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位专家,是缘分让我们走进这个大家庭!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质是 “<b>以人育人”</b>,核心逻辑在于将 “<b>尊重</b>” 内化为教育理念、外化为实践机制,既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回应青少年全面发展诉求,是教育领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从减负提质、心理支持、协同育人等维度划定 “育心” 底线,从作业管理、睡眠保障等核心环节做出具体部署,标志着<b>教育改革从 “宏观规划” 向 “精准落地” 深化</b>,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清晰的近期指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教室是学堂”</b> 的理念,正是政策落实的核心抓手。传统教育场景中,教室多为教师 “教” 的阵地,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而 “学堂” 理念推动教室转型为聚焦学生 “学” 的场域,通过融入自学、思考、对学、组学、班学、展示、拓展、总结、评测等多元环节,紧扣 “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的怎么样” 核心命题,<b>打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破解教育 “内卷”、回归育人本质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 当前,我国教育仍面临学业压力传导、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育人模式固化等挑战,学业压力形成 “唯分数” 导向,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等问题需系统干预;部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被压缩。同时,作业负担重、评价单一,导致 “学到什么程度、学的怎么样” 缺乏科学判断,不能较好的反映真实成效、满足个性化需求。</p><p class="ql-block"> 教育部 10 条措施,直指痛点,提出 “<b>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体育每天2小时”“缓解考试升学焦虑</b>” 等要求,政策落地亟需以 “学” 的课堂为载体。只有让教室彻底转型为 “学堂” 而不是 “教堂”,通过多元学习形态减少无效负担、实现高效学习,才能落实减负与提质。在此背景下,<b>本次 “尊重、激活、构建 ——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专题会议,以贯彻 10 条措施为抓手,紧扣 “尊重规律、激活动能、构建机制” 主线,聚焦 “学” 的课堂建设,搭建跨领域研讨平台,推动政策与 “学堂” 理念深度融合,破解落地堵点,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精准落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尊重:坚守教育本质与政策初心,打造 “学” 的课堂生态</b></p><p class="ql-block"> 围绕 “尊重” 维度,解读教育部 10 条措施与 “学堂” 理念的内在契合,筑牢高质量教育价值根基。</p><p class="ql-block"> 一是<b>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主体地位</b>,聚焦 “缓解升学焦虑” 要求,推动教师从研究 “教” 转向研究 “学”:严控作业总量、落实 “每周无作业日”,预留自学与思考空间;精选贴合实际的学习内容,明确 “怎么学” 路径;规范考试管理,<b>以过程性评价和 “当堂评测” 关注思维进阶与能力提升,让学堂成为包容试错的成长空间。</b></p><p class="ql-block"> 二是<b>尊重健康成长与多样化需求</b>,紧扣 “体育每天 2 小时”“保障睡眠” 要求,把脑科学运用到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优化学堂空间与流程:根据学生注意力规律规划学习环节时长,避免身心疲劳;设置灵活模块支持自主切换学习模式;推动校园与社区场馆共享,延伸学堂场景,实现学习与健康协同。</p><p class="ql-block"> 三是<b>尊重个体差异与特殊需求</b>,围绕 “关爱特殊学生” 要求,探索差异化策略:分层设计任务、个性化搭配伙伴、针对性点拨指导;借助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元评测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与路径,适配个体成长需求,增强学生自信与韧性。</p><p class="ql-block"> 四是<b>尊重家、校、社协同权利</b>,结合 “培育亲子关系”“健全协同机制” 要求,引导家长认同 “学堂” 理念,支持居家自学与思考,减少焦虑传导;建立家校沟通机制,联合社区丰富实践内容,形成协同育人生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激活:释放政策效能与创新动能,深化学的课堂实践</b></p><p class="ql-block"> 以 “激活” 为抓手,探索 10 条措施、“学堂” 理念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融合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是<b>激活课堂教学效能</b>,针对减负提质需求,让多元学习环节落地:以 “学案导学” 驱动自学,核心议题引领 “小组合作” 的对学、组学;通过班学共享、展示交流、精准点拨替代机械讲授与刷题,通过问题拓展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实践性作业,<b>完成 “自学、思考、对学、组学、班学、展示、拓展、总结、评测” 闭环,实现 “减负不减质</b>”。</p><p class="ql-block"> 二是<b>激活学堂空间活力</b>,紧扣 “优化心理支持环境” 要求,再造学堂空间,常态化组织展示活动;通过 “当堂评测” 落实学的怎么样,完善评测反馈,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归属感与成就感。要让广大教师明白,<b>学生不是教师 “教” 会的</b>,<b>是在教师引领下,由外因转化为内因,通过自学、独立思考等 “感悟”“学” 会的。</b></p><p class="ql-block"> 三是<b>激活家、校、社协同动能</b>,围绕 “全员育心” 要求,<b>提升教师研究 “学” 的能力,引领教师从 “传授者” 转型为 “引导者”</b>;推动家长从 “成绩关注者” 转变为 “陪伴者”,联合社区丰富实践内容,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 四是<b>激活技术赋能潜力</b>,结合 “<b>健康用网</b>” 要求,通过智慧工具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记录学习过程、分析数据,为精准点拨与科学判断提供支撑;规范智能终端使用,<b>让AI走进教室,让技术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b>,增强 “学” 的精准性与创新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朱思启</p><p class="ql-block">图片:心境的颜色</p><p class="ql-block">音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