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的他建国后首批进入文化部

喜洋洋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是与江青等40人同时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的仅此一批学员之一,他是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之一,他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并在党组织安排下进入重庆,以戏剧作武器开展抗日宣传的人员之一,他是建国前经组织调派回北京的戏剧工作者之一,他更是新中国建立后首批到文化部,在田汉负责的戏剧改进局从事戏剧编审工作的成员之一,他也是响应周总理号召报名支援吉林地方开展戏剧工作,创建长春京剧团的骨干之一,他,就是林柏年,一个出生于天津市北辰区的宜兴埠人。</p><p class="ql-block"> 林柏年,1913年出生,年少时就读于天津民立第五小学和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并毕业。其受父亲喜欢京剧的影响,自小就爱上了京剧艺术。他长相俊朗,身姿挺拨,嗓音清亮,尤其喜欢小生唱腔。机会来了,1929年6月,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建立并在北京、天津和济南三地招生学员40名。闻听此讯的林柏年万分高兴,其在父亲支持下,他与同族同辈兄弟又同样喜欢京剧艺术的林松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同时报名应考。由于他俩具有的先资条件,在天津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双双被该院录取。</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是1929年由山东省政府创办的官办戏剧团体及教育机构。其宗旨是致力于戏剧事业,培养戏剧人才。它是我国继北京戏剧专科学校建立的第二个官办戏曲艺术教育机构。赵太侔任院长,王泊生为教务主任。该剧院开设理论编剧、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四个专业,课程主要有话剧表演、姿态表情、动作组织、声音表情,京剧表演、国语、练声化妆、舞台装置、舞蹈音乐、戏剧史、戏剧理论等,并排演中外话剧、舞蹈,兼演京剧。林柏年选学的是理论编剧专业。</p><p class="ql-block"> 该剧院师资配备强,聘请当时的电影演员万籁天、丁子明;文学家孙师毅、赵明顺;京剧界名流包吉祥、孙怡云、张焕庭、铁麟福、郭际湘等任教。</p> <p class="ql-block">  该院排演过很多剧目,多是“五四”以后盛行的文明戏(话剧)和一些京剧折子戏。《阔人的孝道》、《湖上悲剧》、《一只马蜂》、《父归》、《悭吝人》、《未完成的杰作》和《战栗》等剧。林柏年也参与到一些剧目编排和演出中。</p><p class="ql-block"> 1930年秋,阎锡山进攻济南,剧院被迫停办。虽然该院只存在一年多,但因校纪严明,重视实践,学生刻苦认真,成绩卓著。著名电影演员崔嵬、魏鹤龄、田烈、陶金等都是该院学生。</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因时局混乱停办后,学员们各奔东西,其中不少人随院长赵太侔转入到当时的国立山东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省立大学)继续学业,林柏年也转入该大学 ,另外一些学员则选择去北京或上海等地发展。</p> <p class="ql-block">  1930年8月1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这一组织是由瞿秋白、夏衍、田汉等进步戏剧家发起成立,该联盟受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span>领导机构为党领导的“左翼文化总同盟”。左翼戏剧家联盟核心宗旨是以戏剧为武器,宣传反帝反封建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专制,推动戏剧大众化,使戏剧成为唤醒民众、服务革命斗争的工具。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后,积极推动在各地建立分盟或小组。</p><p class="ql-block">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其担任左翼戏剧家联盟执行委员会书记。夏衍、刘保罗 、赵铭彝 、于伶 、 金山、聂耳 、任光、安娥 、马彦祥、司徒慧敏、石凌鹤等为重要成员。</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已投身党的地下工作的俞启威(黄敬)考入山东青岛大学。1932年4月,俞启威(黄敬)、王弢等人在青岛大学组织成立海鸥剧社,后被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批准为青岛分盟小组,对外称“海鸥剧社”,这是青岛地区乃至全山东省的我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的戏剧团体。其成员包括王苓菲、杨裕昆、李云鹤(江青)、张福华、梁桂珊,以及林柏年等原山东省立实验剧院转入该校学员,并成为左翼戏剧家联盟会员。在此期间,林柏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林柏年与海鸥剧社志同道合的山东籍女友结为伴侣,携手走过一生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左联戏剧家联盟开展的主要活动是组织进步剧社开展街头剧、活报剧演出;翻译介绍国外进步戏剧理论,培养戏剧人才,推动戏剧大众化、革命化。</p><p class="ql-block"> 左翼剧联的作品紧密贴合时代斗争,以反帝反封建与革命斗争、揭露社会黑暗与阶级压迫为题材,推动戏剧大众化的街头剧、活报剧,以直观体现“以剧为刃”的革命属性。为适应宣传需要,左联创作了大量短小、通俗的作品,让戏剧走进民众,成为战时宣传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夏,中共青岛市委被国民党破坏,担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的俞启威因叛徒出卖,在其赴天津领导革命活动时被捕。山东省立大学海鸥剧社大多数成员被捕或被通缉,海鸥剧社停止活动,左联剧联青岛分盟的活动也基本陷于停顿 。</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林柏年秘密由山东前往上海,并与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取得联系,继续在这一组织领导下开展戏剧工作。李云鹤(江青)也是那一时期先到北京短暂从事戏剧表演,后进入上海电影界。</p> <p class="ql-block">  1935年下半年,随着华北事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华北事变是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策动华北地区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核心是妄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p><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左联及下属的剧联、美联(美术家联盟)等团体正式宣布自行解散。原左联戏剧家联盟成员与夏衍、曹禺等进步戏剧家联合,于1936年6月7日在上海成立了剧作家协会,标志着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林柏年也在这一年加入了上海剧作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日寇侵华步步紧逼,原左联剧联部分成员通过随文化机构内迁、自发辗转西南、受组织派遣三种核心路径抵达重庆,随后以戏剧为武器,搭建抗日文艺阵地,推动战时戏剧运动走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中共领导的抗日文艺组织主动调配力量,派遣部分原左联剧联骨干赴重庆“扎根”。田汉负责这一部分人员选派工作,林柏年为被组织派遣成员之一,并携家眷前往重庆。田汉受相关组织安排,多次往返于武汉、重庆之间,统筹西南地区的抗日戏剧活动,成为战时重庆文艺界的核心组织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左联除上述赴重庆人员外,还有一批人员被组织安排北上奔赴延安,这其中包括江青在内。</p> <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1937年12月31日,象征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全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中华全国戏剧家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下半年,随着抗战形势变化,协会总部迁往重庆,成为统筹全国战时戏剧运动的核心机构。</span>夏衍、田汉、洪深、曹禺等原剧联核心成员构成领导核心。下设总务、组织、宣传、研究等部门,分工明确,覆盖戏剧运动全链条。其以“团结全国戏剧界,动员戏剧力量参加抗战”为宗旨,打破此前文艺界的派别壁垒,吸纳专业戏剧家、民间艺人、学生演剧队等各类力量,真正实现了戏剧界的抗日大联合。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柏年作为原剧联成员加入该协会,并参与了大量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原左翼戏剧联盟成员在抗战时期包括在重庆核心活动中创作了许多抗日题材戏剧作品,为抗战做出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原剧联核心成员转向抗日救亡戏剧创作,成为战时戏剧运动的中坚力量,代表作影响深远。夏衍创作了《上海屋檐下》《心防》等经典剧目。其中《心防》以抗战时期上海文化工作者的斗争为背景,展现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被誉为“抗战戏剧的里程碑”。田汉除创作《芦沟桥》等直接反映抗战的剧目外,还为《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国歌)填词,其戏剧作品兼具爱国激情与艺术感染力。洪深推出《飞将军》《包得行》等作品,以辛辣讽刺揭露汉奸行径,鼓舞民众抗战士气,同时推动街头剧、活报剧等通俗戏剧形式的普及。曹禺(虽非剧联初始成员,但为统一战线核心力量)在创作《雷雨》《日出》的同时,推出抗战主题剧《蜕变》,刻画爱国知识分子在战火中的成长与觉醒。</p><p class="ql-block"> 成员在重庆的核心活动中积极创排经典抗战剧目,推出大量直击时代的作品。如夏衍在重庆创作《法西斯细菌》,揭露侵略本质;田汉创作《秋声赋》,借剧情传递爱国情怀;曹禺在重庆江安完成《北京人》,兼具艺术深度与时代反思。</p><p class="ql-block"> 另外,推动大众化演剧运动,除专业剧场演出外,成员还发起“街头剧运动”“农村演剧运动”,将《放下你的鞭子》等经典剧目带到重庆街头、郊区及周边乡镇,用通俗形式唤醒民众抗战士气,让戏剧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号角”。</p><p class="ql-block"> 成员还通过举办“戏剧节”,扩大抗战戏剧的影响力; 开展“抗敌演剧队”统筹,将抗战戏剧推向基层,同时为演剧队提供剧本、人才培训支持;出版专业刊物,刊发抗战剧本、戏剧理论文章,既为创作者提供平台,也引导战时戏剧的创作方向,成为戏剧界的“精神阵地”。</p> <p class="ql-block"> 自1938年2月18日开始,至1944年12月19日结束,日本对重庆及周边进行了历时6年零10个月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其中,1939年的“五·三”“五·四”轰炸以及1941年的“六·五”隧道惨案等,给重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剧协成员仍冒着枪林弹坚持演出进行抗日宣传。一次,林柏年在随团演出时,防空警报响起,他与夫人等演员急忙向防空洞转移,因林拍年夫人与其他女演员动作稍慢,在她们接近防空洞附近一座建筑时,敌机的炸弹落下,将这座建筑震倒,致使他的夫人及其他人员被埋。当敌机飞走,林柏年等人迅速跑出防空洞抛挖,万幸的是他的夫人只是砸伤,未造成生命危险,他同夫人逃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晥南事变后,曾属于左联的戏剧家联盟成员在武汉、重庆面临着国民党的迫害,为保护这些戏剧人才,我地下党组织分步骤对这些人员进行转移 。其转移方式主要是:根据组织安排将部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区;借助文化机构掩护转移,一些文化机构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为进步文化人士提供了掩护和转移的机会。例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文化界统一战线组织内迁重庆后,在南方局的领导下,团结爱国知识分子,部分左联戏剧家联盟成员借助这些机构的力量进行转移 ;通过“香港大营救”转移,为避免国民党的迫害,南方局帮助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疏散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及时把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安全转移回内地,史称“香港大营救”。</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田汉回到上海,任教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并投入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之中,创作出《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1948年底,田汉转入解放区工作 。</p><p class="ql-block"> 原左翼剧联的一般人员(非核心领导),后续转移方向以贴近抗战、解放战争实际需求为主,核心路径集中在三类:一是多数随文化团体转移到上海、香港,加入当地进步剧社、电影公司,继续以文艺为武器开展宣传;二是部分奔赴华北、华中解放区,融入根据地文艺队伍,参与战地宣传、秧歌剧创作等工作;三是少数留在西南(如重庆周边),转入地下文艺活动,或投身教育、新闻行业隐蔽开展进步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柏年等部分曾属于左联戏剧家联盟的人员也根据上级指示转移至上海,并继续开展戏剧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田汉进入文化部担任戏曲改进局局长,林柏年被选从上海进入田汉所领导的戏曲改进局戏曲编审处工作,其夫人及子女也随同进京。</p><p class="ql-block"> 戏曲改进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文化部设立的戏曲改革领导机构,其主要成员如下:局长田汉,副局长杨绍萱、马彦祥,党总支书记:马少波。副局长扬绍萓兼编审处处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审处人员有曹慕髡、景孤血、苏俗、林柏年、孟继文、梁国辅、张德生、王捷云、李耐等11人。</span></p><p class="ql-block"> 戏曲改进局的任务是负责进行对戏曲剧目和演出的调查研究,<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审处的工作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戏</span>曲改进局编审处的职责主要包括拟定全国上演戏曲剧目审定标准,组织力量整理、改编、创作戏曲剧目,以及搜集整理戏曲资料等 。通过对剧目的审定、整理、改编和创作,推动戏曲改革工作的开展 。</p> <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文化部将戏曲改进局的部分人员调出,组成艺术事业管理局,田汉为局长。同时,决定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梅兰芳为院长,人员是在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的基础上经过调整组成的,包含原戏曲改进局的行政、财会、图书资料、剧目编审、艺术研究部门等。从此戏曲改进局编审处撤销,林拍年等人员并入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58年,为响应周恩来总理“京剧只在北京发展不行,要普及全国”的号召,林柏年踊跃报名支援吉林省文化建设,他作为骨干同北京和平京剧团的一批人员去了吉林省,组建了长春京剧团 ,其夫人及部分子女仍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田汉受到错误批判,林柏年也因在田汉领导下工作过而受到牵连,遭受过政治打击。其极具艺术天赋的女儿报考战友歌舞团也因父亲林柏年的所谓“历史问题”,政审未通过而没被录取。</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林柏年初心不改,继续在他钟爱的戏剧事业不断进取。当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家人问他:您还有想说的话吗?他用微弱的声音回答:我想家,想我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