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孤品】

琴书侣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篇说起八十年代初在老街陋巷古玩中介朋友小施家里收了一套十二本清代线装古籍《金石索》放在书柜不提。过了一年多,单位有个同事相约星期天去他家欣赏收藏的瓷器。进门见客厅靠墙一横一竖摆着几张红木玻璃柜,里边用托架和红木座一层一层摆放着“青龙过海”青花大盘,粉彩杯盘,花瓶花浇……等明清瓷器立件,摆件约数十件。同事一拨开关,柜顶射灯照映在各色瓷器上,古趣盎然,确实眼前一亮,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 同事祖上大约是沪上大户人家,喜欢收藏瓷器,红木小件。时过境迁后,家里原有的历代瓷器老旧红木小件都让同事搜集搬到了某小区住宅楼中自我欣赏。同事每天下班回家,欣赏把玩橱柜里的老旧瓷器,阳台花架上的盆盆景景 ,别有一番悠闲乐趣打发时光。</p><p class="ql-block"> 不过瓷器类易损,且赏玩携带不便,所以我主打是较易收藏赏玩的书画、名人名石篆刻,文玩杂项等。一般轻易不在瓷器上面下功夫收藏。</p><p class="ql-block"> 既然同事邀请交流欣赏,饱饱眼福,与几百年的老旧古玩隔空交流也是一种另类的赏心悦目,陶冶心境。 转眼上下看了一遍,忽然发现左首柜子二层有一块黑不溜秋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征得同意,拉开玻璃柜门,将这东西拿在手中。 眼见这黑不溜秋的东西原来是一件铜质文房臂搁,呈瓦形。全器老生坑包浆,红斑绿锈,层次丰富,古趣盎然,一看便知年代十分久远,估计是多次往返出土流传于世间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代道光元年线装十二册《金石索》</p> <p class="ql-block">拓页</p> <p class="ql-block">文房臂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臂搁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用毛笔书写文字时承腕枕臂之文房书具,属雅玩。 该臂搁为复瓦形,正面居中自上而下铸有八字阳文款识,文曰《汉朝正殿笔雀铜瓦》,字径二厘米左右,笔画方正圆劲,坚挺厚实。字体风格在古楷古隶之向,其高古奇肆之气,非亲眼目睹不能品味。</p><p class="ql-block"> 铜瓦反面有阳铸汉代五铢钱二列六枚,三面三背,方穿孔,钱文为古隶书“长乐未央”四字小篆与“五铢”文二字逆向排列。其中三钱背靠右廓边有一带钩纹饰。 另在六枚五铢钱之间还自右至左铸有三行七字大篆文。 反复审视之后,心中认定这件铜制臂搁绝非寻常之物。但形色绝不在同事面前流露分毫。因为历古以来,用于制作文房臂搁的材料有金、玉、石、木、竹、瓷、象牙及铜质。近代明清以竹制臂搁最为常见,铜制臂搁则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在同事家赏玩瓷器后数月,某日闲来无事又翻阅浏览老街巷朋友手中买来的十二本的《金石索》……当翻到金索第三卷杂项页时,忽然一幅熟悉的铜瓦图文跳入眼中,当时大吃一惊,原来同事橱窗中的铜瓦果然来历不凡。仔细阅读后,发现古籍杂项第三卷有关铜瓦二页中仅有铜瓦正面图 铜瓦反面纹饰钱币图案书中一无记载,思考其中必有蹊跷之处?</p><p class="ql-block"> 在发现《金石索》记载铜瓦图文后,便千方百计与同事攀谈转让,但同事死不松口。既然同事不肯以金钱转让,于是心想同事主要喜欢瓷器,文房铜瓦并不是他的最爱?是否能以我家藏的瓷器交换呢?</p><p class="ql-block"> 大约前前后后经过二年左右与同事反复商量交流,我终于以一件60公分高,清代康熙花叶款碎瓷釉下彩花瓶,一对清代同治款粉彩瓷茶叶罐,一件明代青花梅瓶,一把清代小名家紫砂壶以及二条红塔山香烟换来了这一件绝世孤品《汉朝正殿笔雀铜瓦》文房臂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拓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话说与同事交换成交后,好长时间我一直沉浸在兴奋之中不能自拔。要知道,八十年代我家这么几件家传瓷器及名家紫砂壶,要是藏到现在怎么也得大几十万以上。虽然心痛祖传之物但还是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力不会错。于是此件《汉朝正殿笔雀铜瓦》文房臂搁被我视为至宝,几十年间从不轻易示人欣赏。当然我也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探讨,直到前几年才最后完成了一万余字的研究考证文章《孤品传奇》。</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由收藏一套清代线装书后冥冥之中带来的连续收藏故事。由此感叹:若没有买来清代道光版的十二册工具线装书《金石索》,就不会留心《汉朝正殿笔雀铜瓦》。若没有凑巧在同事家中碰到《汉朝正殿笔雀铜瓦》,也就不会去研究解读《金石索》中铜瓦的蹊跷,这就应了佛家“福大命大造化大”的吉语。</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来,《汉朝正殿笔雀铜瓦》先后经央视鉴宝专家朱民英等南北多名省级博物馆专家和业内人士鉴赏过眼,均确认为孤品无疑,其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实在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2025年又写于南通笔雀铜瓦斋</p> <p class="ql-block">铜瓦</p> <p class="ql-block">鉴定</p> <p class="ql-block">专家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