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暗天牛属,(昆虫类)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

曾汉龙

<p class="ql-block">暗天牛属,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暗天牛科,是我国进境检疫对象。该属含17种以上,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南欧暗天牛等3个种类最为常见,在西班牙、意大利及阿尔及利亚等多国均有分布。</p><p class="ql-block">成虫体长15 - 30mm,雌虫无翅、腹部肥大,雄虫触角长于体长,通体呈褐色。它是高度杂食性害虫,寄主涵盖葡萄树、无花果树等多种果树、林木及花圃植物等,幼虫通过钻蛀植物根部造成危害,我国已制定专项标准用于其检疫鉴定。</p> <p class="ql-block"><b>一、生物学特征</b></p><p class="ql-block">暗天牛属,为昆虫纲鞘翅目暗天牛科昆虫,核心生物学特征鲜明。成虫体长15-30mm,通体褐色,雌雄异形显著:雌虫无翅、腹部肥大,行动迟缓;雄虫具翅、触角远超体长,飞行能力强。</p><p class="ql-block">幼虫乳白色、体躯肥硕,头部坚硬,以植物根部为食,钻蛀隧道导致寄主养分输送受阻;成虫取食寄主嫩枝、叶片补充营养。该属多1年1代,以幼虫在植物根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夏季成虫羽化交配。分布上集中于地中海地区,寄主涵盖果树、林木及花圃植物,是典型的植食性钻蛀类害虫。</p> <p class="ql-block"><b>二、入侵机制</b></p><p class="ql-block">人为传播推动与自身适应助力的双重机制。人为传播是主要途径,其卵、幼虫常隐蔽在苗木、木材及制品中,随国际贸易调运跨洲际扩散,成虫也可能附着在人类衣物、背包上被无意携带。自然扩散中,雄虫借飞行能力短距离扩散,风力还会助力其拓展栖息地。</p><p class="ql-block">侵入新环境后,它因寄主广泛易获取食物,且脱离原产地天敌制衡,种群可快速增殖。同时幼虫蛀食植物根部的隐蔽危害方式,使其易避开防治,进而成功定殖并扩散。</p> <p class="ql-block"><b>三、当地物种主要存在三类关系</b></p><p class="ql-block">一是植食性危害关系,作为高度杂食性害虫,其幼虫蛀食葡萄树、云杉等果树和林木的根部,破坏寄主养分输送,导致植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影响当地植物种群数量与健康。二是天敌制约关系,在地中海原产地,它是鸟类、部分捕食性昆虫的食物来源,天敌可一定程度控制其种群;侵入新环境则易脱离天敌制衡,种群快速扩张。三是竞争排斥关系,其大量繁殖会抢占当地植食性昆虫的食物资源与生存空间,挤压同类生态位物种的生存空间,扰乱当地昆虫群落结构与生态平衡。</p> <p class="ql-block"><b>四、对人类生存的威胁</b></p><p class="ql-block">集中在生态、经济和间接健康三大维度。生态上,其侵入新环境后大量繁殖,蛀食多种果树、林木及花圃植物根部,导致植被枯萎死亡,破坏当地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影响水土保持和生态调节功能。经济上,它严重危害葡萄、无花果等经济作物及造林树种,造成农作物减产、木材品质下降,给农业、林业产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增加检疫与防治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本。间接来看,植被破坏可能诱发沙尘、水土流失等灾害,且防治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可能污染土壤与水源,给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带来潜在风险。</p> <p class="ql-block"><b>五、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传播以人为传播为主、自然扩散为辅。人为传播是远距离扩散核心,其卵、幼虫常藏于苗木、木材及制品中,随国际贸易调运跨区域传播;成虫也可能附着在人类衣物、背包上被无意携带至新区域。自然扩散仅限短距离,雄虫凭飞行能力寻找栖息地与食物源扩散,而成虫羽化后,风力还会助力其进一步拓展生存范围,不过该方式受气候、地形等条件限制较大,传播距离有限。</p> <p class="ql-block"><b>六、防控措施</b></p><p class="ql-block">暗天牛属的防控需遵循“检疫阻断+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态调控”综合策略。检疫层面,严格筛查入境苗木、木材及制品,实施产地检疫与口岸复检,杜绝虫源传入;对带虫货物采取熏蒸、高温处理等除害措施。物理防治上,清理受害植株及残根并集中销毁,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诱捕灯诱杀,人工捕捉成虫与挖掘幼虫。化学防治可在幼虫蛀食期向根部灌施低毒杀虫剂,成虫羽化期喷洒触杀性药剂,减少种群数量。生态调控方面,种植抗性植物,保护鸟类、寄生蜂等天敌,构建自然制衡体系,降低防控对环境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七、生物防治流程</b></p><p class="ql-block">1. 天敌筛选与繁育,优先培育适配的寄生蜂(如小茧蜂)、捕食性步甲及病原线虫,确保天敌活性与针对性;2. 精准释放,在幼虫蛀食期、成虫羽化期,按虫口密度定量释放天敌,重点向受害植株根部及周围土壤投放;3. 辅助调控,种植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补充营养,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保护天敌生存环境;4. 监测评估,定期调查虫口数量与植株受害情况,动态调整天敌释放量,形成“天敌-害虫”的自然制衡循环,实现长效防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