狗叫声。”</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闻言大怒:“那狗不为主人效力,实在可恶!”次日,正值庙会,王之涣决定在庙会上当众审问恶狗。这真是件新鲜事。赶庙会的附近村民闻讯都来观看王之涣审狗。人越聚越多,整个庙宇都挤满了。此时王之涣吩咐差役把庙门关紧。他把孩子、老人、妇女分批地赶出门外,只留下百来个青年、壮年男子,这些人你看我望,不知王之涣要干什么。王之涣一声断喝:"都把衣服脱了,面朝墙站好!”那些人不敢违抗,只得照办。王之涣一个个验看那些男子的脊梁,其中有一男子脊梁上有两道红印,他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小的叫阿狗。你与死者可相识?"“不……”阿狗支支吾吾,但又不得不实说,"我与她是街坊邻居,当然相识。“给我将阿狗拿下,其余的人都可自行离庙。”经过审问,阿狗承认了强奸姑娘,进而将姑娘杀死的罪行。</p><p class="ql-block">王之涣是如何在众多的赶庙会的人中认出罪犯的呢?事后他对提出疑问的人说:“根据案情,这是一起强奸杀人案。那就必定是青壮年作的案。那晚黄狗不叫,说明了作案者是个熟人,再加上那人曾被死者嫂嫂遇见,而且在光脊梁上抓过一把,只要逐步排除不可能者,那么具备上述几个条件的阿狗就必定是凶犯无疑。”至于审问黄狗,是王之涣故作耸人之举,以吸引众人来赶庙会,可麻痹作案者的心理,使之上钩。王之涣根据狗不咬熟人的道理,逮住了杀人犯。为官者一定要注意细节,抓住主要的细节,便能够一举找到问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