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坑古寨雨补鲁

飞越浪花

<p class="ql-block">  25年7月13日早上,我们从兴义市区出发,驾车前往一座坐落在一个大天坑里的古寨——雨补鲁景区。雨补鲁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北面的清水河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路不是很好走,狭窄,车还很多,大大小小的车混杂在一块,只能把车速放得很慢。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藏在深山中的鱼补鲁景区,至今还未被太多的人所知道。</p> <p class="ql-block">  在一座路桥底下,有人在路边现烤现卖玉米和土豆,放在炭火堆里烤,原汁原味的烟火,玉米土豆都是五元一个。我家“土豆娃”下车去买了几个,上得车来,一阵香气扑鼻,让她开心得呲牙咧嘴。</p> <p class="ql-block">  车沿着山路七弯八拐,终于来到了雨补鲁景区的大门口。</p><p class="ql-block"> 停好了车,看一眼线路图,就直接进入景区了,不用收门票。</p> <p class="ql-block">  雨补鲁的石头城墙位于古寨口。进入村落坝口(贵州一带习惯把山间小盆地称为坝子)的寨门,可见由石块堆砌而成的纵深约50米、高10米的城墙,给人以厚重古朴的震撼。城墙的石块未经雕琢,工匠按照“包墙”的方法砌筑,使墙面整体平直,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这个石头城墙的核心作用是防御,与古寨易守难攻的地形结合,抵御外敌入侵,保障寨内安全。</p><p class="ql-block"> 同时,它也是古寨的标志性景观和建筑艺术体现,石块未经雕琢却砌筑得浑然一体,展现了当地传统工艺,兼具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  7月的阳光晒得很厉害。</p><p class="ql-block"> 天坑的一侧。</p><p class="ql-block"> 雨补鲁景区地处马岭河峡谷上游、清水河景区下游,整个村寨坐落在一个自然的天坑里,被外界称为黔西南的“世外桃源”。雨补鲁天坑呈喇叭花形,高低差610米,四面群山环抱,坑底平坦、土壤肥沃、林木繁茂。村落建筑依山而建,青石板路串联起石屋、院落,整体格局与自然地形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进村后看到的第一堵石头墙,古朴自然。</p><p class="ql-block"> 墙上有一条用石块拼起来的大鱼的图案,鱼头朝左,因为墙上长了一些藤蔓,所以不仔细看,还辩论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  雨补鲁村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相传是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的后裔为躲避追杀,辗转至此定居形成的村落。这里是典型的石头村寨,石砌的房屋、道路保存完好,还有陈氏宗祠等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房屋多建在天坑的一面山坡上,因地势不平,房子高低错落,往四周看,群山包围。石头砌成的墙,房顶盖着瓦片,有意思的是,这些瓦片大部分是青黑色的,但也有一些是橘黄色、橘红色的,一片片零散的、无规则的橘色,掺杂在青黑为主的底色中,在阳光的照射下,那片橘色特别耀眼,瓦房都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房子依山势而建,低处的房子,房檐的高度与屋后的村道几乎平齐。</p><p class="ql-block"> 放飞无人机航拍。</p> <p class="ql-block">  上房揭瓦😄</p> <p class="ql-block">  一条宽敞平整的石板路把我们引入了村里。</p> <p class="ql-block">  百年石屋建筑群:寨内房屋均为当地传统石木结构,石块垒砌墙体,木梁搭建屋顶,部分房屋已有上百年历史。石屋风格统一,古朴厚重,保留了布依族原始的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寨子里走,穿过一片民居房屋,再往坡下走,这里绿树成荫,一棵百年古树底下有几个老人在闲坐乘凉,怡然自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路边一口古井,井水顺着修好的渠道汨汨流淌。天坑底部有天然泉水和溪流,滋养着寨内的农田。田间作物四季更迭,与古石屋、青山构成一幅原生态的田园画卷,极具乡村野趣。</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旱地,沿着田埂迂回曲折的往前走,终于看到了这个地漏——地下漏斗。</p> <p class="ql-block">  漏斗通常是由于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具体过程为地下水长期溶蚀岩层,形成地下空洞,当顶部支撑不足以承受上方压力时,地面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小的地漏让人忍不住想起鸡蛋壳塌陷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漏呈漏斗形,上沿直径为9米,深度为2.4米,下沿开口直径为1米,最底部侧壁预留了直径为30厘米的洞口,直通地下暗河。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它能有效地排走雨水以及寨民产生的污水,避免天坑内出现积水和内涝。此外,作为一个独特的地景艺术作品,它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展现了自然与人工设计的巧妙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一位中老年妇女在地漏旁的树荫底下支起一个简易的摊子,卖煮熟的玉米棒子,还有其他的山货干货,一旁地面用砖头搭起的灶上,还有散发着热气的草木灰,一口旧铁锅搁在旁边,铁锅上有刚炒好的带壳花生。</p> <p class="ql-block">  女儿自己过去铲起了几勺炒花生,再拿过去给摊主称量,有点像逛野外的超市。</p> <p class="ql-block">  田野里有几棵有年代的参天大树,它们庞树冠庞大,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这里是一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加工厂”,空气清新怡人。大树粗糙的根系牢牢地握住了石头的缝隙,好像是长在石头上一样。</p> <p class="ql-block">  大树下是自然铺陈的、被风化侵蚀过后支离破碎的、大大小小的石灰岩,就像一张张石桌石凳,供走累了的游人在树荫下小憩,深山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大天坑底部的田野中,黑乎乎的岩石形态各异,其中有一块像一头卧着的老水牛。骑到“老牛”身上,忽然想起了清代袁枚写的那首诗:  </p><p class="ql-block">牧童骑黄牛,</p><p class="ql-block">歌声振林樾。</p><p class="ql-block">意欲捕鸣蝉,</p><p class="ql-block">忽然闭口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午后空寂的田野上,偶尔会飞过一两只觅食的鸟儿,它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阳光照耀下,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作物所散发出来的芬芳。在这个高温多雨的季节,小草,庄稼,藤蔓,树木,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高温多雨的季节,小草,庄稼,藤蔓,树木,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片郁郁苍苍的绿色,十分养眼;这一方远离喧闹、与世无争的净土,无比的治愈。 恍惚间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秘境,和大自然来一场深入的对话,身心都愉悦起来。</p><p class="ql-block"> 山村野趣让我们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贵州的雨补鲁古寨,她的美,等着大家来探寻和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