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藏在烟火里的思念与温暖

三秦雅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送寒衣:藏在烟火里的思念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佐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月一,送寒衣”,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的思念与牵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送寒衣”的习俗如期而至,这不仅是民俗里的仪式感,更是生者与逝者之间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是寒冬将至时,一份沉甸甸的温暖嘱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送寒衣的渊源,藏着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亲人的惦念。传说早年间,孟姜女千里寻夫,得知丈夫早已葬身长城之下,悲痛欲绝间哭倒长城。时值深秋,她见丈夫尸骨暴露,无衣御寒,便亲手缝制棉衣,在长城下焚烧,以此寄托牵挂。这个凄美故事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民间“送寒衣”的习俗——寒冬来临,人们担心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受冻,便备好纸做的棉衣、鞋帽,连同纸钱一同焚烧,盼着这份“温暖”能抵达彼岸,护佑亲人安然过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老一辈的记忆里,送寒衣的仪式庄重而虔诚。提前几日,家人会备好特制的“寒衣纸”,有的是现成的纸衣、纸裤,有的则是素色纸张,亲手裁剪成衣物的模样,再用墨笔简单勾勒出领口、袖口的纹路,每一针每一线的想象,都是对亲人的思念在指尖流淌。到了十月初一这天,傍晚时分,人们会选在路口、河边或是亲人的坟前,画一个半封闭的圆圈(留一个缺口朝向家乡或坟冢的方向,方便亲人“收取”),将寒衣、纸钱整齐摆放其中,点燃时还要轻声呼唤亲人的名字,念叨着“天凉了,来拿寒衣,穿暖些,别冻着”。火光跳跃间,纸灰随风扬起,仿佛是亲人收到这份心意的回应,那些平日里不敢轻易触碰的思念,都在这烟火缭绕中得以安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时代变迁,送寒衣的形式渐渐简化,甚至有些地方为了环保,用鲜花祭扫、线上追思等方式替代了焚烧,但那份核心的情感从未改变。或许不再有亲手裁纸的细致,或许不再有烟火缭绕的场景,但在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依然会停下脚步,想起那些逝去的亲人,回忆起曾经的温暖时光,在心里为他们“添一件寒衣”,道一句祝福。这份仪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送衣御寒”的表层含义,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锚点,提醒我们不忘来路,不忘那些曾给予我们爱与陪伴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送寒衣,送的不是纸衣,而是藏在岁月里的思念;燃的不是烟火,而是跨越生死的牵挂。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与逝去的亲人“对话”,将未说出口的遗憾、藏在心底的想念,都化作这份特殊的“温暖”传递出去。这份习俗,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情感基因,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的纽带,让每一个寒冬,都因这份厚重的情感而多了一份暖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