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的话 </p><p class="ql-block">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刘秉荣授权本刊连载他的长篇巨著《八路军新四军全传》。 </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新四军全传》是作家耗费近10年时间走访调查、查阅国家档案和文献、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经典,资料丰富翔实、史实考证有据,文笔流畅生动,全景式地展现了伟大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恢宏场面,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全体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是进行党史、军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我们要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r ></br></p> <p class="ql-block"> 第九十三章 重建新四军军部</p> <p class="ql-block"> 刘秉荣</p> <p class="ql-block"> 盐城新四军新军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说新四军。1940年1月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了新四军新军部,并在盐城游艺园举行成立大会。新四军各部队干部战士代表、盐阜区各县政府、参议会、群众团体、直属学校的代表以及地方爱国知名人士1000多人出席了大会。</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会上,刘少奇、陈毅发表了就职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指出:“新四军是真正抗战的力量,是人民的军队,是植根在人民之中的。敌人的阴谋诡计虽然能给我们造成一时的损失,但想消灭我们却是痴心妄想。我们是越打越强,原来我们只有几个支队,现在他一打,就打出我们几个师来了。”</p> <p class="ql-block"> 陈 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毅说:“‘皖南事变’我们损失了老军部,现在新军部又成立了。‘皖南事变’我们有几千个指战员牺牲,但我们今天还有9万人的强大力量。”他指出:新四军是一支特殊的人民军队,具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具有坚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要拿革命的命令来反对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战的命令打倒破坏抗战的命令!他庄严表示,决心“统率全军9万之众,誓与日寇、汉奸、反共投降派奋斗到底!”陈毅还特意向大家介绍公开真实姓名后的刘少奇,他说:“刘少奇同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之一,他走到哪里,哪里的革命形势就迅速好转。抗战后,他到华北,华北抗日运动就有了发展;到皖东,同样展开了大的局面;到苏北,也一样是如此。今后新四军直接在党中央和刘少奇同志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因为在政委领导之下,我们的政治方向不会错,我们能依照中央的政策做下去,一定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新军部成立后,军机关很快完成编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也相继明确。他们是:军司令部参谋处长陈锐霆,军政治部秘书长邓逸凡,组织部部长饶漱石兼,副部长张凯,宣教部部长钱俊瑞,锄奸部部长汤光恢,敌工部部长刘贯一、副部长刘亚农,直属政治部主任张凯兼,军供给部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叶进明,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副部长戴济民,军工部部长韩振纪。</p> <p class="ql-block"> 尔后,刘少奇、陈毅又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将新四军全军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军委任命了新四军各师领导干部:粟裕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刘炎为政治委员,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张云逸为新四军第2师师长,罗炳辉为副师长,郑位三为政治委员,郭述申为政治部主任;黄克诚为新四军第3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吴文玉(即吴法宪)为政治部主任;彭雪枫为新四军第4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肖望东为政治部主任;李先念为新四军第5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任质斌为政治部主任;谭震林为新四军第6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张鼎丞为新四军第7师师长,曾希圣为政治委员。7个师又1个独立旅的组成是: </p><p class="ql-block"> 第1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原第1、第2、第3纵队,依次编为第1、第2、第3旅。第1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第3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另辖11个地方独立团和1个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第2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原第4、第5支队改编为第4、第5旅,原江北游击纵队与地方游击武装一部合编为第6旅。第4旅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王集成。第5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第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治委员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郑抱真,政治委员谭光廷;第3师由原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原第1、第2、第3支队,依次编为第7、第8、第9旅。第7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8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9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另辖淮海军区及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治委员金明;第4师由1940年7月新四军原第6支队与八路军第2纵队一部合编的八路军第4纵队编成,原第4、第5、第6旅依次编为第10、第11、第12旅。第10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第11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第12旅代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赖毅。另辖肖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中道;第5师同原豫鄂挺进纵队编成。原属部队分别编为第13、第14、第15旅及第1、第2纵队。第13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第14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15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1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2纵队司令员黄林,政治委员刘子厚。另辖鄂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郑绍文,政治委员夏忠武;第6师由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和江南人民救国军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第16、第18旅及东路、西路保安司令部。第16旅罗忠毅兼旅长,政治委员廖海涛。第18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吴仲超。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第7师由原无为游击纵队、第3支队挺进团及从皖南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下辖第19旅及挺进团。第19旅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曾希圣兼;独立旅由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编成,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军部直辖的还有抗大第五分校及特务团。抗大五分校,陈毅兼校长,赖传珠兼副校长,副校长冯定,教育长谢祥军。</p> <p class="ql-block"> 这里把新四军第7师组建情况略述。</p><p class="ql-block"> 在“皖南事变”中突围的新四军指战员,一部分去了苏南,而大部分渡江到了无为。其中有原1团、3团、新3团、5团、军特务团单位的部分干部、战士,他们分别由黄火星、巫希权、刘别生、马长炎、谢忠良、张闯初等率领过江。共约700人,其中大部分是干部。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由胡明、刘奎、李必春等率领,继续在皖南山区绩溪及铜陵、繁昌敌后坚持抗日斗争。</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坚持皖南的革命战略支点非常重视。1941年1月28日,中央军委在关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行动方针中,要求新四军原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和新四军原政治部副主任兼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应设法派人过江对皖南失散力量加以指导。收集这些失散人员在芜湖一带抗日,以便将来向南发展。2月1日,中央军委在关于华中战略任务的指示中指出:“皖南应派人过江,指导残余力量仍在芜湖一带抗日。在一年内,逐步聚集一个二三千人枪的支队,联系地方党,准备将来向黄山及赣东北发展,不要全部过江,已过江的待生息一时期后,仍可考虑派他们回到芜湖一带去。”中央军委的电报还明确:组织人员重返皖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革命斗争的任务,由新四军第7师组织实施。</p><p class="ql-block"> 2月18日,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命令,将皖南突围部队与原先在江北分散独立活动的几个部队汇合在一起,组成新四军第7师,任命张鼎丞为师长,曾希圣为政治委员,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7师的部队有活动于皖江地区的3支队的挺进团、无为游击纵队、皖南突围部队和地方武装一部。</p><p class="ql-block"> 7师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巢南山区和无(为)东地区。另外,繁昌、铜陵、宁国、绩溪、桐东、宿松、望江、太湖各有小块游击区。第7师就在这块狭小地区,极为困难的坚持斗争。第7师组建后,由于立足未稳,一部分指战员对在皖南事变发生地带坚持斗争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发展,以及怎样才能站住脚、怎样才能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在认识上是模糊的,在方针上是有分歧的。</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陈毅、刘少奇就关于坚持和发展皖江地区抗日斗争致电7师的孙仲德、曾希圣、何伟,指出:“皖南及无为、庐江、桐城一带,在战略上有极重要意义,我党我军在这些地区有三年以上的工作历史,目前无为及铜繁在敌人‘扫荡’之后,情况又已好转,故我党我军必须坚持皖南、无为及庐江、桐城的阵地,创立根据地,决不轻易放弃。这种光荣的任务,就加在皖南、无为诸同志的身上,望各位同志以布尔什维克的英勇和坚决性来担负这种任务,将一切动摇犹豫怕困难的情绪完全抛弃。”电文还指示第7师暂时成立19旅一个旅,下面成立2个或3个团,以孙仲德为旅长,曾希圣兼政治委员,何伟为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 5月1日,7师在无为东乡白茆洲大胡家正式组建。共有1900多人,除了皖南突围的部队外,还有在江北活动的3支队伍:一支是孙仲德、郑行福、高立忠等领导下的原江北游击纵队2团的一个营;一支是在林维先、傅绍甫、彭胜标等领导下的原新四军3支队5团的一个营;另一支是江北地方武装,有黄彬率领在桐城东三官山活动的一个营,胡德荣率领在无为活动的一个连。7师首先成立19旅,旅长是孙仲德,旅政治委员由曾希圣兼任,下辖55、56、57团。55团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56团团长丁麟章,政委张闯初,57团团长梁多华,政委马长炎。3支队挺进团改名为7师挺进团,团长林维先,政委李中平。此外,还成立了独1营、独3营、特务营。</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陈毅在新四军重建后,又对新四军在华中的战略布局作了新的部署:第1、第3师坚持苏北,建设巩固的根据地;第2、第4师在淮河南北、津浦路两侧坚持,加强对西防御;第5师在鄂豫皖独立发展,并逐渐向东与第7师连接;第7师发展皖中,坚持皖南敌后,积极同第2、5、6师接通;第6师坚持苏南,阻止反共军北渡。</p><p class="ql-block"> 华中部队自此形成了刘少奇、陈毅的统一领导,以崭新的面貌纵横驰骋在中原苏、皖、鲁、鄂、豫五省的抗日战场。1941年4月30日,中央军委复电刘少奇、陈毅,批准由刘炎、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曾希圣分任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师的军政委员会书记。</p> <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阜宁县单家港小学召开,图为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组成的华中局正式建立,刘少奇为书记,饶漱石为副书记,陈毅、曾山为委员;同时,组成中央军委华中分会(简称华中军分会),刘少奇为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饶漱石为委员。在华中局组成前后,组成了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豫鄂、苏皖、鄂皖赣(后皖江)等区党委。至此,新四军在组织上、军事指挥上终于完全统一起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秉荣,天津宝坻人,1965年入伍,同年12月入党。先后在某军炮团、军政治部、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武警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任记者、编辑、主编、文艺创作室主任。总参《贺龙传》编写组成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全传》《彭德怀传奇》《朱声达将军传》《唐子安将军传》《红海忠魂》《魂飘重霄九》《西路军魂》《国民政府秘史》《北伐青史》《辛亥革命秘史》《天变》《杨三姐告状》《洪湖血浪》《刘家友传》《新编拍案惊奇》《菜刀记》《东方武警》《南疆擒魔》《英雄赞歌》《尘烟滚滚唱英雄》《共和之殇》《新军阀大战》《洪湖曲》《屹立》《善书》等70余部著作,在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总字数5000余万。《贺龙元帅》获全军第五届图书奖,《贺龙全传》获全国长书金奖等奖。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贺龙传》等53部3878万字是红色经典著作,2023年8月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核向其颁发了“个人创作出版红色经典主题著作字数之最(累计)——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文提供:刘秉荣</p><p class="ql-block">编 辑:李国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