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级诗经班开学第九课,11月16日学习《诗经·国风·邶风·凯风》心得集锦

秋水伊人

<p class="ql-block">诗经·凯风</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p><p class="ql-block">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p><p class="ql-block">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p> <p class="ql-block">邶风·凯风</p><p class="ql-block">《邶风·凯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此诗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复叠唱的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全诗设喻贴切,用字工稳。</p> <p class="ql-block">刘芳(微笑·素心如雪)</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寒泉之思,南风永怀——学习《诗经·凯风》感悟</b></p><p class="ql-block"> 《凯风》这首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歌颂母爱的诗篇,用温柔的意象表达了子女的感恩与自责。今日在老年大学的课堂里,重读《诗经·邶风·凯风》,当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又一次在耳边响起,寥寥数语,竟让心湖泛起层层涟漪,我仿佛感到一阵来自远古的南风,吹开了记忆的帷幕。这风温暖而怅惘,令我思绪万千,让我又一次深切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付出,是倾其所有的涌泉;而子女所能回报的,往往只是点滴。更令我痛彻心扉的是,当我终于明白这个道理时,那阵永远吹拂我的“南风”——我的母亲,早已离我而去,让我连倾尽点滴的机会,也永远地失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生于相对优渥的家庭,年少时虽未经受苦难,却养就了坚韧与从容。成家后,父亲常年戎马在外的岁月里,她以一人之肩,稳稳地扛起了整个家。她的爱,融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温暖的细节里:是清晨我们还在睡梦中,厨房里飘来的早饭香气;是下班时自行车把上永远挂满的新鲜蔬果;是她那一手令人赞叹的好菜;和无数个深夜里,就着灯光一针一线为我们编织的毛衣。我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每次下夜班回家,厨房的锅里总有她为我留好的、一直温着的饭菜,那暖意,至今焐在心底。她用沉默的自律与坚韧,把所有才情、精力都化作滋养我们的“涌泉”,却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自己康健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如今读来,字字沉重。母亲退休后,我们满以为她终于可以安享晚年,却不料长年的积劳早已侵蚀了她的健康。她病倒了,那么突然,又那么决绝。最让我痛彻心扉的,是在她离去后整理遗物时,在书橱里发现的那厚厚一沓从未使用过的病假条。那一刻我才猛然惊醒,在我忙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母亲是如何独自承受着所有的不适与疲惫,从未在她深爱的家人和工作面前,有过一丝懈怠与退缩。她为我们倾尽了“涌泉”之爱,而我作为长女,所付出的关怀却连“点滴”都显得如此微薄。这份迟来的醒悟,成了我一生无法偿还的心债。</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爱,从来都如凯风般和煦,如寒泉般绵长,不张扬,却无处不在。母亲的付出,从来不求对等的回报。她一生辛劳,不过是盼着我们这些“棘心”能茁壮成长,活得正直善良。读《凯风》,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让我们在古老的诗篇中读懂母亲的伟大,也让我们在自省中学会珍惜。于是我找到另一种回报——活成她期望的模样:保重身体,心怀良善,让她的坚韧与慈爱在我身上延续。当我温和对待这个世界,当我把她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我知道,她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正在这人世间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凯风》于我,早已不只是一首古诗。它是照见母恩的明镜,让我看清那份如海的深情;更是一盏温暖的心灯,照亮往后余生。母亲的爱从未消逝,从昔日具体的呵护,化作了指引我前行的内在光芒。寒泉之思,刻骨铭心;南风之爱,永存心怀。惟愿以余生的安宁与良善,稍稍慰藉那“莫慰母心”的千古之憾。</p> <p class="ql-block">李懿范(一帆风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跟宫老师学习《诗经·国风·凯风》课后有感</b></p><p class="ql-block">《凯风》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篇,儿子在赞美母亲的同时,也表达了深深地自责,每一节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能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和风煦煦来自南方,吹在枣树树苗上。枣树树苗茁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p><p class="ql-block">和风煦煦来自南方,枣树成材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孩子有愧不成材。</p><p class="ql-block">寒泉之水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七个儿子不算少,母亲养育多辛劳。</p><p class="ql-block">黄雀婉转在鸣唱,黄雀还有好声音。母亲养育儿七个,不能安慰慈母心。</p> <p class="ql-block">刘雪平(秋水伊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习《诗经·国风·邶风·凯风》,感恩伟大的母爱</b></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一次跟随子辰老师学习《诗经·国风·邶风·凯风》,子辰老师不但为我们认真解读了这首诗的主旨,还用从古至今歌颂母亲的多首诗词,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加深了我们对《凯风》这首诗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又一次学习《凯风》,又一次触动了心灵深处那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苦涩记忆。特别是我即将迎来自己72周岁的生日。思绪的闸门犹如滚滚洪流,倾泻而出。思念的泪水情不自禁的从眼眶流出。</p><p class="ql-block"> 母亲没有文化,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做了一辈子睁眼瞎”,正因为如此,她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所以特别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和学习。我小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好,母亲特别开心。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的满足我的学习需求。为我购买“新华字典”,不但订了《中国少年报》还订了《儿童文学》《少年文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多种课外读物。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她吃了很多苦,做了很多妇女不愿做的苦力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span>正因为母亲的吃苦耐劳,让我们度过了无饥无寒,无忧无虑,愉快和幸福的童年。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我对母亲充满了敬佩之意,感激之情,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7年12月7日凌晨是母亲仙逝五十八周年的忌日,那年母亲39岁。她一生生育了六个孩子(两男四女),存活五个(四女一男)。“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她为家庭为儿女无私奉献了一生,却没有得到一点回报。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每每想到母亲那劬劳的一生,在我尚未成人还没有能力回报她的养育之恩的时候,就离我们而去,就心如刀绞。女欲孝而亲不待,对母亲的愧疚感一直伴随着我的余生。</span></p><p class="ql-block"> 我1966年小学毕业,正逢学校停课,后来母亲病逝,从此离开了心爱的课堂,母亲病逝后半个月,我就开始了自谋生路的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那年,我刚满十四岁,小妹妹不到五岁,弟弟一岁多。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而今,我已经年过古稀,更加怀念因为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母亲仙逝58年,填词一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忆旧游·纪念母亲仙逝58年</b></p><p class="ql-block">记 丁未岁末,落叶飘零,万木萧条。浓雾遮天暗,更 寒风瑟瑟,雨雪潇潇。慈母驾鹤西去,幼女尚垂髫。任 稚子情牵,亲人呼唤,悲泣嚎啕。</p><p class="ql-block">功高。实难忘,最 乐善贤良,辛苦操劳。女孝亲不待,叹 恩情难报,唯泪长抛。凡尘仙界相隔,长夜望天遥。见 闪闪银河,群星伴你不寂寥。</p><p class="ql-block">(注:1967年是农历丁未年,未字出律不改)</p> <p class="ql-block">王学军 2025年11月6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年大学学习《诗经·国风•邶风•凯风》有感</b></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子女在孝道伦理下的内心独白。它不是一个对外标榜的孝行宣言,而是一个向内剖析的自我反省。</p><p class="ql-block"> 母爱面前感到自身渺小,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修养精神。</p><p class="ql-block"> “凯风”与“寒泉”成为母爱的固定代称。</p><p class="ql-block"> “凯风”侧重于爱的温暖与滋养。</p><p class="ql-block"> “寒泉”则更侧重于母爱的辛劳与子女恩慕报答之情。</p><p class="ql-block"> 诗中并未提及母亲缺衣少食,而是反复强调“莫慰母心”。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对父母的孝,精神上的宽慰与理解远比物质上的供给更为核心,也更难实现。</p> <p class="ql-block">魏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伟大的母爱,从《诗经.凯风》说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伟大的母爱比天高、比海深、比水长。赞颂母爱是用任何言语难以说尽的永恒话题。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母爱随之产生,母亲的恩泽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在古老《诗经》中,《凯风》就是用文字记载、诗歌传承伟大母爱的鲜明赞歌。全诗共分四段,每段四句,每句四字,是标准的四言诗。</p><p class="ql-block"> 母爱的伟大,先从《凯风》说起,《凯风》以儿子的身心之感,赞颂母恩的伟大。“凯风”是整首诗的诗眼,开篇第一章,采用比兴的句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以夏天南来的温暖“凯风”比喻母亲,用酸枣树刚发的幼芽“棘心”比喻儿子。“凯风”,吹在刚刚发芽的嫩幼“棘心”上,母亲的辛劳养育,让“棘心”茁长成长。接下来的又一句:“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是对母爱的深情赞颂。</p><p class="ql-block"> 重章叠句的第二章:“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句中只变一字“薪”,表达出母亲是明理好善的仁慈之人,儿子成材不尽母意,这是诗人以“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诗中对母子的赞颂并没有停止,第三章和第四章依然用“寒泉”和“黄鸟”比喻。“寒泉”比作“母亲”,在地下流淌不息,滋养着夏日这片土地上的人消暑纳凉,而儿子们却不能抚慰“寒泉”般的母亲,让母亲仍操劳辛苦;“黄鸟”比作儿子,虽有婉转悦人的叫声,而没有让母亲得到欣慰。比喻贴切形象,明示母亲依然是那个操劳的母亲,反衬虽然兄弟七人,并没有回报、安慰母亲,儿子在深深的自责。用儿子的自我反省,映衬出母亲这种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平凡中方显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诗经.凯风》之后,不乏文字记载的伟大母亲,像孟子的母亲为儿子“孟母三迁”的感人故事,岳飞的母亲为儿子“岳母刺字”的动人事迹,例证举不胜举。但更多伟大母亲为人处世并不惊天动地,而是默默无闻,为了子女,为了家庭,终生操劳,不图回报的坚守在那个“小天地”中,做一个埋头苦干的忠实奉献者。</p><p class="ql-block"> “世间爹妈最真情,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用诗歌作为儿女的心灵表达,是诗人对母亲最真挚情感的流露,无数的诗人为彰显母恩,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词佳句,像《豫章行》中唐代李白的“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表现出老母与儿子分别时悲跄的哭喊;《游子吟》中唐代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母亲离别的不舍与重逢的期许;《墨萱图》中元代王冕的“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以“萱草花”拟人化的手法,暗喻母子对游子牵挂时的孤寂;诗意表达写不尽母亲的厚爱,母爱是一言难尽的深海细流。</p><p class="ql-block"> 现代的文学书写中,仍有绵绵细雨般对母亲恩情的着力书写,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深情回忆,是发自内心的自省,母亲在世时,史铁生被母亲的呵护并不觉到,甚至心情不好时当着母亲的面,不耐烦的发着脾气,可母亲是以慈爱的心情,照常默默地看护着身体残疾的儿子。儿子去地坛这个身心“栖息地”时,不放心的母亲远远的望着儿子的身影,唯恐让儿子看到,伤及儿子的自尊,所以,只是悄悄的跟随,这种“偷偷地”对儿子的守望,是一个慈母对一个身有残疾的儿子的最大呵护。当母亲身体带病时,并不告诉儿子,生怕儿子得知后,失去人间最亲的依靠,带来更大的痛苦,当母亲真的离开人间,儿子的反省却是疼彻心骨的悲伤。</p><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母亲的伟大之处,在于忘我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这种对儿女的抚育成长,是儿女身后的最大后盾,母爱的方式表现在生活照料的同时,也为儿女品德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第一导师的引领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母爱也在演变,对儿女所产生的独立人格,选择尊重,也是一种厚爱,做到适时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社会的生活能力,这是母爱的演化进步。</p><p class="ql-block"> 平凡中的母爱来自于琐碎生活的细微末结,这是母爱的伟大之处。往往那些日常琐碎中对儿女的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细小的生活举动,或许被儿女忽视。家庭生活上,那些压力下的母亲选择默默承受,而不宣泄,表现出异常的坚韧;宽容的对待家人,包括儿女,母亲就是家庭生活中,撑起一片蓝天的顶梁柱,是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伟大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爱的伟大,不在于创造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在于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母爱”,用辛劳的付出,像夏天的“凯风”滋润着“棘心”,培育“棘心”茁壮成长,“成材”的“棘心”终会懂得“凯风”的陪伴与付出,用最大的孝心去回报晚年的“凯风”,让伟大的母爱继续绵延传承,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陈连亮(秩幽)</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习《诗经•国风•邶风•凯风》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感恩母爱的伟大</b></p><p class="ql-block">本周星期四,子辰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凯风》,从国外历代名家到国内的古代到现代的母爱,感觉母亲的伟大的形象像“凯风”即南风,像“寒泉”即水冬夏常冷,如涓涓细流流淌,把我的思绪拉回到22年前。</p><p class="ql-block">22年前我亲爱的妈妈离开了我们,妈妈享年70岁。妈妈本名叫方银丝,1933出生,妈妈是家里的长女,妈妈有五个妹妹,两个弟弟(一个亲弟弟,另一个是6岁买来的弟弟)还有一个童养媳(我的舅妈)。底下总的有8个弟妹,外婆也把我们的三姨妈送到了林语堂家对面一家地主家当童养媳。</p><p class="ql-block">妈妈跟着外公外婆从福建的云霄县来到了平和县的坂仔镇(林语堂的故乡)五美楼居住,五美楼是个圆形的土楼,外公外婆住在最西边的边角上的一家,土楼里住了十几户人,我外公外婆一家,隔壁的住着两位姨妈家,都相连的。外公外婆经营着咸鱼销售,这咸鱼就是从云霄县挑到平和县来卖的。这样,一大家子共有10口人,还有7个弟妹要吃饭。</p><p class="ql-block">妈妈是家里的长女,帮着外公外婆卖咸鱼,这咸鱼是从距坂仔镇大约55公里外的云霄挑过来的,妈妈给我们讲故事,说挑咸鱼夜里经常碰到土匪,从天没亮就出发,要挑回来给外公卖,做为我们的现代人,这真是不可思议,太远了,还挑着担子呢!</p><p class="ql-block">解放了的第二年,妈妈17岁,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村里的妇女主席,白天上班,晚上参加扫盲学习,妈妈学习有多认真,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方银丝</p><p class="ql-block">从云霄来到坂仔墟</p><p class="ql-block">读民校 捌(bat/pat)了三千字…</p><p class="ql-block">(闽南语)</p><p class="ql-block">妈妈的学习事迹被编成了书,口囗相传。你想一想看,刚解放,农民翻身做主人,多好啊,妈妈一直为人民服务。因为妈妈太出色了,就这样嫁给了爸爸,爸爸是山东潍坊临朐人,是陈毅31师部队的药剂师,跟着大部队从山东打到了南方的厦门,爸爸后来在保健院当院长,妈妈也跟爸爸享了几年福,文化大革命,我们被红卫兵抄家,说爸爸贪污,被抓了起来,关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一打听,说是关在南平(闽西)的青草湖监狱,妈妈育有(四女一儿),这时的三姐只有七个月,妈妈只能把七个月的三姐,二姐,大姐寄在舅舅舅妈家,才去把爸爸找回来。</p><p class="ql-block">爸爸回来了,但失业了,没办法妈妈又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了文峰。妈妈为了不让外公外婆操心,离坂仔30多公里的文峰。我就是在文峰出生的,到了文峰,妈妈变成了家里的主力,在外挣工分,爸爸在家带我和弟弟。妈妈为了找爸爸平反的事,被抓到了学习班学习,关了82天,有一天是冬月,下着雨,我带着弟弟找妈妈,妈妈只能站在牛棚里对我说:阿亮,你先向邻居家借些粮,我回去了再还他们。这样都又哭着带着弟弟回家。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泪流满面,止息不已!</p><p class="ql-block">妈妈一生很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回到了县城,可我亲爱的爸爸在我十岁的时候,因家庭条件太差,在战争留下的伤复发,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没办法了,妈妈回到了县城又到当地居委会上班,工资15元,这样的工资没办法养活我和弟弟,更不用说读书了,他的好朋友文章叔叔说介绍一下人给我爸爸写平反的事,就是后来做我养父的蔡水诚。</p><p class="ql-block">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就是这样的,妈妈都没有享什么福,等我日子慢慢的好过,她却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心。</p><p class="ql-block">棘心夭夭,母氏劬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薪。</p><p class="ql-block">母氏圣善,我无令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爰有寒泉,在浚之下。</p><p class="ql-block">有子七人,母氏劳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睍睆黄鸟,载好其音。</p><p class="ql-block">有子七人,莫慰母心。</p> <p class="ql-block">王力丽(渔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曲爱与哀的挽歌</b></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p><p class="ql-block">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p><p class="ql-block">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p><p class="ql-block"> 《诗经 国风 邶风 凯风 》是一首讴歌母爱的千古绝唱 ,描述了母亲理家的辛苦和抚育七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操劳,以及子女的自责和惭愧。</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更像一个成年儿子写给早逝母亲的挽歌。</p><p class="ql-block"> 和熙的南风吹拂着,温暖又舒适,像母亲柔软又亲切的怀抱。不由地想到小时候,那时年轻美丽的母亲,为了养育七个孩子,含辛茹苦、起早贪黑,没有时间歇息,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就像培育一棵棵幼小的酸枣苗,浇水、施肥、剪枝、打药,为了让幼苗成长为大树,成为有用之材,即便成不了大树,也可以用来当柴火烧,母亲操碎了心,吃尽了苦 ,呕心沥血,终于七个孩子长大成人了。而身心交瘁的母亲积劳成疾,像是滴尽最后一滴油的油灯,油尽灯枯;她把自己耗干了,用自己的生命给予孩子以滋养和成长的力量;她眼里满是爱怜与不舍,然而这最后的一丝光亮,无可挽回地熄灭了。</p><p class="ql-block"> 走在浚邑城下,汩汩流淌的寒泉从来没有停止绵绵不绝的泉涌。一口泉浇灌着郊外的庄稼,供给着城里百姓的吃用,为人们提供着稳定、干净的水源,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多像母亲的爱,只要活着,恨不得掏心挖肝的把爱把暖毫无保留地给孩子,释放出身体所有的能量,不惜透支自己。</p><p class="ql-block"> 七个儿子悲痛欲绝,那个最疼爱他们的人走了,可他们并没有给母亲应有的回报。他们不成器,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他们太平庸,没有资格让母亲因他们而自豪。树上的黄雀燕语莺声、洋洋盈耳,可没有一个儿子给母亲带去愉悦,能抚慰母亲的心。</p><p class="ql-block">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啊,您走的太早,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侍奉您,就阴阳相隔了。离别了,才知道母亲一直活在劳碌困苦中,一直在付出、在透支,想起来就痛不欲生、悲不自胜。</p><p class="ql-block"> 就让和暖的南风带去我们的感恩和追思,让劳累一生的母亲在天堂好好的安歇。</p><p class="ql-block"> 就让连绵不断的泉水捎给母我们割舍不下的爱和擦不干的泪水,倾诉我们无尽的悔意和愧疚。</p><p class="ql-block"> 就让叽喳不停的黄雀传递我们的恒久的祝愿,愿天堂的母亲不再劳苦,能够怡然自得的安享我们的孝敬。</p><p class="ql-block"> 描写、讴歌母爱的诗歌、文章可以说漫天卷地、数不胜数,《凯风》不敢说是开山鼻祖,也算得上是典范之作,后世已经把“凯风”“寒泉”喻为母爱的代称。《诗经》里的诗多用比喻,像这首诗中的“凯风”“棘心”“棘薪”“寒泉”“黄鸟”,寓意贴切自然,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想到孔夫子也是爱用比喻,无喻不出口。像是批评学生宰予懈怠不好学的“朽木不可雕也”;形容君子刚直的“君子如竹”;比喻国家与民众关系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控诉统治者对百姓的盘剥的“苛政猛于虎”等。</p><p class="ql-block"> 很多诗歌也学习借鉴了《凯风》的句式,如古乐府《长歌行》,直接引用了《凯风》的比喻,其中几句:</p><p class="ql-block">“凯风吹长棘,天天枝叶倾</p><p class="ql-block">黄鸟鸣相还,咬咬弄好音。”</p><p class="ql-block"> 游子颂母杰作当属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p><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 class="ql-block">后两句也是脱胎于《凯风》。</p><p class="ql-block"> 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七子之歌》的创作灵感亦源于《凯风》。</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为去世的母亲写的灵联,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遗憾,如“万端遗恨皆须补”。巧的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也生有七子,一生劳苦。毛泽东写了《祭母文》不忘母恩,秉则遗训,“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好似也有《凯风》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名家名言歌颂母爱的,也与《凯风》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如象征母爱的寒泉绵绵不绝。</p><p class="ql-block">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以及有法兰西莎士比亚之称的米尔也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火焰是有能量的,母爱就像催生万物的凯风带着温暖和生发的力量,吹拂呵护着幼苗,让幼苗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母爱的伟大就像寒泉、像凯风,生生不息,取之不竭。</p><p class="ql-block"> 我们感恩孝敬母亲,更重要的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孝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朱惠明 (2025/11/9)</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课后作业</b></p><p class="ql-block"> 这周诗经课,聆听子辰老师精讲《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这首诗,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佳作,凯风深情地描绘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与自责。这首诗歌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孝道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 凯风》全诗共四章。第一章以“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起兴,将和煦的南风比喻为母亲温柔的教导,而棘心则象征着儿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第二章“母氏圣善”赞母亲贤良,“我无令人”则是子女自责无德,未能让母亲舒心。第三章“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母亲如寒泉般滋养家庭,自身却承受劳苦。“有子七人”用数量对比,强调母亲养育众多子女的艰辛。第四章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以黄鸟起兴,用黄鸟鸣声悦耳反衬子女未能像鸟鸣般慰藉母亲。再次以“有子七人”呼应,强化愧疚之情。</p><p class="ql-block"> 全诗未直言“母爱”,却通过“劬劳”“劳苦”等词,侧面勾勒出母亲默默奉献的形象。“我无令人”“莫慰母心”是子女对自身不足的反省,体现传统孝道中“反哺”的伦理观念。《凯风》将母子深情融入自然意象,朴实中见真挚,成为后世歌颂母爱的经典范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迎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习《诗经·国风·邶风·凯风》有感!</b></p><p class="ql-block"> 诗的前两章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比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比喻儿子已经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扶养儿子的辛苦,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财,反躬自责。诗以平直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诗的后两章以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婉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p><p class="ql-block">诗中各章前两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后两句反复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p><p class="ql-block">拓展延伸,唐朝,孟郊,(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宋代,苏轼(为胡完大母周夫人挽词)凯风吹尽棘有薪。伟大的毛主席(祭母文)可谓是歌颂母亲的伟大丰碑。</p><p class="ql-block"> 歌颂母亲的赞美诗,都源自于古典文学的诗经里。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