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涛 II 立冬二章

漁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秋 与 冬</b></p><p class="ql-block"> 你若问起,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可以试着告诉你,是眼前的样子。你若问,冬天是什么样子?我也可以试着告诉你,是眼前的样子。你也许会惊讶呢,秋与冬,怎么会是一个样子?我会回答,因为今天是霜降的最后一天,还是秋天,明天就是立冬了。</p><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会说,我在狡辩。你说对了,其实,我们都活在存在辩证法的自然里。比如秋与冬,是两个不同的节气。而对于今天来说,你说一日之差,怎么能分得那么清,今天还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明天就冬天,象征寒冷的季节了呢?是的,书本上的,与实际上是有些差距的,认识了这个差距的存在,也许,我们才算辨别了自然与生活的真实面貌,我们变得客观一些,变得智慧一些。就是说,我们飘浮理论,就会将今天看做秋,将明天看做冬。而实际上,在热爱生活勤劳的人眼里,秋天还远远没有过去。他们依旧耕耘田野,依旧做着过冬的准备。对他们而言,只有大雪封山,拿不出手了,冬天才算真正来临了。</p><p class="ql-block"> 他们将粮食归仓打米,院子归拢得干干净净,迎接白雪的回家。他们继续喂猪养禽,等待享受生活辛苦的某个温暖热烈的冬日。醉过几场,办完男女老幼的一些大事,过了年,他们又开始盘算新一年的憧憬和春播事宜了。就是说,农家的节气是写在田野上的,是写在眼睛里的,是写在勤劳的手脚,与希望上的。我们常说的春夏秋冬,是脑子里的,是书本上的,有时候是气象学意义上的,与实际上的春夏秋冬,与农家的春夏秋冬,不完全一样。</p><p class="ql-block"> 其实,城郭里也一样。勤劳的人,永远走在忙碌的春耕夏管秋收的路上。懒惰投机的人,永远活在冬藏的思维里,有时不劳而获,也能享受他人成果,但是却缺少了春夏秋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数 与 鼠</b></p><p class="ql-block"> 一位兄弟打京城来,园子里转一圈,你想啊,有人来欣赏耕耘成果,我自然开心,悉数介绍,俨然主人无疑了。看着挂红的果树,朝天的辣椒,吊黑的茄子,搭架的豆角,满地爬的倭瓜,兄弟突然问,种了多少样?我眨眼睛,没答上来。八月尾了,天不燥热,我却满身燥热不自在。兄弟回京两个多月了,留下的问题几次冒出来折磨我。折磨归折磨,到底也没认真计算过园子到底种了多少样,就连春播、春植、春栽时精心算计,印在脑子里的种子数,果苗数,秧苗数,如今也混沌了。</p><p class="ql-block"> 西邻种了二亩九分地的李子,两口子能干会干,年年收入过万,我也羡慕。你想啊,乐耕园五亩地,去了人吃马喂,年年收入是负数。如此将西院两口子当做农家楷模,黑土上种地过日子的翘楚。今年,来他们家养老的岳父岳母,是山东人,耄耋残年,身体硬朗,在李树地夹种了大豆。乐耕园也第一年种了大豆,种在西边垄上,篱尺之隔,我铲豆草,老两口也铲豆草。心生敬意,隔篱笆搭话,我夸二老能干,二老夸我能干,靠下班后时间,地伺候得有模有样。</p><p class="ql-block"> 八月中旬,李子红了,小俩口摘李子时,老俩口间种的大豆秧齐腰高,影响下李子。姑爷偷偷对我说,不听话,偏要种黄豆,说瞎地,你看不透风,光长叶不长荚!我听了,深表同情,同情老人弄巧成拙,白流汗水。国庆节,乐耕园的黄豆丰收了,西邻的黄豆还迟迟未收。又过了一段日子,西园黄豆割了。又过一段,听说黄豆打了几麻袋、上千斤的黄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故乡的村庄一半是山东人,山东人勤劳勤俭的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来的兄弟,也是山东考出来的大学生,同样有孔孟基因。这样我想起了老鼠。园子果树少了,粮食多了,老鼠就多。施策防鼠,成为实现乐耕的任务。入园多年,积累了经验,先是养猫,后是下药,再是用捕鼠器。但,鼠患不绝。毁粮败屋,穿梁过窗,噬禽吃菜,好不恼人。今年,夫人气急,决定茅庐修地,院里院外用水泥抹上,美观其次,首要防鼠盗洞。但,老鼠从房梁下来,继续祸害粮食菜蔬。每天入园,察看捕鼠器,成为要务。久之,成为乐趣。因为一个,两个,三个,老鼠也抓到不少。一天打谷回来,喂鸡时,甚至在料槽子里砸死一只。</p><p class="ql-block"> 鼠害无穷,历来如此。一天去买捕鼠器,卖家说,老鼠没了人类也没了,谁知是自我体悟,随便一说,还是却有出处。我倒觉得,老鼠盗洞精神,人类也得学习。就像过去,东北人要学习山东人肯干的精神一样。少说走集体时,生产队流行的顺口溜——“一年勤快二年懒,三年就把队长管”,来揶揄打击能干者,其实也是酸话、无奈话、自我遮羞话。</p><p class="ql-block"> 2025、11、0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立冬二章》内容赏析</b></p><p class="ql-block"><b> 一、立意:以小见大,洞见生活本质</b></p><p class="ql-block"> 文章借“秋与冬”“数与鼠”两个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联起对自然、劳作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前者打破书本与现实的割裂,点出节气在农人间的真实意义——非日历上的刻板划分,而是与耕耘、收获紧密相连的生活节奏;后者以园子劳作、邻里互动、防鼠经历为切口,藏着对勤劳品德的推崇、对生活智慧的体悟,于细微处见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b> 二、表达:质朴鲜活,藏趣于真</b></p><p class="ql-block"> 语言充满生活质感,“挂红的果树,朝天的辣椒,吊黑的茄子”等描写,用白描手法勾勒田园图景,画面感十足;“一年勤快二年懒,三年就把队长管”的顺口溜,融入地域民俗气息,让文字更接地气。同时善用对比,如书本节气与农家节气的差异、勤劳者与懒惰者的状态、对老鼠“恼其害又赞其劲”的矛盾心态,既增添趣味,又深化主题。</p><p class="ql-block"><b> 三、情感:藏温于实,饱含生活热望</b></p><p class="ql-block"> 字里行间满是对劳作的敬畏与热爱——无论是农家“归仓打米、喂猪养禽”的忙碌,还是“下班后伺候田地”的坚持,都透着对生活的踏实态度。对山东人勤劳品德的追忆、对“老鼠盗洞精神”的别样解读,更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唯有扎根现实、勤恳付出,才能读懂生活的真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祁海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祁海涛简介</p><p class="ql-block"> 祁海涛,笔名白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第六届、第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金融作协第一届、第二届主席,发表出版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四百万字,著作9部,其中长篇小说3部。首部长篇小说《李子红了》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闯城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鹅头山下》获第四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第一名,第二部《风雨青春》2024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被中国作家协会主管《长篇小说选刊》转载。</p> <p class="ql-block">图源:海涛</p><p class="ql-block">编制:渔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