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五台山 皇城相府

西瓜🍉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五台山的石板路上,我踏着光斑走向那座红墙金瓦的寺庙。檐角高翘,黄旗轻扬,游客们三三两两穿行其间,笑声与快门声交织成一片。有人仰头读着匾额,有人踮脚拍照,还有孩子拉着父母的手指着飞檐上的兽首惊呼。空气里浮动着香火与晨风的味道,热闹却不喧嚣,仿佛这座古寺早已习惯在人间烟火中静坐千年。</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木质围栏,眼前是层层叠叠的古建筑群,青灰瓦顶在蓝天下连成一片波浪。游客们排着队缓缓进入山门,我站在稍远的台阶上望了一眼——那屋脊上的雕饰繁复得像一首未读完的诗。远处山峦起伏,与寺庙的轮廓静静对话。这一刻,时间仿佛被拉长,脚步也不由得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大塔院寺前人声鼎沸,红墙映着日光,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我走近时,正听见一位老人用方言讲着什么,引得周围人会心一笑。人们举起手机对准门楣,也有人闭眼合十,默默许愿。这些建筑不只是风景,更像是活着的记忆,在每一个驻足凝望的眼神里苏醒。</p> <p class="ql-block">“大塔院寺”四个字写在墙边的标牌上,墨迹沉稳。我推门而入,一对情侣正牵着手跨过门槛,他们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门内是另一重天地,山影斜照在青石阶上,远处塔影隐约可见。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旅行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走了多远,而在于是否曾这样安静地走进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门楣高悬“敕建护国大塔院寺”的牌匾,金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石阶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滑,两侧的金色对联写着早已熟稔的祈愿。我拾级而上,指尖轻抚冰凉的红墙,仿佛触到了某种庄严的呼吸。这里没有喧哗,只有风穿过屋檐时带起的一声轻响,像是古寺低语。</p> <p class="ql-block">那对情侣的身影消失在回廊尽头,我独自站在平台上回望。绿色羽绒服和蓝色外套在红墙灰瓦间格外鲜明,像一幅画里的点睛之笔。他们走得不急,仿佛知道这一路值得慢慢走完。我也放慢脚步,任风吹起衣角,把这一刻的宁静收进心里。</p> <p class="ql-block">修缮中的塔楼裹着绿色脚手架,像一位正在疗伤的武士。可即便如此,它依旧挺立在蓝天之下,红灯笼依旧在檐角摇曳。游客们仰头观看,有人感叹:“修得真仔细。”是啊,一代代人守护着这些屋檐,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不让记忆断层。</p> <p class="ql-block">施工中的入口搭着防护网,可那块“太惠地”的牌匾依然清晰可见。雕花门窗上积着薄尘,却掩不住昔日的精致。排队的人群耐心等待,孩子们趴在围栏上看工人忙碌。我忽然明白,所谓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完整无缺的殿堂里,也藏在这一次次小心翼翼的修复之中。</p> <p class="ql-block">香炉前烟雾袅袅,几位游客围着拍照,也有人默默投香祈福。炉身漆黑,映着天光,像一口沉默的钟。我绕到侧殿,看见一位僧人扫落叶,动作缓慢而专注。树影斑驳地落在他肩头,那一刻,整座寺院仿佛只剩下扫帚划过石板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一面旧砖墙上刻着金色大字:“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社会,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字迹苍劲,带着某种时代的重量。我站在石基前良久,风吹过檐角铜铃,叮咚作响。这墙不说故事,却让所有路过的人听见了回音。</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写着“五台山毛主席居馆”,旁边有详细的介绍文字。一位穿白外套的老人站在碑前微笑拍照,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我不曾亲历那个年代,但站在这里,仍能感受到一种朴素的敬意,像这山间的风,无声却深远。</p> <p class="ql-block">历史展板静静讲述着毛泽东与五台山的过往,照片里的身影穿越岁月而来。玻璃柜中陈列着旧物,木质墙面泛着温润的光。我读完最后一段文字,转身看见窗外一棵老树正抽出新芽——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生长。</p> <p class="ql-block">古塔静静立在左侧,灰身金顶,像一位沉思的老者。右边一排红墙黑瓦的建筑倒映在晴空下,游客们穿梭其间,笑声随风飘散。我绕到塔后,发现一面墙上刻着捐建者的名字,密密麻麻,都是无名之人。可正是他们,让这座塔千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塔楼顶端的金珠在阳光下闪动,几位游客在前拍照,有人模仿着古装剧里的姿势比划。我不禁笑了。千年前建塔的人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的匠心,会在某一天成为人们镜头里的背景。可这又何妨?美本就该被看见。</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的黑香炉稳稳立着,四周石板被雨水洗得发亮。红灯笼挂在屋檐下,随风轻晃。一位母亲牵着孩子数屋脊上的小兽,孩子奶声奶气地答着。我坐在廊下歇脚,听风穿过庭院,把一句童谣吹得很远。</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那座红墙黑瓦的建筑静静伫立,广场上游人如织。有人举着糖葫芦边走边吃,有人倚着石栏发呆。我坐在长椅上看云影移动,忽然觉得,所谓名胜,不只是供人打卡的地方,更是让我们暂时放下生活琐碎的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的红色牌坊气势恢宏,彩绘飞檐在阳光下流光溢彩。我穿过它时,正有一阵风吹起衣角,像某种古老的迎接。远处山色如黛,仿佛这牌坊自古就在此守候,只为等一个愿意抬头看它的人。</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缓步前行,左侧的指示牌指向不同的殿宇。山风拂面,树叶沙沙作响。一位挑山工背着竹筐从我身边走过,脚步稳健。我望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座山的庄严,不仅来自庙宇,也来自这些默默行走的人。</p> <p class="ql-block">整片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藏在绿意之中。黄叶点缀枝头,提示着季节的流转。我站在高处回望,只见屋脊连绵如浪,与山势融为一体。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古人选址建寺时的目光——他们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把自己交给了自然。</p> <p class="ql-block">台阶两侧的石狮子静静蹲守,红灯笼在门楣上轻轻晃动。游客们在门前合影,笑声清脆。我数着台阶一步步往上走,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外婆进庙的情景。原来有些记忆,早已埋在脚步里,只等一座山、一座庙,轻轻唤醒。</p> <p class="ql-block">“宗乘之门”四字黑底金字,庄重沉稳。窗边似有人影一闪,又不见踪迹。我仰头看那红灯笼,心想:这扇门后,究竟藏着多少未曾诉说的故事?或许,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在等一个愿意倾听的人。</p> <p class="ql-block">寺庙前人群熙攘,石狮威严,香火不断。一位拄拐的老人缓缓走过,身影融入人群。我忽然明白,这些古建筑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砖木坚固,更因为一代代人带着心愿而来,又带着记忆离去。</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四个字刻在粗粝的巨石上,下方英文静静并列。我伸手轻触石头的纹理,仿佛摸到了一段沉静的历史。周围树木葱茏,石砖铺地,脚步落下时,竟有种走进时光隧道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黑色石碑上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色文字在阳光下庄严醒目。我站在碑前,读着国务院立碑的日期,忽然觉得,有些保护,不只是对建筑,更是对文明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上的“皇城相府”四字端正大气,红标醒目,雕刻精美。我驻足细读,仿佛看见陈廷敬当年在此读书、议事的身影。历史从不遥远,它就藏在这一砖一瓦、一字一画之间。</p> <p class="ql-block">庭院四围是木构回廊,黄灯笼垂挂檐下。几位游客坐在廊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