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游杜甫草堂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踏上四川的土地好多次了,前面美篇介绍不少,这次从成都下机后,只在市区逛几个景点,主要在四川下面游玩,然后再回到成都。记得中学时,学习过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诗人折服。好吧,这次第一站杜甫草堂。</p> <p class="ql-block">  走到杜甫草堂的门口,那种质朴夹杂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我们来此就是与他亲近,感受当年老杜颠沛流离时,仍忧国忧民,心牵天下百姓,天下寒士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  草堂几经变化,还是得以保存。先是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后来,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 <h3>  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h3> <p class="ql-block">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p> 草堂内,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现在的草堂,也算是广厦有几间了,除了在一个角落里还能看到草堂原来的些许影子外,其他地方都是面貌日益新。这是后来建的亭子,亭中有石碑,刻有“少陵草堂”。此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杜甫草,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h3> 见识到了真正的茅屋了,屋顶没有加入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早已不是杜甫当年住的那间了。在这里我只想站在屋前,感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千古绝唱!<br><br> <h3>  楼台灯笼高挂,迎接八方游客。</h3>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竹树掩映、幽深静谧。 现在在此处,还设有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h3>  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h3> <p class="ql-block">  以前古树参天,如今游人如织。</p> <h3>  走进“史诗堂”,仍感觉唐风遗存,看到厅柱上朱德元帅的所提对联“草堂留百世,诗圣著千秋”。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文学气息。</h3> 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在中国画坛成为一个专题画类。现代大家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也多以杜诗画意为题材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精品。 还有一些对联书法精品。 进入这里,身在画中的感觉更加强烈了,这里绿草如荫、植被茂盛。 这里空气清新、古朴典雅。 这里环境干净,我想跟园工劳动分不开。 两边都有小路,竹篱将小园围住。 这里凉爽宜人、溪水潺潺。 还有时间我们又逛了一下草堂的西北角的梅园,这里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后来划归草堂管理的。 这里的盆景都很有特色。 我爱盆景,所以拍摄了不少盆景,供亲们分享。 主树结出硕果,周围疏密有致高低参差不齐,小中见大。 这个盆景是以枯木板为底托,造型独特,苍劲古老,线条优美。 长满青苔的石头和小叶树形态舒展大方,奇而不失真。 盆景之美,美在意境高雅,趣味无穷。 这块石头纹路清晰,灰白相间,线条柔美。 奇石犹如山间峡谷,悬崖上的树巍峨耸立,构成如“黄山天下奇”般的景观 。 造型也是极为个性的,个中魅力自己体会。 整个树冠如云似伞,向下延伸。一点一点的新芽有种枯木逢春的意境。 整个造型错落有致,古朴而有野趣。像这种盆景有不少年头了。 乍一看根部枝干,就觉得似乎是不太好的老桩盆景,细瞧那末端的枝叶,一片翠绿,竟也有“看盆中老树发新芽,见镜中乌丝变白发”的意境。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是我的第二次草堂之行,跟第一次相比,这里变化最大。也可能跟新时代各地重视景点软环境有关,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都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