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姓李,名克,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师子夏,友田子方,为孔子再传弟子。因其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段干木数名好友都大有成就,都在辅佐各国诸侯,各展其能,唯有段干木与众不同,性情古怪,不入仕途清高隐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段干木既曾混迹市井,又师从大儒;既拒绝高官厚禄,又能以布衣之身影响国政。他的人生选择与思想境界,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位历史名人去世后的归属地竟成为一桩悬案,多个地方都声称拥有他的墓址。究竟段干木的墓址在那里?为何出现多处墓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段干木,探寻他身后的谜团。</p> <p class="ql-block">1.· 早年生计与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曾为生计所迫,从事当时被视为低贱的"驵侩"之职,即牲畜交易的经纪人。大约三十多岁时,他游学至西河,拜入儒家大师子夏门下,从此学识与德行大为精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坚守道义,拒绝出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成后,段干木坚持"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魏文侯赏识其才德,月夜登门恳请他出任宰相,他却"逾垣而走"——翻墙躲避。魏文侯非但不怒,反而更加敬重,每次路过段干木的住所,都会俯身扶轼(车前横木)以示敬意,留下了"干木富义"的成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不仕之仕,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段干木数名好友都大有成就,都在辅佐各国诸侯,各展其能,唯有段干木与众不同,性情古怪,不入仕途清高隐居。段干木终身未仕,隐于市井。然而,他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据《淮南子》记载,周安王六年,秦国曾欲攻打魏国,但因听闻魏文侯尊崇段干木,国人上下团结,便打消了进攻的念头,所谓"偃兵息鼓,辍不攻魏"。他以布衣之身,以其儒家风范和经世之才影响了魏文侯,对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段干木墓址的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段干木的最终归宿,历史上至少存在三处主要的墓址说法,各有依据,也各有疑点。</p><p class="ql-block">1.山西运城地区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运城市境内,具体有夏县、芮城县(学张乡下段村)和盐湖区(上段村、下段村)等多处地点 一, 段干木的籍贯被认为是魏国安邑(今运城夏县或芮城一带)。 二,当地有段干木祠堂、墓冢等历史遗存和相关碑刻。 三,地方志(如《芮城县志》)有明确记载。 可是,运城市内却存在多个地点,彼此相距不远,都与段干木晚年的讲学、生活有关,难以确定何处为真墓。</p><p class="ql-block">2.河北邱县说 :邱县郝段寨村(现存"段干木故里"碑) 主要依据是邱县郝段寨村存有"段干木故里"碑。 此说法主要强调其故里,关于墓址的具体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据都查不到。</p> <p class="ql-block">河北邱县郝段寨</p> <p class="ql-block">3.山东冠县北陶戴庄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冠县北陶镇戴庄村北,(原山东省馆陶县城北关外戴庄。1965年后改为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它的主要证据如下, 一、明、清、民国,《馆陶县志》有明确文字记载,并有墓碑、碑亭图片。二、历史上多位馆陶知县曾在此立碑、筑亭并定期祭祀。 三、段干木的老师子夏曾在馆陶的西河寨讲学,段干木随师在此活动并可能在此终老。四、魏文侯为了表达自己招贤纳士的诚意,干脆投巨资筑起了一座“礼贤台”,(礼贤台位于河北大名西魏县东)。最终感动了段干木,魏文侯亲自乘车把段干木请到“礼贤台”拜他为师。段干木活动在周围百里以内区域,最后终老于此不无可能,那么他的墓址在冠县北陶镇戴庄似乎合乎情理。</p> <p class="ql-block">段干木墓碑(原山东省馆陶县志1936年版)在馆陶县城北戴庄村。</p> <p class="ql-block">原山东省馆陶县志1936年:</p><p class="ql-block">馆陶知县郑先民《段干木墓碑序》</p> <p class="ql-block">馆陶县1936年县志,段干木墓址记载。</p> <p class="ql-block">馆陶县志清:知县郎国祯“段干木先生赞”</p> <p class="ql-block">四、除了上述三地,山西孝义市在历史上也有段干木墓和祠庙的记载。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及清代《孝义县志》和《大清一统志》中均有提及。不过,这些祠庙现已不存,其真实性也有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馆陶县志1936版:馆陶西河寨卜子祠。</p> <p class="ql-block">魏文侯礼贤台位于大名县西</p> <p class="ql-block">该照片为冠县北陶镇戴庄村西北角,段干木墓址位于远处小白房子附近。墓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一村民砸坏卖掉,修筑了漳卫河险工乔庄水坝。</p> <p class="ql-block">墓址争议的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何一位历史人物的墓址会出现如此多的说法?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生平轨迹与纪念性墓葬</p><p class="ql-block"> 段干木一生并非固守一地。他早年游学,晚年隐居讲学,活动范围可能覆盖了今山西、山东、河北、河南交界地带。这使得多个地方都与他产生了交集。古人出于对先贤的景仰,常会在其生活、讲学或有重要事迹的地方设立纪念性的墓冢或祠庙,称为"衣冠冢"或"纪念冢"。因此,山东冠县和山西孝义的墓址,很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2. 古代人口迁徙与地方认同</p><p class="ql-block"> 段干木的后裔或族人可能因各种原因迁徙。例如,馆陶说的一种解释就认为,段干木的裔孙段道超曾在唐代居于贝州永济县(与馆陶县古称相同),后人为此追建墓冢。这反映了后世家族迁徙对先人墓地传说的影响。同时,各地也乐于将本地与历史名人联系起来,以增光桑梓,这种地方荣誉感也助推了不同传说的形成。</p><p class="ql-block">3. 史料记载的局限与地方志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先秦史料本身简略,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解读和想象空间。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虽多有记载,但其中难免掺杂民间传说和地方认同的因素。例如,馆陶县的记载虽详,但其县志编纂者自己也提出了疑问。各种地方资料在流传过程中也可能相互影响,导致一些后起的说法看起来也"颇有依据"。</p><p class="ql-block">4. 儒家文化的推崇与附会</p><p class="ql-block"> 段干木"不事王侯"的隐士风范和"以德抗势"的精神,深受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的推崇。这种文化上的敬仰,很容易转化为物质上的纪念。各地修建祠庙、标识墓冢,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将其他历史人物祠庙或不明古墓附会为段干木墓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综合来看,关于段干木墓址的争议,短期内恐怕难有定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生平与籍贯关联度的角度看,山西运城地区和山东冠县北陶戴庄可能性相对更大。特别是北陶戴庄、馆陶西河寨、大名礼贤台相距都不足百里,子夏在西河讲学,段干木在这一代活动,最后终老于此,不无可能。</p><p class="ql-block">· 河北邱县目前主要作为其故里存在。其他并无文献记载。故可能性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不必过于执着于寻找唯一的"真墓"。这些散布于华北各地的墓址,共同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地图,它们都在诉说着后世对段干木这位"儒侠"风骨的真挚怀念与崇高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