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万物蛰伏

流光夕拾

<p class="ql-block">立冬是廿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到来。这个时节,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北方已是寒风凛冽,南方则还残留着秋日的余温。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不仅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更蕴含着万物蛰伏、蓄势待发的生命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的典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周天子要在立冬这天举行迎冬之礼,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接冬神。汉代沿袭此俗,《后汉书》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冬于北郊。”民间则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认为此时进补最能吸收营养,强身健体。古谚云:“立冬补冬,补嘴空”,道出了人们对冬季养生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北方河流开始结冰,土地渐渐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也不见了踪影。此时节,草木凋零,虫蛇蛰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肃穆景象。唐代诗人李白在《立冬》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道出了文人墨客面对寒冬来临的闲适心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的民俗丰富多彩。南方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取驱邪避疫之意;北方则讲究吃饺子,因饺子形似耳朵,民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在福建沿海,渔民会举行祭海仪式,祈求冬季平安。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立冬时节独特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时节,养生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主张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饮食上宜温补,羊肉、核桃、黑木耳等食材最合时令。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别强调冬季进补的重要性。现代医学也建议,立冬后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背部和足部的防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之美,美在它的沉静与内敛。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道出了古人对这个节气的细致观察。这个时节,不妨放慢脚步,感受天地间那份蓄势待发的力量。正如农谚所说:“立冬看冬,立春看春。”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思考生命轮回的契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已至,让我们以一颗平和之心,迎接这个收藏的季节。在寒风渐起的日子里,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撰文参考网络资料,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