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儿唱大戏,接闺女,接女婿,外甥外女都要去……</b>"<b>这首脍炙人口的民间童谣,以极具画面感的拟声词,生动再现了木匠劳作时的韵律之美。它不仅是一首充满童趣的亲子游戏歌谣,更是一幅浓缩着农耕文明的生活画卷。"唱大戏"勾勒出乡村最热闹的文化盛事,而接亲场景则折射出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温情图景。</b></p><p class="ql-block"><b>这首简单的童谣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成为连接亲情、传承文化的美好纽带。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紧密相连。记得儿时,母亲总会猫腰,用温暖的手掌包裹着我的小手,一前一后地模仿木工的拉锯动作,口中欢快地吟诵着这首童谣。那富有节奏感的韵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劳动人民的朴素认知。后来,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牵着妹妹的小手"拉大锯",稚嫩的童声回荡在院子里。如今,这份温暖的记忆仍在延续,每当我拉着外甥、外孙女的手,重温这首童谣时,眼前总会浮现出儿时村里唱大戏的热闹场景,以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温馨画面。</b></p> <p class="ql-block"><b>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里既没有娱乐场所,也没有电灯和电视。年儿八的唱一场大戏,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那场面不仅会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就连十里八村的人也会闻讯赶来看戏。</b></p><p class="ql-block"><b>记得六岁那年的元宵节,村里终于迎来了一个戏班子。其实早在两年前,村里就传出了要唱大戏的消息,可因为大队一直凑不齐请戏班的钱,这事就一拖再拖。直到那年正月,这个期盼已久的喜讯才真正实现。</b></p><p class="ql-block"><b>"咱们村要来戏班子啦!要唱大戏啦!"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纷纷开始盘算着要接哪些亲戚来看戏。我们家也不例外,父母和我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接待亲戚的事宜。</b></p><p class="ql-block"><b>就在我们商量得热火朝天时,大队书记来到我们家。他提出要在我家安排五位戏班子的女演员住宿。这可让父亲犯了难,我家只有两间住房,让出一间的话,亲戚来了就没地方住了。最后,在支书承诺给我们家安排前排座位的条件下,父亲才勉强答应了这个安排。</b></p><p class="ql-block"><b>说起我们家的亲戚,那可真是枝繁叶茂。母亲娘家有六个舅舅和一个老姨,父亲这边有三个姑姑。各位舅舅、姨和姑姑们膝下还有一大群孩子。经过再三斟酌,父母最终决定只接两家亲戚,我的老姨两口子和大姑姑夫妇。</b></p> <p class="ql-block"><b>大队部的宽敞院子里,短短几日便搭起了一座崭新的戏台,只等戏班子前来开锣唱戏。生产队长特意安排队里的牛车负责接送亲戚。轮到我家那天,天刚泛起鱼肚白,大哥便赶去生产队套车。母亲在车里铺好一层金黄的麦秸,又在上头垫了厚厚的被褥,软和得让人想躺下打个盹。</b></p><p class="ql-block"><b>晌午前,我和大哥赶到了老姨家所在的团连屯村。一听说要接她们去看戏,老姨家顿时炸开了锅。那时老姨已有七个闺女,听说要去看戏,个个都要跟着去。大哥悄悄把老姨拉到一旁,压低声音说:"娘交代了,只接您和老姨夫去看戏。去的人多了,家里被子不够盖,也住不下。"老姨一听就不乐意了:"被子我们自己带两床就够丫头们盖了。你老姨夫可以不去,但这几个丫头我可管不住,不让谁去都不依!"说罢便高声招呼:"马蜂、蜜蜂,快帮妹妹们收拾收拾,吃完饭跟娘去大姨家看大戏!"</b></p><p class="ql-block"><b>说来有趣,我这几个姨姐妹的名字都是昆虫名:大姨姐叫马蜂,二姨姐叫蜜蜂,接着是蝇子、蚊子等,她们一听这话,立刻像蝴蝶扑花般各自梳妆打扮去了。</b></p><p class="ql-block"><b>饭后,老姨带着孩子们挤上了牛车。我们十个人把车塞得满满当当的。原计划回程时顺路接上大姑姑,可眼下实在坐不下了,只得另作打算。一路上,这几个丫头片子结对做着“拉大锯扯大锯”的游戏,他们接成三对儿,大姨姐被晒在了一边,她拉起我的手,也和妹妹们一起做起了同样的游戏。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哥在琢磨着接这么多人回家,怎样和父母交代,老姨看着我和大姨姐一起玩儿游戏的样子,一直在盘算着怎儿和父母说把我过继给她们当儿子。</b></p> <p class="ql-block"><b>父母看到大哥拉来满满一车人时,顿时目瞪口呆,但很快换上热情的笑容,将老姨和孩子们迎进屋内。夜幕降临,望着满屋子的孩子,父母犯了难。最后大姐带着我们兄弟三人去大表姐家借宿。其他人则挤在东屋的大火炕上。</b></p><p class="ql-block"><b>表姐家的土炕宽敞暖和,只是被褥不够。二哥三哥合盖一床被子,年纪最小的我则被表姐搂进被窝。那时懵懂无知的我,被表姐捏着鼻子打趣:"可别尿炕把我冲跑喽!"我连忙保证不会。这段同被而眠的经历成了表姐最爱说的趣事,即便我参加工作后,每次见面她都要当众调侃:"这小子还跟我睡过一个被窝呢!"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我总是羞红着脸躲开。</b></p><p class="ql-block"><b>大哥接亲的任务还未结束。没了牛车,他就推着独轮车去接大姑姑。大姑夫见是独轮车,便让大姑姑和比我年长一岁的大表兄坐在车上,一路颠簸着来到我家。</b></p><p class="ql-block"><b>家里又添了两口人,加上老姨家八口人和我们家十口人,整整二十口人,拥挤在一间小屋里,吃完中午饭,母亲和大姑、老姨就开始剁馅和面准备包饺子,二十口人要吃饺子,父亲说这是给他们接风洗尘,足足包了五盖帘饺子。炕上放了两张桌子,每桌上有一盆细粉炒白菜。大姑、老姨和母亲破天荒端起了酒盅和父亲喝酒。我们这些孩子也学着大人喝酒的样子,用饺子汤当酒喝,那热闹的场面延续了两个多小时,孩子们都东倒西歪地躺在了桌子旁边。煤油灯开始眨巴眼儿,亮光越来越小,眼看就该添灯油了,大姑才放话把酒壶撤下。看着这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场面,我不想再去表姐家去住了,就一头扎进了大姑姑的被窝,和大家一起享受这难得的美好时光。</b></p> <p class="ql-block"><b>五位女演员初到我们家的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当她们踏进院门的那一刻,我们家的院子里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争相目睹这些城里来的姑娘们。她们个个面容姣好,身材高挑,穿着时尚的衣裳,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城里人特有的气质,宛如天仙下凡。这对我们这些乡下人来说,可真是大开眼界,毕竟谁都没见过真正的城里姑娘。那些单身汉们更是魂不守舍,夜里做起了花儿梦。</b></p><p class="ql-block"><b>母亲待她们如同亲生女儿般体贴,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烧好一大锅热水,供她们梳洗打扮。这些姑娘们也格外勤勉,每日拂晓时分就结伴去后山练声。有趣的是,总有一群小伙子早早地候在山坡上,说是来听她们练嗓子,可那直勾勾的眼神,分明是冲着姑娘们如花似玉的容貌去的。</b></p> <p class="ql-block"><b>那场期盼已久的大戏终于拉开帷幕,经典评剧《花为媒》首次走进我们这个偏远的小村庄,更在乡亲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是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热烈氛围中。戏台四角高悬的汽灯将舞台照得如同白昼,演员们精致的妆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尤其是那些年轻女演员,粉面朱唇间流转着摄人心魄的光彩。</b></p><p class="ql-block"><b>我们一大家子人早早就在前排落座。当演员们登台亮相时,那几个最耀眼的姑娘一眼就认出了我们,频频向我们这边挥手致意。我们也兴奋地挥手回应,这个小小的互动引得周围观众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那一刻,仿佛整个戏台的光彩都聚焦在我们身上,心里涌起说不出的骄傲与欢喜。</b></p> <p class="ql-block"><b>大人们看得如痴如醉,尽管没有麦克风,也没有扩音设备,但演员们的一颦一笑、每句唱词都深深打动着乡亲们的心。而我们这些孩子,虽然听不懂戏文里的深意,却也沉浸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借去厕所方便时机,好奇地绕到后台,发现戏台四周早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卖豆片的摊主麻利地切着薄如蝉翼的豆干,炸油条卖豆腐脑儿的锅里冒着腾腾热气,花生瓜子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最吸引我们的是那些手艺人,捏泥人的老师傅手指翻飞,转眼就变出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糖葫芦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像一串串红宝石。</b></p> <p class="ql-block"><b>戏一直唱到深夜十一点多才结束,戏台上人走灯灭,整个村庄才归于平静。我蜷缩在大姑姑温暖的被窝里,久久不能入睡,眼前还浮现着戏台周围的热闹景象,耳畔回响着婉转的唱腔。远处传来几声倦怠的狗叫声,像温柔的摇篮曲,将我带入梦乡。那夜的梦境格外香甜,仿佛整个童年的美好都凝聚在了这个星光璀璨的夜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