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鞋垫

南心

<p class="ql-block">母亲的鞋垫</p><p class="ql-block"> 明日立冬。节气如约,提醒着我那个雷打不动的老习惯——在鞋里垫上一双鞋垫,仿佛这样,整个冬天都会变得踏实而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拉开那个尘封已久的抽屉,一股樟木与旧时光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抽屉深处,静卧着七八双手织鞋垫,针脚细密,色泽温润,像一群沉睡的、等待被唤醒的精灵。指尖刚一触碰到那熟悉的布料,一股暖流便瞬间涌上心头,将我拉回了遥远的童年,也拉回了母亲身旁。</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文化人,当过小学教师,做起活来,爱动脑筋,粗中有细,又快又好。眼前浮现的,是母亲在灯下纳鞋垫的情景。那不是一门生意,更像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奉献。昏黄的灯光,将她的侧影拉得很长,她低着头,指尖捻着针线,一针一线,都那么认真,那么仔细。那些细密的针脚,正是她细心的证明;那些用各色布片巧妙拼凑的图案,便是她爱动脑筋的巧思。这绝非一朝一夕的草率功夫,而是无数个夜晚的耐心与专注。她用的布料,都是平日里裁剪剩下的边角料,红色的底,蓝色的底,或是五颜六色的布片拼凑在一起,像一块块小小的、斑斓的花田。每一针,都纳进了对家人的疼爱;每一线,都牵引着岁月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这辈子穿过的鞋垫,不计其数。可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没有任何一双,能比得上母亲亲手纳的这些。它们或许不够精致,却无比真实,无比暖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网上的鞋垫五花八门,牛皮的、猪皮的、棉布的、各种功能性纤维的,应有尽有。它们不过是照着鞋楦,用机器压模成型,流水线上走一遭,便成了商品。它们很规整,却缺少了温度,没有了那份“真心”的缝补。穿在脚上,总觉得隔着一层。有时会打滑,有时闷得脚底生汗发臭,那份贴合与安稳,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想来,这门传统的手艺,连同那些织毛衣、做布鞋的功夫,都渐渐消失在时光里,几近失传了。</p><p class="ql-block"> 我将这几双鞋垫拿起来,放在手心,左看看,右看看。它们的色彩与图案,瞬间点亮了我的记忆。有红色、绿色、蓝色的底子,有的还绣上了精致的花和字。有一双绣有“福临门”三个字,灰白底,红色字,还有一朵牡丹花,显得格外喜庆。还有一双绣着几朵花,花中镶嵌“思”“念”两字,红边黄字,寄托着相思的意义。有的还绣有“卐”字符号,在佛教中代表“吉祥万德之所集”;有的图案是繁星点点,有的则是繁花似锦。我发现,其中几双还用线简单缝连在一起,以示未开封,母亲对它们的珍视,可见一斑。它们那么轻,又那么重。我终究还是不忍心将它们放进鞋里,去承受日复一日的踩踏与磨损。它们早已超越了鞋垫本身的意义,是母亲留给我最珍贵的念想,应当被好好珍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觉得,这小小的鞋垫,又何尝不是我们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没有级别,不曾申报,却承载着独一无二的记忆与情感。我甚至想着,一定要将它们传给儿子,传给孙辈,让这份家族的温暖信物代代珍藏。</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父母亲留下的东西,大多已荡然无存,找不到一丝踪影。母亲十年前便离开了我们。如今想来,学会珍惜,学会守护,或许才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就让这几双鞋垫,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吧。它们是母亲留给我最温暖的信物。</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想起母亲,只需打开这个抽屉,那份一针一线的爱,便会再次将我紧紧包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