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与友人相约赴上海中华艺术宫,共赏一场别开生面的闽南艺术盛宴。虽名为岭南画派大展,然其艺术脉络绵延至闽粤交界,风韵互通,尤以地域人文之交融见长。展览横跨艺术宫三层空间,气势恢宏,宛如一部徐徐展开的南方美术史诗。</p> <p class="ql-block">地铁8号线直达中华艺术宫,便捷通达,为观展之旅平添一份从容。甫出站口,那座如“东方之冠”般巍然矗立的建筑便映入眼帘,仿佛静候着每一位奔赴艺术之约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展览名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虽以广东为名,却在无形中勾连起整个东南沿海的艺术气质。闽南与岭南,地理相近,文化相亲,同受海洋文明滋养,艺术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次大展,实为一次跨越地域界限的南方美学对话。</p> <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设于上海中华艺术宫,即原上海美术馆,这座承载着城市艺术记忆的殿堂,此刻正以开阔胸怀迎接着来自南粤的笔墨风华。展厅内光影流转,墨香隐隐,仿佛将珠江畔的晨雾与闽南的海风一同凝于尺素之间。</p> <p class="ql-block">该展览于2025年10月18日隆重开幕,将持续展出三个多月。至少至2026年1月下旬,观众皆可前来沉浸于这场百年艺术长河的巡礼。对于热爱南方书画的观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文化盛事。</p> <p class="ql-block">展览系统梳理了从近现代到当代的广东美术百年历程,其精神内核与闽南艺术追求革新、兼容并蓄的品格不谋而合。观众可在此邂逅“岭南画派”巨擘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的经典原作,亦能领略林风眠、关良等粤籍大师的笔墨神韵——这些作品中流淌的,正是东南沿海共有的开放气度与时代自觉。</p> <p class="ql-block">策展团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从49米层开始的“倒叙”观展路线。建议从最高层启程,先览当代艺术之多元探索,再逐层下行,回溯改革开放、新中国建设乃至20世纪初的“洋画运动”。这一路径宛如逆流而上,从当下回望源头,恰如闽南人“饮水思源”的文化情怀,在艺术时空中悄然共鸣。</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充满现代气息的油画作品,色彩浓烈,笔触奔放。这些画面虽出自粤籍艺术家之手,却让人联想到闽南红砖古厝外墙上斑驳的光影,以及海天之间那抹永不褪色的蓝。</p> <p class="ql-block">“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聚焦于广东籍或与广东渊源深厚的艺术家。尽管参展名单中未明确列入福建画家,但其艺术语汇中的南国气息、海洋情结与民间审美,与闽南艺术有着天然的精神契合。观之愈久,愈觉两地文化如双溪汇流,同源共脉。</p> <p class="ql-block">展览系统回顾了广东美术一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核心在于展现岭南大地的艺术成就。李铁夫、高剑父、林风眠、关山月等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杰作齐聚一堂,气势磅礴。同时,张洪亮等广东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亦纷至沓来,共同构筑起一幅绚丽多彩的南方艺术图景——而这图景的边缘,隐约可见闽南文化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展中穿插展出数件雕塑作品,形态生动,意蕴深远。它们静立于画作之间,仿佛是南国大地上的石敢当与风狮爷,在无声中守护着这片艺术沃土,也让人想起闽南古厝前那尊尊饱经风雨的守护神像。</p> <p class="ql-block">樊子期</p> <p class="ql-block">钢琴</p> <p class="ql-block">群舞</p> <p class="ql-block">五羊</p> <p class="ql-block">关山月大师的作品沉雄苍劲,气象万千。其笔下山河,既有岭南的葱郁秀润,又具北国的雄浑壮阔。细观其作,仿佛能听见海风掠过鼓浪屿的琴声,也能感受到武夷山麓的云雾缭绕。</p> <p class="ql-block">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生于广东阳江。1935年入“春睡画院”,师从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并得恩师赐名“关山月”。其艺术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始终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信念,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山河紧紧相连,其精神境界,与闽南士人“心系天下”的情怀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关山月先生的写生作品尤为动人,一笔一划皆来自山川实地。他走遍大江南北,却始终不离南方的温润气息。那些 sketches 中的竹影婆娑、溪流潺潺,仿佛也能在南靖土楼旁的小径上寻得踪迹。</p> <p class="ql-block">关山月的艺术根植于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理念。他坚信艺术应服务于社会与人民,作品饱含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与对祖国山河的赤诚热爱。其人格淡泊名利,德艺双馨,曾将大量代表作无偿捐赠国家——此等胸襟,正如闽南宗祠中镌刻的祖训:饮水思源,泽被后人。</p> <p class="ql-block">关山月先生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崇高艺德,为中国画注入了蓬勃生命力。其革新精神与人文关怀,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学。这种执着求变、不忘根本的艺术态度,正是闽粤两地共有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方人定作品</p><p class="ql-block">方人定(1901年6月19日—1975年3月2日)是岭南画派第二代中极具革新精神的中国画家,尤其在人物画方面成就卓著。下面这个表格能帮你快速了解他的核心信息。</p> <p class="ql-block">“为人生的艺术”:他强烈主张艺术不应脱离现实,而应积极反映时代和人民生活。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创作了《雪夜逃难》《战后的悲哀》等作品,描绘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p> <p class="ql-block">“折衷中西”的实践:在技法上,他大胆地将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西洋画的明暗与写实造型以及日本画的装饰趣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既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具备扎实的形体结构,色彩明丽 。</p> <p class="ql-block">此幅作品是清代书画家查士标创作的《龙潭草亭图》,题识中明确标注“乙巳八月仿倪云林笔意。</p> <p class="ql-block">为农民郑进禄、李东号、杨正海三人写生。并长序记录了四川农民六百人于一八九七年被美国资本家骗去美国檀香山,高威岛垦荒,与外界完全隔离五十三年,备受严酷,压榨干至一九五零年死亡殆尽只剩其九人,身残耳聋眼瞎,最终被中华工会遣送回国。此画敬祝老人万壽!</p> <p class="ql-block">笑口常开</p> <p class="ql-block">大荔丰收年</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笔下的老虎威而不怒,气度沉雄。她以女性之笔绘猛兽之魂,既显革命者的刚毅,又蕴文人的风骨。此作令人想起闽南民间剪纸中的虎形图案,虽风格迥异,却同样寄托着驱邪纳吉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所绘《三友图》旁,有于右任先生长篇题跋,字里行间尽显文人风谊。松竹梅岁寒三友,象征坚贞品格,此主题在闽南建筑彩绘与瓷板画中亦屡见不鲜,足见中华文化中南北共通的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高剑父笔下的雄鹰展翅于苍穹之下,目光如炬,气势凌云。此作不仅是岭南画派革新精神的象征,也让人联想到闽南人闯南洋、搏风浪的开拓勇气——鹰击长空,正似海商扬帆,志在千里。</p> <p class="ql-block">高剑父的作品融合中西技法,色彩明丽而不失笔墨骨力。其画中常现热带植物、滨海风光,与闽南的亚热带景致遥相呼应,仿佛同一片阳光下的不同剪影。</p> <p class="ql-block">高剑父作品猴</p> <p class="ql-block">高剑父作品深秋</p> <p class="ql-block">高剑父先生所绘南瓜,饱满圆润,藤蔓缠绕,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作令人想起闽南农家院中攀爬的丝瓜与苦瓜,皆是对土地最深情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赵少昂笔下的残荷,枯而不凋,枯笔飞白间尽显生命韧性。这与闽南人“在破碎中见圆满”的生活哲学何其相似——即便秋风萧瑟,亦能从中读出倔强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赵少昂所绘香蕉树,叶片舒展,果实低垂,充满热带丰饶之美。此景在漳州、厦门乡间随处可见,而画家以写意之笔捕捉其神韵,令熟悉闽南风物者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枇杷熟了》一画,金果累累,枝叶扶疏,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枇杷在闽南为常见佳果,春日采摘,甜润入心。赵少昂以精妙笔触定格这一瞬间,仿佛也将闽南人家门前的那份闲适温情一并收藏。</p> <p class="ql-block">赵少昂的作品金丸</p> <p class="ql-block">《枇杷熟了》另一版本,构图更趋简练,设色清雅,意境悠远。两幅并置,可见艺术家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推敲,正如闽南工匠雕琢一扇木门、一座祠堂,精益求精,力求传世。</p> <p class="ql-block">赵少昂的作品整体呈现出“小中见大”的艺术境界。一花一鸟皆有情,一枝一叶总关思。这种对细微生命的关注,与闽南民间艺术中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描绘,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美学共鸣。</p> <p class="ql-block">方楚雄的《藤韵》以工笔细描藤蔓的前后层次,加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更显得作品动静感!</p> <p class="ql-block">振国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方楚雄的作品—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广东省美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及海外(如新加坡、日本、美国)举办个展。</p> <p class="ql-block">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极具个性的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他独特的水墨戏剧人物画,风格卓然,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关良先生的佳作</p><p class="ql-block">关良先生的艺术之路跨越了东西方文化,兼具深厚的西画功底与东方写意精神:</p> <p class="ql-block">关良先生的佳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的水墨戏剧人物画用笔极简,造型稚拙生动,看似简单却充满天趣。他特别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尤其是对人物“点睛”的刻画,可谓“一笔千金”,使人物瞬间活灵活现 。</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不断探索艺术真谛、推动中国艺术现代化转型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提出的“中西融合”艺术理念。他主张汲取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精华,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画 。在创作上,他形成了独特的“风眠体”,其特点包括常用方形构图、融合西方色彩的绚丽与中国水墨的韵味、线条灵动有力等 。</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在教育领域,他是一位真正的奠基人。他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 。在担任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院长期间,他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聘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任教,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他培养出了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大批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画坛的艺术大家 。</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早年求学(1900-1919):出生于石匠家庭,幼年接受传统启蒙,少年时在梅州中学接触绘画 。1919年中学毕业后,赴上海学习,同年年底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前往法国 。</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负笈法国(1919-1925):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广泛接触西方艺术,并开始思考如何融合东方艺术精髓 。</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执掌艺专(1925-1938):受蔡元培赏识,回国后先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25年)和杭州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首任院长(1928年),投身艺术教育与新艺术运动 。</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潜心探索(1938-1977):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他辞去职务,在重庆等地潜心创作,艺术风格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他移居上海,继续其艺术探索 。</p> <p class="ql-block">晚年时期(1977-1991):1977年获准出国探亲,后定居香港。晚年创作不辍,画风更趋奔放、强烈 。1991年8月12日因心脏病并发肺炎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 。</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先生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他的艺术探索,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型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深刻影响了其后数十年的中国画坛 。法国艺术评论界曾赞誉:“半个世纪以来,在所有的中国画家中,对西方绘画及技法作出贡献的,林风眠先生当为之冠。” </p> <p class="ql-block">画家李雄才乃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深受其“融汇中西”艺术理念影响。</p><p class="ql-block">长期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培养大批书画人才,推动岭南画派教育体系化。与关山月并称“岭南画派第二代双子星”,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以山水画著称,独创“黎家山水”风格,将水墨皴染与青绿设色结合,画面苍润深厚、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擅画松树,笔下松姿挺拔遒劲,有“黎松”之誉。革新传统山水画程式,注重实地写生,作品兼具现实感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其代表作品《潇湘夜雨》《森林》《武汉防汛图卷》《庐山览胜图》等。长达28米的《武汉防汛图卷》被誉为“现代《清明上河图》”,入选中国美术史经典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