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08历史回顾:寻访东王府遗址----杨秀清妄自尊大飞扬跋扈遭致灭顶之灾

玮祎

<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四十期太平天国系列之四</p><p class="ql-block">本期主题:寻访太平天国东王府遗址——杨秀清妄自尊大飞扬跋扈遭致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顺访史迹:虎贲仓、汉中路、明德女子学院、基督教莫愁路堂、侯家桥、黄泥巷、罗廊巷、堂子街、柏果树、汉西门大街、四眼井、石城门</p><p class="ql-block">关联史事:</p><p class="ql-block">1、省中医院与郭沫若;</p><p class="ql-block">2、明德女子学院与德本康夫人;</p><p class="ql-block">3、基督教莫愁路堂与陈裕华、陈裕光、杭立武、冯玉祥等民国名人;</p><p class="ql-block">4、罗廊巷、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p><p class="ql-block">5、堂子街旧货市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6、石城门的建筑艺术及明京城交通;</p><p class="ql-block">7、汉中门日军大屠杀惨案。</p><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5年11月8日上午9:00</p><p class="ql-block">集合地点:省中医院北门诊部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东王杨秀清被杀的真实历史</p><p class="ql-block">杨秀清(1823年9月23日-1856年9月2日),又名嗣龙,广西桂平人,祖籍广东嘉应州,汉族客家民系,太平天国主要领袖之一。</p><p class="ql-block">‌事件背景‌: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借'天父下凡'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引发权力斗争。‌‌</p><p class="ql-block">‌具体经过‌: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率三千精兵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二万余人被屠杀,史称'天京事变'(1856年9月2日)。‌‌</p><p class="ql-block">‌死亡细节‌:杨秀清试图躲入厕所仍被乱剑砍杀,尸体遭当街示众,洪秀全事后追封其为'传天父上主真神'。</p> <p class="ql-block">洪秀全将杨秀清灭门后,为何又为他平反?天国神话还得编</p><p class="ql-block">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十七,驻守南京城外的清军发现,“有长发尸骸不可数计,由观音门口内漂流出将,内有结连捆缚及身穿黄褂者”。清军据此推断,南京城内必然发现内乱,他们将得到的消息汇报给了咸丰帝。历史证明,清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南京城内发现了“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也称作“天京变乱”,指的是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这件事。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诸王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其中以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最为激烈。洪秀全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的统治者,但处处受到杨秀清的限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政治军事上,杨秀清有节制诸王的权力,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全是由他负责的。在宗教上,杨秀清是“天父”的代言人,经常假托“天父下凡”,来训诫洪秀全。天国的一切政务完全由杨秀清整我,洪秀全如同“虚位元首”一般。大权旁落的洪秀全时时感到危机,生怕连这个“虚位元首”都做不成。面对骄横跋扈的杨秀清,忍无可忍的洪秀全发起了反击,他利用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让他们俩密谋除掉东王。韦昌辉与秦日纲会和,突然杀入东王府,将杨秀清满门杀死,与此同时还杀死了东王府两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转眼之间,天国的二号人物杨秀清成天国的罪人,还被洪秀全扣上了意图谋反篡位的罪名。可是没过多久,杨秀清这位天国的“叛逆”就被洪秀全平反昭雪了。洪秀全不仅给杨秀清“恢复名誉”,还将自己的儿子洪天佑过继给杨秀清,并在1861年6月,封为幼东王。此外洪秀全还将杨秀清被杀的日子定为东升节,意为东王升天的日子,他在诏书中这样写道:“天历三重识东王,降托东王是父皇,爷前下凡空中讲,爷今圣旨降托杨。七月念七东升节,天国代代莫些忘,谢爷降托赎病主,乃埋世人转天堂。”与此同时,洪秀全还不断说自己经常在梦到东王,“梦见东王、西王、南王三人在金龙殿呼万岁,奏去打苏州”,“东王奏兵交妹夫”。为啥没有北王呢?因为洪秀全已经将杀死东王的责任完全推给韦昌辉。</p> <p class="ql-block">杀死杨秀清全家的主谋就是洪秀全,他为何又给杨秀清平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洪秀全和朱元璋、李自成等人不同,他是依靠“拜上帝教”起家的,他时刻不能否定这些,一旦否认了这些,势必会动摇天国的基础。杨秀清是“天父”的代言人,他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称号,“禾乃师、赎病主、劝慰师、圣神风”。研究者称其为“三师一主”,这个称号可了不得,“劝慰师”专指的是基督,“圣神风”是基督教三一神的第三位格,“赎病主”是代天赎罪的意思。也就是说,洪秀全如果彻底否定杨秀清,就意味着否定拜上帝教。杨秀清已死,威胁已经不复存在,而天国的神话还得继续编下去。</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与省中医院的渊源:曾公开批评中医,认为其“治病无能”,但1959年因腿疾接受中医治疗并康复,后为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郑卓人,题写“医术精湛”匾额。他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学校题写校名,但未直接参与江苏省中医院相关活动。 ‌</p> <p class="ql-block">虎贲(bēn)仓:位于汉中路南京医学院西侧。清光绪《江宁府志》载:明代置虎贲仓于此,巷以"虎贲"二字而得名。民初,曾是国民政府粮仓,亦称老米仓。1995年拆建怡景花园。‌</p><p class="ql-block">虎贲仓是南京历史上重要的仓储地名,与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府密切相关‌,其名称源于古代军事机构“虎贲士”,后演变为粮仓或仓储设施。“虎贲”原指古代勇士,源自《周礼》中“虎贲士”的军事编制,后引申为勇猛之意。南京虎贲仓的名称可能与明代铁塔寺改建为粮仓有关,明洪武年间曾将铁塔寺改为“虎贲左卫仓”用于储粮 。 太平天国时期,虎贲仓成为东王府的一部分。据记载,东王杨秀清在天京事变(1856年)前曾将东王府迁至虎贲仓一带,该区域包括今汉中路、石鼓路、黄鹂巷等地 。 ‌东王府在此大兴土木,拆用明故宫砖石建造宫殿,后因内讧被毁 。 ‌</p> <p class="ql-block">1、汉中路虎贲仓之南一线,约为太平天国杨秀清东王府北界。</p> <p class="ql-block">这是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的金陵省城全图,特别的是带有等高线,虎贲仓范围一目了然。根据虎贲仓前门,再集合罗寺转弯、天主堂、锏银巷、排楼街、四眼井、石城门等位置的推定,杨秀清东王府的后界就应在今石鼓路一线~</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东王府遗址四至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东界在侯家桥与黄鹂巷一线</p><p class="ql-block">南界在堂子街向东一线</p><p class="ql-block">西界在罗廊巷一线</p><p class="ql-block">北界在汉中路虎贲巷一线</p> <p class="ql-block">汉中路:东起新街口,西至石城桥。1931年,在左所巷、永庆巷、牌楼巷、校尉营、金家营等路段基础上并建,以汉中平原“汉中”二字命名。另一说因西通汉西门附近,且是城市中心的道路,故名。 “文革”中曾更名为大寨路。</p> <p class="ql-block">明德女子学院:1884年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在南京创办的明德女子书院,这是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开办第一年,只招到一名学生,三年也就招到七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2、始建于1884年的明德女子学院,是外国教会在南京最早开办的女子学校。</p> <p class="ql-block">3、古都南京群参加活动的全体女群友,在明德女子学院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私立明德女子中学”。1941年曾被日军强占改名“南京日本女子高等学校”,战后恢复原名。1952年后历经多次更名,现为南京市女子职业中专和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莫愁路堂</p><p class="ql-block">莫愁路堂为南京基督教会所建。由陈明记营造厂的老板陈裕华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牧师孙希圣主持建造,全部费用预定为黄金1100两。1936年5月19日举行破土动工典礼,8月2日奠基。因抗战爆发,延至1942年才建成,同年10月16日举行献堂典礼。</p><p class="ql-block">在教堂西南侧墙角处,镶嵌有一块冯玉祥将军于1936年为教堂题写的正方形花岗岩石碑。</p> <p class="ql-block">4、莫愁路堂为南京基都教会所建,1936年5月破土动工至1942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明代虎贲仓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朱橚,明朝第1任周王。周定王朱橚(1361年-1424年),徽州府凤阳(今安徽滁州)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敏而好学,擅长词赋,且性好医学。死后谥作“定”。</p> <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1370),朱橚被封为吴王。十一年(1378年)受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二十二年(1389年),被朱元璋谪迁到云南,二十四年(1391年)被放回,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动“献还三护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朱橚也随之薨,享年64。</p> <p class="ql-block">《贼情汇纂》:东王杨秀清“至江宁,初据藩署,……三日后移至内城将军署,又以逼近东门,惧城外炮子飞入,复移至旱西门黄泥岗,改前山东盐运使何其兴住宅为伪府”。卢前《天京录》及陈作霖《国朝金陵通记》等书均同此说。</p> <p class="ql-block">5、侯家桥至黄泥巷南北一线延伸,约为太平天国杨秀清东王府东界。</p> <p class="ql-block">黄泥巷:位于莫愁路西,朝天宫西街北侧。清道光《上元县志》载:“黄泥巷在朝天宫北,即古运巷。运巷与冶城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曰:“古运巷也,即黄泥巷。《沈约自序》曰:高祖赐馆于都亭里运巷,即此。有何其兴运使宅。”明清后谓黄泥巷。后里人感此地名庸俗,遂借用名家诗句"黄鹂"更易其名。民国《首都志》已载称为黄鹂巷。</p> <p class="ql-block">东王府遗址:《金陵文博屐痕》:建于旱西门内黄泥岗一带的东王府基址甚广,周围六七里,约当今汉中路虎贲仓以南,堂子街以北,黄鹂巷、侯家桥以西、罗廊巷以东一带,建筑宏伟,与天朝宫殿不相上下。1856年9月天京事变时,被北王韦昌辉纵火焚毁。</p><p class="ql-block">实地考察,东王府四至大约位置</p> <p class="ql-block">6、江苏省中医院南院住院部大楼处,为太平天国东王府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罗廊巷,南起堂子街,北接牌楼巷。《明代南京城图》即载有此名。 传此巷在明代时专卖高档绫罗绸缎丝织品,因成品均放在官廊上出售,故名 。</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李氏地主在此建造私宅。</p><p class="ql-block">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李氏弃屋而逃,后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在李氏私宅设立衙署。</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政府尽力抹除太平天国的痕迹。</p><p class="ql-block">1952年,太平天国东王府官衙署旧址被发现,同时期被发现的还有绘在太平天国东王府官衙署旧址墙壁或板壁之上的壁画,后被辟为太平天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958年,太平天国纪念馆(今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迁至瞻园路128号。</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太平天国东王府官衙署旧址被辟为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壁画看不到,百度里下载来看...</p> <p class="ql-block">封存170年,罗廊巷太平天国壁画重见天日。据罗尔纲考查,罗廊巷17号存有太平天国壁画9壁。</p> <p class="ql-block">7、罗廊巷南北延伸一线,约为太平天国杨秀清东王府西界。</p> <p class="ql-block">可是,如今总是铁将军把门。今天我们来到罗廊巷17号,只能从窗户玻璃往里一窥,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壁画的大概...</p> <p class="ql-block">8、据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罗尔纲考察,罗廊巷17号存有太平天国壁画9幅。</p> <p class="ql-block">南京汉中门南朝古井:古四眼井。该井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西门大街31号旁​​。关于四眼井的建造年代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唐时城中驻有兵卒,为解决就近饮水问题而凿此井,明代重建,清代修葺;另一种说法是明代修建石城门时用于“镇门”而开凿;还有一种说法是建于清代​​。通过井栏上“光绪二年桂月里人重修”的碑记可知,清光绪二年(1876年)农历八月由当地主事官员重修此井​​</p> <p class="ql-block">四眼井:古迹。传该井建于南唐。井内四壁用青砖、青瓦垒砌而成,井口覆盖有两块平行的大青石板,板上凿有四个圆孔,故称四眼井。明代重建,清光绪二年重修,在井栏上刻有"古四眼井"四字。</p> <p class="ql-block">11、石城门内古四眼井,相传建于南唐,明代重建,清光绪二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堂子街,亦名玉石街。明初有街。传建筑城墙时,为解决民工洗澡问题,多设澡堂于此,故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名堂子大街。民国称堂子街。明末清初,为南京著名的“黑市”所在地。从这时起,一直以经营旧货为主,黑夜交易,天亮收摊。</p> <p class="ql-block">堂子街旧货市场是南京历史悠久的二手交易市场,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修筑南京明城墙时,为解决兵役人夫洗澡问题,沿城墙内侧搭建澡堂,形成街巷雏形,初称“玉石大街”(因使用白石和透水性差的城砖)。清代道光年间改称“堂子大街”,后简化为“堂子街”,名称源于澡堂行业的俗称。 ‌</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北京官宦逃至南京后,夜间变卖家财,形成早期旧货交易。 ‌</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堂子街旧货市场恢复,分段经营旧书、旧衣物、自行车等,成为南京最大二手市场。</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市场进一步繁荣,古钱币、文玩等交易兴起,吸引收藏爱好者。</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政府还将这里辟为旧货交易市场,在全市有一定的知名度。据罗尔纲考查,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计18壁。</p> <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这里曾是自行车交易市场,那时城市里偷自行车泛滥,凡是家里丢失自行车,都会来堂子街一寻...我就曾经在这里找到自家被盗三辆中的一辆,最后还是用钱买回来了。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9、堂子街向东延伸至黄泥巷南首,约为太平天国杨秀清东王府南界。</p> <p class="ql-block">堂子街68号因太平天国壁画遗存(22幅,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闻名,与旧货市场并存,成为南京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百度里的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p> <p class="ql-block">10、据历史学家罗尔纲1952年考查,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存画18幅。</p> <p class="ql-block">太平城市图</p> <p class="ql-block">侯家桥:东起莫愁路,西至罗廊巷。明代即沿用此名。传原名为候驾桥:初建汉西门城墙时,朱元璋要来视工程进度,负责监工军政要员在此候驾,故名。城墙建好后,几户侯姓大户居桥附近,候驾桥被误为侯家桥。《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本名候驾,其义惜无可考"后成街巷,以桥得名。</p> <p class="ql-block">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现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柏果树:东起堂子街,西至汉西门大街。传古代曾有棵大银杏树,俗称白果树,街以树名。后"白"讹为"柏"。</p> <p class="ql-block">汉西门大街:南起柏果树,北至汉中路。因近汉西门(亦名旱西门),而以门名得大街名。《白下琐言》称:古名玉石街,后更名汉西门大街。明代,汉西门大街为南京重要街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12、明代石城门,亦名旱西门,或汉西门,始建于南唐名大西门或西门。</p> <p class="ql-block">汉西门又称石城门,是南京明城墙13座内城门之一,位于汉中门广场内。它始建于南唐,初名大西门,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门。明代朱元璋扩建金陵城时,在此基础上加筑瓮城,将其更名为石城门。汉西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道城门组成,是一座福船型的内瓮城城门,规制稍逊于中华门城堡,但凝重厚实,属于古城堡中的精品。历史上,汉西门地区一直是出入南京的水上交通要道,留下了许多人文史话,如王安石在汉西门迎接苏轼,二人相携同游清凉寺并题诗等。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南京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辟汉中门,汉中门因汉中路得名。因路的尽头西侧靠汉西门,取“汉”字东侧以新街口广场西起,因新街口广场刚建成时,取名“兴中广场”,取了一个“中”字,故这条路得名汉中路。汉中门因在汉中路西侧,故名汉中门。</p> <p class="ql-block">汉中门在汉西门北五十米汉中路上面,民国时期开的门,50年代拆除...那边一片地名统称汉中门,包含石城门在内,汉中门造型跟新民门一样。南京城墙保留下来的明朝四个门分别是中华门、神策门、清凉门、汉西门,汉西门就是视频里这个,位于现在的南京汉中门广场,至于汉中门,是民国时期建的一个门,现已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广场叫汉中门广场,但城门其实是汉西门,也叫石城门,是明朝建的13个内城墙城门之一,汉中门是民国时期开的一个门,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南京的明城墙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明朝时期,内城墙有13道门,这个门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内城门。</p> <p class="ql-block">新建汉中门广场碑记</p><p class="ql-block">汉中门广场位于南京明代后城门瓮城处,地近楚金陵邑城,六朝石头城及石头津。五代杨吴天祐十二年(公元915年)建,为金陵府城大西门,南唐建都后为江宁府城大西门,并沿用至宋.元。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瓮城,称石城门,后称汉西门,俗称皋西门,此门坐东朝西,东西深121.4米,南北宽122.6米,占地近1.5万平方米。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1931年在汉西门北侧正对汉中路另辟一门,称为汉中门。</p> <p class="ql-block">1996年,南京布人民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投入巨资,迁走工厂民居,修葺城垣,精心绿化,建造汉中门广场,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场所,现工程告竣,勒石记其事,以垂永久。</p> <p class="ql-block">石城门,今汉西门(亦称旱西门),坐东向西。南唐时称大西门。明初朱元璋下令改建西门后,因城门可遥望石头城,遂定名石城门。建有内瓮城两座,内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呈直线东西而设,为拱券砌筑。该瓮城的南垣与京城城垣(由此转弯)共为一垣。</p> <p class="ql-block">在内瓮城第二瓮的南侧,有古井一口,据称是当年守门士卒日常取水处。明代《寂园杂记》卷四载:“南京洪武门、朝阳门、旱西门,皆不许出丧。”故坊间流传:“汉西门只出龙衣不出(棺)材”的俚语。该城门建有城楼、闸楼,后毁。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城楼,民国年间再毁。</p> <p class="ql-block">历史展示新的一页!金陵王气黯然收!望江汉世祖!都从盛世过境迁物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汉西门吹雪拟寒开明堂受朝贺的朱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