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五洲天</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225918</p><p class="ql-block"> 音乐:【瞿秋白】余章之白</p> <p class="ql-block"> 在常州市延路西路188号,瞿秋白故居静静伫立。黑瓦白墙间,那块茅盾题写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红匾熠熠生辉,似在无声诉说着主人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 11月2日,我怀着敬仰之心走进瞿秋白故居。青砖黛瓦,时光静默,庭院雕像旁,“我是江南第一燕”之言如金石掷地。从西院第二进转入第三进里,《时局图》的警示与笔墨的赤诚相映。</p> <p class="ql-block"> 移步至西院第四进,瞿门三烈士的介绍映入眼帘,静静诉说着瞿秋白、三弟瞿景白与幼弟瞿坚白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东院圆门,先来到陈设着旧炊具的厨房。经天井至客厅,八仙桌、雕花椅、博古架陈列其间,古朴雅致。</p> <p class="ql-block"> 而后来到瞿秋白父母的卧室,木床、桌椅等老式家具摆放整齐,墙上挂着瞿秋白父母照片与书法作品,古朴陈设,尽显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步入秋白堂,这里是瞿秋白幼时随父习画之处,古雅书房里的笔墨纸砚,见证着他艺术功底的积淀。其篆刻造诣亦深,曾为挚友郑振铎镌刻两枚印章:一枚以“西谛”为号,刀法遒劲;一枚刻“书生革命”,暗含对友人“革命与治学并举”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另一处,再看瞿秋白的卧室,古朴雅致,雕花木窗透入天光,书桌木椅静立中央,古床悬白幔,石板地显岁月痕迹,尽显文人静修之境。</p> <p class="ql-block"> 走出这方静修天地,院落间更见后人缅怀之心——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修缮瞿秋白故居,并在故居内设纪念馆,邓小平题写“瞿秋白同志纪念馆”馆名。纪念馆大门左侧是“见到列宁”的瞿秋白与列宁雕像,大门右侧是寓意“人生知己”的瞿秋白与鲁迅雕像。</p> <p class="ql-block"> 步入院内,大门内右侧区域,1996年梁衡先生所写的《觅渡、觅渡、渡何处》碑文立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 穿过该区域继续向前,纪念馆便映入眼帘。白墙红柱间,瞿秋白铜像于柔光中静默远望,氛围庄严,引人追思。</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第一区,该区讲述瞿秋白出生在常州青果巷,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5岁入庄氏塾馆,6岁入常州冠英两等小学堂。</p> <p class="ql-block"> 11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如今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是江苏省内顶尖名校,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的知名度。我能与学长同为校友,何其有幸。因家道中落,瞿秋白从这里走出追寻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走到展厅第二区,1919年,瞿秋白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10月,他以北京《晨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成为最早系统向国内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创时期真实情况的人;1921年,瞿秋白加入共产党,自此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与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 移步展厅第三区,呈现1923年从苏俄回国后的瞿秋白。他致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席中共三大、创办上海大学、参与国民党一大。1923-1927年间,他撰写百万字文章,步入理论著述辉煌期。</p> <p class="ql-block"> 其中《赤都心史》里“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誓言尤为动人。互动屏正播放这部著作的片段,当字句浮现,窗外正对故居书房瓦檐,时空突然折叠。讲解员演示怀表的百年漂流:从秋白典当筹革命经费,到沈泽民、徐海东、彭德怀辗转珍藏,最终回归杨之华之手。金属外壳的磨损纹路,恰似革命者血脉相连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从怀表承载的百年记忆出发,展厅第四区以编年方式铺展瞿秋白的革命历程:1925年起,瞿秋白连任四至六大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27年主持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临危受命主持中央工作。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主持六届三中全会纠正"左"倾错误。</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领导职务后,进入展厅第五区可见,同年5月,瞿秋白将主要精力转向革命文化战线。他同鲁迅共同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文艺作品,为革命文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从文化战线到苏区一线,瞿秋白的革命足迹仍在延续。展厅第六区1934年2月他抵达瑞金,致力于苏区教育和文化事业。同年10月红军长征,他奉命留守。1935年2月被俘,6月18日在长汀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6岁。这不禁让我想起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 <p class="ql-block"> 突然明白秋白精神最动人处,恰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浪漫。他写给女儿的信笺画着滑雪小人,旁边题“独伊你看爸爸在滑雪了”,字迹稚拙如童谣;而狱中绝笔“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却将文人柔肠与革命者胸襟熔铸成钢。正如他在《赤都心史》中所写:“我虽然倒下了,但真理的太阳终将升起。”</p> <p class="ql-block"> 这份精神品格,也让他与鲁迅成为惺惺相惜的人生知己 。当年鲁迅曾让瞿秋白暂住家中避难。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悲痛不已,亲自编辑出版其译作《海上述林》,以“人被杀掉了,作品是杀不掉的”之志,留下文坛佳话。</p> <p class="ql-block"> 瞿秋白同志以有限的36年生命,留下了500多万字的宝贵遗产。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为《瞿秋白文集》题词时所说:“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份遗产的细节,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在《多余的话》复印件上切割出分明的光与影。恰如那句“我其实很羡慕‘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与“但总要有人来扛黑暗的闸门”的并置,一边是未能企及的闲适光亮,一边是毅然肩负的沉重黑影。讲解员凝视着这光暗的交界,轻声说:“他的一生,就是为后世争取更多光照进的时间。”而当生命落幕,其精神却以另一种形式锚定时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1955年6月18日,其遗骨迁葬八宝山,周恩来亲自主持仪式,陆定一致悼词。松柏凝哀处,忠魂永驻。后人尊敬和纪念毛泽东和周恩来,也同样尊敬和纪念瞿秋白。恰如他译《国际歌》中所唱“这是最后的斗争”,更似其践行“取义成仁今日事”,革命理想与英烈精神照耀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回溯他生命长河里的光影,那些关于理想与温情的记忆碎片,如底片般在时光中悄然重叠:青果巷的书声与罗汉岭的枪声,给女儿的书信与献给世界的《国际歌》。当晚风掠过广场,历史长河中永不停歇的脚步声,正是无数后来人循着秋白以血绘就的光明路,续写“江南第一燕”未竟的诗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