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末中岩寺:父亲与六十年前的爱情重逢</p><p class="ql-block">作者:唐小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秋末冬初的风,已带了几分清冽,却又尚未寒得刺骨。我驱车带着83岁的父亲前往青神中岩寺,车窗外的田野褪去了盛夏的浓绿,稻茬在阳光下泛着浅黄,偶有几株枫树燃着零星的红,像大自然随手点染的朱砂。父亲坐在副驾驶座上,枯瘦的手轻轻搭在膝头,目光追随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浑浊的眼眸里泛起了微光——这是他阔别六十余年的中岩寺,也是他青年时与母亲相识相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车子越过青神岷江一桥,驶入青关公路,柏油路顺着山势蜿蜒向下,两侧的竹林愈发浓密。竹叶被风拂过,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父亲忽然开口:“当年我和你妈来的时候,这路还是土路,下雨全是泥,我们走了快两个小时才到山门。”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透着难以掩饰的怀念。我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忽然意识到,这次重游,对父亲而言,不仅是故地重游,更是一场跨越时光的重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晃,十分钟不到便抵达中岩寺山门停车场。青灰色的山门古朴厚重,“中岩寺”三个鎏金大字历经风雨,依旧笔力遒劲。山门前的两棵黄葛树需数人合抱,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如伞盖般撑开,遮住了大半片天空。父亲下车后,我想扶他,他却摆了摆手:“我还走得动,慢慢走。”我想给他找根竹杖,他说不用,脚步虽有些蹒跚,却异常坚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入山门,便是一段缓坡,两旁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坡边的灌木丛缀着细碎的野果,红得像玛瑙。父亲停下脚步,指着一棵歪脖子松树说:“你看这棵树,六十多年了,还是这个样子。当年我在这里给你妈拍过一张照,她穿着蓝色的卡其布褂子,笑得特别甜。”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棵松树的枝干扭曲着伸向天空,树皮粗糙如老人的手掌,却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过缓坡,便到了“唤鱼池”。这是中岩寺最负盛名的景点,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年轻时曾在此游学,与恩师王方之女王弗相恋,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池中水清见底,一群红鲤在水中悠然游弋,见有人走近,便聚拢过来,摆尾吐泡,像是在迎接久违的客人。池边的石碑上刻着“但愿鱼长在,虚心日夜陪”的诗句。我俯身凝视池水,涟漪轻漾,仿佛映出千年前苏轼俯身呼鱼的倒影。父亲低声念着碑文,声音沉在风里,像在回应那穿越百年的守望。红鲤倏忽散开,又缓缓聚拢,如同未尽的缘分,在时光深处执着回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走到池边的石栏旁,扶着栏杆凝视着池水,久久没有说话。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水面倒映着他佝偻的身影,也倒映着池边的丹枫和蓝天。“当年我和你妈也在这里喂过鱼,”父亲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那时候的鱼没有这么多,池水却比现在还清。你妈说,要是以后老了,能天天来这里看鱼就好了。”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母亲去世已三年,父亲从未在我面前过多提及她,可我知道,她一直活在父亲心底最柔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唤鱼池旁有一座“唤鱼亭”,亭内摆着几张石桌石凳。我们找了个位置坐下,点了两杯清茶。茶烟袅袅,香气氤氲,父亲抿了一口茶,继续说道:“你妈最喜欢苏轼的词,尤其是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前我总嫌她多愁善感,现在才明白,有些感情,真的能记一辈子。”阳光透过亭檐的缝隙洒在父亲的脸上,他的皱纹里填满了岁月的沧桑,也填满了对母亲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休息片刻后,我们继续往上走。山路渐陡,石阶也变得狭窄起来。父亲的呼吸有些急促,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我想背他,他却固执地摇头:“再坚持一下,我想再去看看‘千佛长廊’。”我只好放慢脚步,扶着他一步一步往上挪。沿途的风景愈发清幽,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偶尔能听到几声鸟鸣,更显山林的寂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千佛长廊,这是一段依山而建的摩崖石刻,全长约百米,岩壁上雕刻着上千尊佛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佛像衣纹流畅,神态庄严,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头颅尽毁,但却依旧能看出当年工匠们的匠心。父亲走到一尊佛像前,仔细地擦拭着佛像底座上的灰尘,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当年我和你妈来的时候,这些佛像没有这么多青苔,”父亲说,“那时候的石刻颜色比现在深,看着更有气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廊的尽头是一座小小的寺庙,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扬。一位僧人正在佛前诵经,声音低沉而肃穆。父亲双手合十,对着佛像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念念有词。我知道,他是在为母亲祈福,也在为我们一家人祈福。走出寺庙,站在长廊的观景台上远眺,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山间,像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父亲深深吸了一口气,感慨道:“还是这里的空气好,比城里清新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父亲体力不支,我们没有爬到山顶,只在中寺作了会休整,父亲说:“这里就是中岩书院,乡贤王方曾在此执教,少年苏东坡曾在此求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山时,父亲的脚步明显慢了许多,我紧紧扶着他,生怕他摔倒。走到半山腰时,父亲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一片竹林说:“你看那片竹林,当年我和你妈在这里捡过笋子。那时候的笋子又大又嫩,回家炒着吃,特别香。”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竹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山门时,已是下午四点。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山门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父亲回头望了一眼中岩寺,眼神里充满了不舍。“下次,我还想来,”他说,“带着你妈一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驱车返程时,父亲靠在座椅上,渐渐睡着了。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微笑,或许是在梦中,他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和母亲一起走在中岩寺的石板路上,看鱼游浅底,听松涛阵阵。我看着父亲安详的睡颜,心中百感交集。秋末冬初的中岩寺,没有春的繁花似锦,没有夏的浓荫蔽日,也没有冬的银装素裹,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宁静与厚重。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承载着父亲青春与爱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重游中岩寺,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陪着父亲走过他曾经走过的路,听他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仿佛也触摸到了他年轻时的模样。我忽然明白,时光可以苍老容颜,却无法磨灭心中的情感;岁月可以改变山河,却无法抹去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青神中岩寺,这座千年古刹,不仅见证了苏轼与王弗的爱情传奇,也见证了父亲与母亲的相濡以沫。而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故事,终将像中岩寺的山水一样,永远鲜活,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6日于青神</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小虎,笔名:梦里,酷爱文学。喜爱散文、歌词创作。《三苏文学》常务社长,微信号/wxid_s3otpbxws4pn21,青神县作家协会会员。与音乐走廊合作之歌曲《锦绣青神》、《相知相守风雨同舟》、《南方的雪》等广为传唱。被百度音乐、MVBOX、酷狗等音乐平台收录其中。多篇散文作品在省、市级多家自媒体平台发表;主要作品:《青神之夜》、《峨眉情缘》、《老家的味道》、《天下太平 人皆向往》、《汉阳时光:一捧江水 半轮诗月》、《桂花香溢 岁月沉香》、《“东方明珠”之印象.白果》、《开放包容之浪漫丽江》、《腾冲之约》、《梦幻泸沽湖,摩梭走婚俗》、《洱海的风令人醉》、《邛海结缘》等。</p> <p class="ql-block">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p> <p class="ql-block">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