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的今天拜访楚青同志。淮海战役发起纪念日。《粟裕学概论》汇编纪念日。淮海战役发起77周年,淮塔亮灯60周年

亚高原/经历网

<p class="ql-block">二十三年前的今天,我抱着几捆《苍松劲草》,穿过北京初冬的薄雾,走进那条熟悉的胡同。门扉轻启,楚青同志站在门口,银发整肃,目光温和却透着军人家属特有的坚毅。屋内陈设简朴,墙上挂着粟裕大将的照片,目光如炬,仿佛仍在俯察战场风云。我将书递上,她接过时手指微微颤抖,不是因年迈的虚弱,而是某种深埋于岁月之下的情感在轻轻震颤。她轻声说:“这本书,是对他的告慰。”那一刻,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书名“苍松劲草”四个字上——苍松不老,劲草连天。</p> <p class="ql-block">那天也是淮海战役发起七十七周年的日子。七十七年前的此刻,中原大地正悄然集结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千军万马。粟裕将军在地图前彻夜推演,一着棋落,乾坤翻覆。今日重提此战,不只是追忆胜利的荣光,更是缅怀那十万长眠于淮海大地的英魂。傍晚时分,我遥望徐州方向,仿佛看见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在夜色中缓缓亮灯——今年,正是亮灯六十周年。那一束束光,不是简单的照明,而是穿越时空的凝视,是生者与逝者的无声对话。十万忠骨与粟公共眠,山河为碑,岁月作证。</p> <p class="ql-block">书桌上,《粟裕学概论》第三版的汇编稿静静摊开。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的更新,更是一代代人对一位战略家精神世界的持续探寻。从军事思想到人格风范,从战役指挥到家国情怀,这本书像一条蜿蜒的河,把零星的记忆与研究汇成思想的洪流。我翻动纸页,仿佛听见了粟戎生将军当年与我交谈时的声音:“父亲一生不争名利,只求无愧于心。”那是军人的坦荡,也是知识分子的清醒。</p> <p class="ql-block">十日后,《苍松劲草》的出版座谈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一群学者、老兵、后人将齐聚一堂,不是为了颂扬,而是为了传承。吴跃军先生笔下的文字,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唤醒那段被日常淹没的历史,唤醒人们对信仰与牺牲的重新理解。我想到楚青同志读到书中细节时眼角泛起的泪光,那不是悲伤,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柔软。</p> <p class="ql-block">七十七年,足以让一个婴儿成为耄耋老人,也足以让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沉淀为教科书中的章节。但有些东西从未褪色:那一夜指挥部里的灯火,那一声“坚决完成任务”的誓言,那一片片倒下却永远挺立的背影。我们纪念,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让今天的脚步走得更加清醒。</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我站在窗前,手机屏幕亮起,日期显示:2025年11月6日。这一天,交织着个人记忆与国家记忆,融合了温情拜访与宏大叙事。它提醒我,历史从不曾远去,它活在一本本书里,活在一盏盏长明的灯下,活在每一次我们提起名字时的肃然起敬中。</p> <p class="ql-block">苍松依旧,劲草年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