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86872163</p><p class="ql-block">图 / 文:王天鹏</p><p class="ql-block">音 乐:网 络</p><p class="ql-block"> 在成都这座充满烟火气的美丽都市里,藏着一处超有文化底蕴的大唐文化圣地 —— 杜甫草堂。</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成都市的杜脯草堂,和诗圣杜甫来了一场灵魂的对话,近距离感受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和扩建。 </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有四个大门,其中西门是正门。在西门的中轴线上有: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及其它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在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草堂正门</p><p class="ql-block"> 正门前面有一照壁。照壁古朴中透着典雅和大气。</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正门上有匾额“草堂”。“草堂”二字是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的。</p><p class="ql-block"> 门前有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万里桥西宅</p><p class="ql-block"> 百花潭北莊</p><p class="ql-block"> 这幅对联出自杜甫诗《怀锦水居止二首》,定位了当年杜甫茅屋的地理位置,原来就在万里桥西边,古百花潭北边。</p> 2、草堂大廨<br> 过了正门,迎面就是“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这个“廨”字在古代是官署的意思。不过这“大廨”可不是杜甫办公的地方,它是清朝嘉庆年间修缮时被命名为 “大廨” 的。 “大廨”里有一尊杜甫的铜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雕塑的。铜像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诗圣杜脯正站在那儿,给游客们讲述他的人生故事。<br> 厅堂两壁挂着一幅长联 :<br>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br>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br> 这对联把杜甫的一生和草堂的意义都囊括进去了。<br> 对联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原件早已遗失,现在所见墨迹是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的。 3、诗史堂<br>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因为杜甫一生创作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真实生动地展现了 “安史之乱” 前后唐朝社会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所以杜甫的诗也被后世称为 “诗史”,杜甫本人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br> 诗史堂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刻画的杜甫塑像。 4、柴门<br> 柴门始建于清代,重建的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是连接诗史堂与工部祠的中轴线的第四重建筑。<br> “ 柴门” 名称源自杜甫《野老》诗中"柴门不正逐江开"句,在1960年重建时正式定名为“柴门”,是草堂旧址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悬山顶木质结构,古朴典雅 。柴门西侧分布着千年楠木林,树皮皲裂的形态被比拟为杜甫诗稿的褶皱,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的深度融合。 5、工部祠<br>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工部祠由此得名。<br> 工部祠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朝把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对联。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解放后新中国就是根据此图来恢复草堂旧貌的。 6、裛香亭<br> 杜甫草堂 的 裛香亭 是草堂主体建筑之一,位于工部祠 东侧,北临水槛 ,南接柴门,其名称源自杜甫 诗中"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的意境,取"衣裛御炉香"的典故,喻示文人雅士的高洁品性。 <br> 亭子周围遍植梅竹,“春日红梅吐蕊暗香浮动,夏时修竹摇曳筛碎日影”。亭子前有千年古楠树,树干粗需三人合抱,树冠如云,成为连接古今的活文物。<br> 裛香亭既是园林景观的视觉焦点,又具备文化空间的象征意义。亭前有半亩方塘,浣花溪 活水引入,水中养鱼植荷花,再现了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生态画卷。 7、少陵草堂碑亭<br> 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亭内立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清朝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碑阴刻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全文,记录着杜甫对草木荣枯的哲思。 8、茅屋故居<br> 草堂茅屋故居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住所。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核心景点。是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重现了诗人当年的田园生活风貌。<br> 杜甫草堂茅屋故居始建于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人迁居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次年春在浣花溪畔营建茅屋,在此居住近四年,期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遗址后首次重建,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在的茅屋景区是依据杜甫诗中描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明代“前祠后堂”格局复原重建的。<br>. 茅屋以竹篱茅舍为主体,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包含书房、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周边模拟“舍南舍北皆春水”的田园环境。<br> 景区内设小桥流水、花径竹林,与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蹊”等场景呼应,并复原了诗人种植的松树、桃树等植被。<br> 茅屋故居不仅是杜甫创作高峰期的见证,更承载了其“大庇天下寒士”的人文理想。茅屋故居与诗史堂、大雅堂等共同构成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混合式古典园林”体系,兼具纪念性与游览性。 9、花径<br> 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影壁上有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它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打卡留念。 9、梅园<br> 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便是梅园。<div> 站在月洞门外,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div> 10、大雅堂<br> 大雅堂原本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得名。2002 年,杜甫草堂博物馆把它改建成了展示中国诗歌文化的陈列厅。大门匾额上 “大雅堂” 三个字,是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br> “大雅”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一部分,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被视为诗歌的正声。<br> 现在大雅堂里陈列着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 12 尊历代著名诗人的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br> 11、浣花祠<br> 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开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12、唐代遗址<br>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是在草堂内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 13、籣园<br> 杜甫草堂兰园 是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被誉为中国兰花西南中心圃。兰园以展示四川本地兰花为主,同时注重兰花文化传播与交流。 <br> 兰园作为杜甫草堂的特色展区,自建成以来便承担着兰花培育与文化传播的功能。1961年 朱德 同志曾三次向草堂赠送名贵兰花160余盆,进一步推动了地域兰花文化交流。<br> 我来籣园是正赶上第三届 杜甫草堂兰花展 ,以“ 兰韵雅集 ”为主题,展出春兰、春剑、莲瓣兰等400余盆。展览分为精品兰花展示区、园林盆景景展示区、文化艺术长廊及兰花文化馆,配套举办研学、集市等活动。 <br> 兰园不仅展示了兰花自然之美,还通过诗词书画结合,传递兰文化内涵。作为综合性文化遗址,草堂内的建筑与兰花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诗意空间。 14、杜脯千诗碑<br> 杜甫千诗碑是2018年12月落成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文化工程,完整呈现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歌 。项目以书法、石刻等艺术形式为载体,融合诗歌、碑刻、园林、建筑、雕塑等六种艺术,形成“六艺合一”的文化景观 。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张焘刻杜诗碑,2015年成都市启动恢复工程,历时三年建成 。千诗碑在浣花溪片区布局诗圣广场、摩崖石刻等,构建以杜甫人生为线索的文化游览线路 。 15、万佛楼<br> 万佛楼在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是杜甫草堂新的标志性建筑。 16、文物价值<br> 杜脯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br>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1961年,杜甫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br> 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并以此建立杜甫草堂唐代遗址陈列馆。 <br> 2006年12月,杜甫草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br> 2008年5月,杜甫草堂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17、杜甫简介<br>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br>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的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杜甫草堂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文化教科书,更是一幅烟火气十足的生活画卷。它的每一处建筑、每一首诗歌,都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br> 来这儿逛一逛,看一看小桥勾连、流水萦回、竹树掩映、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古朴典雅的“江南园林”,感受一下“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红墙花径的浪漫;感受一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氛围;感受一下诗圣杜甫的诗意生活,诗情画意,人在画中,真可谓是不虚此行。<br><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