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时空的家教对话

郭林春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家教馆参观记</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场穿越时空的家教对话</p><p class="ql-block"> 郭林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6日上午,深秋的双峰县荷叶镇,晨雾尚未散尽,青砖黛瓦的曾国藩家教馆已迎来一批特殊的访客。老子道德经内丹养生功传承人苏华仁道长等九人组成的考察团,在滌生书院投资人曾国藩学校董事长李润良先生的引导下,推开这扇沉淀着百年家风的大门。两个多小时的讲解中,李润良先生如数家珍,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治学智慧与家风传承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家教馆:凝固的家风史诗‌</p><p class="ql-block"> 家教馆的入口处,一块斑驳的木匾上镌刻着“曾氏家训”四字。李润良先生轻抚匾额,声音低沉而有力:“这块匾是咸丰年间曾国藩亲笔题写,后来因战乱遗失,直到1980年代才从民间征集回馆。”他转身指向馆内一幅泛黄的《家书》手稿,纸页上墨迹已淡,但“勤、俭、敬、恕”四字仍清晰可辨。“这是曾国藩写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信中不仅谈学问,更教他如何做人——‘读书以明理为先,明理以修身为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内陈列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光绪年间的《曾文正公全集》。李润良先生翻开书页,指着其中一页的批注:“这里记录了曾国藩‘日课十二则’的细节,包括早起、静坐、读书、写日记等,他要求子孙每日必做,不可间断。”考察团成员纷纷凑近,有人低声感叹:“这哪里是家规,分明是人生指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治学:从“笨功夫”到“真学问”‌</p><p class="ql-block"> 在“治学厅”中,李润良先生指着一方砚台和一支毛笔。“这是曾国藩用过的文具,砚台边缘有磨损,可见他每日伏案时间之长。”他笑道,“曾国藩自称‘笨鸟’,但正是这种‘笨功夫’,让他成为晚清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引用了曾国藩的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考察团中一位省发改委的老领导点头道:“这提醒我们,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展品是曾国藩的《读书笔记》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和心得。李润良先生指着其中一段:“这里记录了他读《史记》时对‘项羽本纪’的思考,他认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善用人,而刘邦则‘知人善任’。这种读史方法,至今仍值得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治家:从“家规”到“家风”‌</p><p class="ql-block">“治家厅”中,一幅《曾氏家训》长卷铺展在案。李润良先生逐字解读:“‘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四条是曾国藩总结的治家核心。”他指着墙上的一幅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曾家代代相传的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察团中一位教授感慨:“现在很多家庭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品德教育。曾国藩的家风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先成人,后成才’。”李润良先生点头赞同:“正是如此,曾家后辈中出了不少学者和官员,但无一人因贪腐或品行不端而遭人诟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家教:从“一家”到“天下”‌</p><p class="ql-block"> 在“家教厅”中,李润良先生展示了一封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信中写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二者修业。”他解释道:“进德是培养品德,修业是掌握技能。两者缺一不可,但进德是根本。”考察团成员纷纷拍照记录,有人表示:“这封信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李润良先生带大家参观了几间模拟书房。书房中摆放着曾国藩的桌椅、书柜和文房四宝,墙上挂着他手书的“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他笑着说:“这里不仅是展品,更是体验区。大家可以坐下来,感受一下曾国藩的治学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结语:家风是永不褪色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时,李润良先生说道:“家风如灯,照亮前路;家风如泉,润泽心田。”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驱车二十多公里,考察在双峰县城李润良先生创办的曾国藩学校,这所占地260多亩,生源一万多人,是全省的名校,仅2025年考取北大清华4人,飞行员5人,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足球场就有三个,校园一派生机,显示李润良先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严谨规范的治学理念和极高的学校声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学校,秋阳正好。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百年前曾国藩的脚步声仍在回响。家风,或许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不张扬,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它不耀眼,却如星辰般指引方向,并在李润良先生创办的曾国藩学校得到诠释和印证。</p> <p class="ql-block"> 郭林春,湖南常宁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画家,大学兼职教授,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作家书画院副院长,衡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名联签约画家,中央教育电视台签约画家,画作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获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任衡阳市委编委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局局长,兼陆军衡阳后勤保障旅副政委、上校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欲望流年》《碎梦慢养》《青春风暴》《一路奔跑》,中短篇小说集《黑夜与骚动》《绿色热土》,诗歌集《诗漫衡州》《半空中荡秋千》,散文集《乡愁不眠》《河西听风》,电视剧《山里有座山》《天上谣》《走动的斑马线》,戏剧集《追梦》,文学评论集《扶贫题材的史诗性追求》,理论专著《心理素质培育》(合著),作品获省以上及全国征文一、二等奖8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