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得一见 非去不可,——南非行第六天

微摄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南得一见 非去不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非行第六天</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晨光漫过了11月5日早上的餐盘,九点的脚步迈向开普敦著名的桌山。天公很照顾,许了好脸色,晴光铺展,桌山敞开了怀抱,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缆车门外排成长卷。这能载六十人的缆车车厢,会在攀升时旋出360度的视野,让每一寸风景都不被辜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山顶,导游王子,领我们来到一个坐标标志向我们讲述桌山的分布地理,之后我们沿着右边线路,绕山行走欣赏,在山顶的一个多小时,风是调皮的信使,总扯着帽子要去远航。海水蓝得像浸过靛蓝的纱,恰好与我身上蓝印花旗袍的色调遥相呼应。快门不停,把桌山的轮廓、海滩边的屋舍,都嵌进光影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集合的时间一到,我们便又乘缆车下山,中午来到不远的海点街的《兴国饭店》。广东老板的手艺里,藏着家乡的温度——连着几日西餐下肚,这口中餐更显熨帖。</p> <p class="ql-block">去植物园的路上,开普敦大学的红欧式建筑撞入眼帘,导游讲述了这坐城市的教育状况,提到中国孔子学校在这里的受欢迎的情形,许多华人的孩子每周来此,用三小时打捞汉字里的故乡;更有黑人朋友,二十余年跟着中国老板,把中文说得字正腔圆,若只听声音,竟辨不出是异国面孔。原来语言的藤蔓,早就在这里悄悄攀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了植物园的历史传说:1652年,殖民者杨文瑞比克曾在此竖起栅栏,那时是为隔绝野生动物,如今却成了可供观赏的印记。植物园36公顷的绿意里,我们踩着经典路线慢行,拍照、闲聊,让阳光在叶隙间织成网。印象深刻的南非国花的独特、不同品种的铁树坡、奇香的樟树林小道……</p> <p class="ql-block">后来去了现代艺术馆《MOCAA》,建筑是在一所老旧不用的粮食仓库改造的,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多元的展览在楼层间铺展,电梯直达六楼,然后一层层走下去,像读一本立体的艺术诗集。走出艺术馆,王子兴奋地让我们回头去看桌山桌面上一层平平的云,象一张桌布正盖在桌面上,这是难得一见的桌山最有特色的场情,让我们运气好的碰上,很庆幸。</p> <p class="ql-block">再到维多利亚港湾,沿着港湾行走到《 AWATERFRONT》商场的二楼,说是这个位置是观赏维多利亚港湾最佳位置,大家一阵对着港湾拍摄,之后向商场深入,这里藏着时尚,超市的货架、街边的餐饮,游客众多,把港湾酿成了活色生香的酒。</p><p class="ql-block">我和林老师、孟莎偏爱港湾的静,找了处最接近港湾的好位置坐下——面朝往来的船舶,背对着温柔的阳光。海风送来暖意,背晒着太阳补钙……一只海鸥突然落在面前的栏柱上,歪着头与我对视,像在向我打招呼。我对它产生了怜爱,从包里摸出一只橙子,撕下一瓣放在台边,它毫无惧意地叼起吞下,竟还朝我点了点头,忍不住又喂了两瓣,怕它小小的肠胃吃多不消化,不敢多喂它,看它羽毛被风吹得竖起,从容自信的样子,忍不住对它连续拍摄。后来另一只海鸥也来赴约,直到我们该离开,它们仍站在柱台上,像送别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晚餐终是落回《陶苑》中餐馆。才懂那句老话——走遍天下,最合胃口的,还是家乡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