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宫

王延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时称天妃宫。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天妃宫重建。明清之际,天妃宫改称天后宫。于1985年天后宫又予以重建。天后宫坐西朝东,东临海河,占地5352平方米。沿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排开,分为三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  前院包括:天后宫牌楼。单檐庑殿顶,斗栱为计心七铺作。阑额上悬挂竖额“天后宫”,下方横书“海津慈伐”。</p> <p class="ql-block">  前殿(居中)建于元代,明代重修。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三级踏跺,踏跺两侧设垂带。四面砌墙,前后的中间设券洞式穿堂。墙体与阑额交接处为覆盆式,之上为阑额与普拍舫,上接重栱计心五铺作斗拱。明间上方悬挂“三津福主”横匾。殿内正中为王灵官,又称护法神。两侧有加善、加恶及千里眼、顺风耳。均为天后圣母驾前仙班。</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碑廊襄赞者名录。</p> <p class="ql-block">  前殿角檐柱为单杪单昂计心五铺作。</p> <p class="ql-block">  金龙彩绘是和玺彩绘中等级最高的,其次是龙凤彩绘,还有梵文彩绘等。和玺彩绘是要符合规制的,这里只有一种似W的一种标志。因为彩绘是后期制作的,不知道是不是按照明清时期的规制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  前殿的殿内没有立柱。殿顶依靠明间的两根六椽袱通檐用两柱,承托四椽栿、属柱再承托平梁,平梁承托脊槫。六椽袱通檐兼做由昂、耍头及衬方头。前殿的体量虽然不大,斗栱的用料也显得单薄。但是,有其独到之处,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前殿内居中的王灵官。</p> <p class="ql-block">  北侧的加善与顺风耳。</p> <p class="ql-block">  南侧的加恶与千里眼。</p> <p class="ql-block">  鼓楼(北侧)建于元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毁于火灾后重修,光绪年间大修。1966年被毁,1985年在原址复建。大鼓制于1999年,鼓面直径106公分。鼓架上刻有一层一层的卷云纹。</p> <p class="ql-block">  鼓楼边有一文殊泉。</p> <p class="ql-block">  钟楼(南侧)建于元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毁于火灾后重修,光绪年间曾大修。1966年被毁,1985年在原址重建。铜钟铸于1999年。钟体高166公分。钟身铸有66只象征吉祥的仙鹤。钟身重量一吨有余。</p> <p class="ql-block">  前殿背景图。</p> <p class="ql-block">  中院包括:正殿(居中)。正殿的建筑型制也属“百花齐放”。中间为单檐庑殿顶,前后各出抱厦与庑殿顶做勾连,均为悬山式卷棚顶。前出抱厦面阔三间,明间与次间均设置四扇方格棂窗,上部镂空下辟板门。明间横扁上书“护国保民”、北次间上书“宇宙精灵”、南次间上书“资生锡类”。殿前设置五级踏跺,四周为石质雕刻围栏。西墙、北墙与南墙施以现代的彩绘。(禁止拍摄,资料缺失)。</p> <p class="ql-block">  正殿背后凤尾殿。悬山式卷棚顶,面阔三间。殿内供奉净瓶观音、渡海观音、滴水观音、南海观音神像。1985年曾经大修,但仍保持原有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  北侧配殿:药王殿,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殿内供奉药王和四海龙王。</p> <p class="ql-block">  台湾妈祖殿。于1985年复建,殿内供奉台湾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等与本宫结缘妈祖神像。</p> <p class="ql-block">  顾梦臣先生慈善记碑(民国)。顾梦臣:民国时期天津著名的士绅和慈善家,与刘孟阳、严范孙、张月丹、王贤宾同为天津红十字会董事。对红十字会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此碑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刻在两块青石板上,于1923年制作完成。九十年代于老城厢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  南侧配殿:王三奶奶殿。明代重修,供奉王三奶奶、白老太太和挑水大哥。均为天津民间神祇。</p> <p class="ql-block">  后院包括:藏经阁,现为民俗博物馆文创中心。亦称“后楼”,建于明成化年间,民国曾大修,该出曾供奉明正统《道藏》》一部。清末、民国时期也作为天后宫香烛社、扫殿会理事之所。</p> <p class="ql-block">  北侧配殿: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建镇仓关王庙碑亭碑(清)。于天津老城北门内乡祠东街庙内胡同,老城改造时被发现搬迁于此。碑文内容至今未能破解。</p> <p class="ql-block">  元辰殿:于1985年复建,也称六十甲子殿。殿内供奉北斗老姆及六十甲子元辰本命神,主管流年运势。</p> <p class="ql-block">  南侧配殿:碧霞元君殿,1985年复建,殿内供奉碧霞元君、河伯神、魁星、柳仙、雷公神、土地神等诸位神祇。</p> <p class="ql-block">  财神殿,2002年复建,殿内供奉商朝明臣比干,世间尊为文财神。</p> <p class="ql-block">  启圣祠,中轴线上最后一座祠堂。殿内供奉天后圣母之父母。清代敕封其父林维为悫积庆公,其母王氏为积庆侯夫人。</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初建之时,为船夫和商贾祈求海神天后娘娘保佑航海安全之地。后来扩展为百姓求福、祈顺、消灾、灭疫之所。</p><p class="ql-block"> 1.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明清时漕运盛行。天后宫东临海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的成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居地,成为天津的摇篮和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2.作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的重镇,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妈祖庙。</p><p class="ql-block"> 3.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6年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p><p class="ql-block"> 4.佛教文化在中国已经盛行,天津也留下不少外国人的教堂。从天后宫供奉的神灵的多样性来看,可谓“群神杂居”。天津的百姓更加注重、信奉民间的神祇,香火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5.漕运为天津海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素、多样性,并得到了交流与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