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教育之旅: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

鹤鳴

<p class="ql-block">十一月的加德满都谷地,阳光清澈如洗,古老的砖墙与现代的学术理想在此交汇。此次尼泊尔之行,不仅是一次参观考察,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文化与人心的深度交流。在尼泊尔校长的陪同下,我们穿梭于几所知名学府之间,见证了中尼教育合作的温暖瞬间。城市在晨光中苏醒,远处雪山静默如哲人,近处红砖校舍错落有致,仿佛每一块砖都刻着岁月与求知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行程紧凑而充实:在Bagiswori学院的签约仪式上,纸页翻动的声音里藏着未来的可能;我们拜见巴德岗市市长,谈教育、谈合作,也谈两国年轻人共同的明天;Genuine School的孩子们用清澈的眼神望向我们,像在无声提问: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模样?而阔博工程学院的文化交流,则让思想在语言之外相遇——一个微笑,一束花,一次握手,都是心意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阔博工程学院的红砖楼静静立在古城边缘,对称的窗棂像一双双凝望未来的眼睛。我们十人站上台阶,身着正装,手捧花束,合影定格的那一刻,风轻轻吹动襟角。这不只是仪式,更像是一种承诺:跨越山海的教育对话,从此处生根。同一天,Bagiswori学院的合作协议签署完毕,字迹未干,心意已通。我们与巴德岗市长围坐畅谈,他说:“教育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彼此照亮。”这句话,我一直记着。</p> <p class="ql-block">在那座红砖建筑前,我们再次合影。花环戴在颈间,笑意写在脸上,阳光洒在肩头。那一刻,身份与国界悄然退后,留下的是同为教育者的心照不宣。有人轻声说:“你看,他们的眼神和我们一样热。”是啊,无论在加德满都还是上海,当谈起孩子、课堂与未来,眼睛总会亮起来。</p> <p class="ql-block">Khwopa工程学院的门前绿植葱茏,钟楼在背景中静静守望。我们站成两排,手持红花,像一群奔赴约定的旅人。风里飘着经幡的低语,也飘着我们轻快的交谈。有人整理领带,有人悄悄摆正花束,这些细微的动作,让庄严里透出人情的温度。教育从来不只是宏大的叙事,它藏在这些细碎而真实的瞬间里。</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华东理工大学的旗帜在微风中轻扬。横幅上“赴尼泊尔教育文化交流”几个字格外醒目,像一句大声说出的问候。我们手持红花,笑容灿烂。有穿校服的学生好奇张望,也有教师默默记录。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合作意向,更是一种态度——认真、真诚、愿意倾听。而这,正是文化交流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在Galaxy Public School的会议室里,我们与当地教师围坐。蓝色椅子整齐排列,墙上挂着校名与国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角。两位同事戴着红围巾,像两团跳动的火苗。会议没有繁文缛节,只有坦诚交流。他们讲课程设计,我们谈教学创新,语言偶有磕绊,但眼神始终相接。教育的本质,原就不靠翻译。</p> <p class="ql-block">工程学院的树影下,三位同事站在绿荫中谈笑。阳光斑驳地洒在肩头,像岁月轻轻落笔。他们刚开完一场座谈会,神情轻松,仿佛卸下了什么重担,又仿佛拾起了什么希望。我知道,那是一种被理解的轻松,一种看见可能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合影在红砖建筑前展开。钟楼依旧,蓝天依旧,手中的花束换了新的一批,但那份庄重与期待,始终如一。横幅在风中轻摆,像在挥手致意。孩子们站在我们身旁,笑容纯真,他们或许不懂协议与会谈,但他们记得今天来了远方的客人,记得我们一起笑过。</p> <p class="ql-block">在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大楼前,我们最后一次集会。浅灰色的六边形石砖映着晴空,紫色招牌下,我们手执红黄花束,两排站立。那一刻,没有人说话,但心里却有许多声音。这是学术的殿堂,也是理想的起点。我们背靠制度的尊严,心怀教育的热忱。语言确实不再重要——因为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向同一个方向。</p> <p class="ql-block">大楼前的合影庄重而喜庆。西装与优雅裙装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括,花束被握得紧紧的,像握着某种信念。这不只是行程的终点,更像是一次启程的仪式。我们站在这里,不仅代表一所学校,更代表一种愿望:让知识跨越山海,让理解穿透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孔子学院看见辛竞萌老师的身影时,我心里一暖。他站在讲台前,神情专注,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从红砖院校到城市政厅,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践行着理解与尊重。而他,正用最安静的方式,把这份情谊种进更多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行程继续延伸:Arunima学院的课堂充满活力,Galaxy Public School的孩子们用绘画欢迎我们,特里布文大学的领导座谈则让我们看到尼泊尔高等教育的深度思考。每一站都不同,但内核始终一致——教育,是人心与人心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在户外合影,花环在颈间轻晃,横幅与旗帜在身后飘展。我们庆祝的不是某个节日,而是一种相遇:跨越语言、山川与制度的相遇。这种喜悦,不需要翻译,它写在每个人的脸上。</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的合影沉静而有力。红砖建筑、红色花朵、旗帜、会议桌——这些元素拼凑出一幅教育交流的日常图景。没有喧嚣,只有专注。我们坐在这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听见另一种声音,看见另一种可能。</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挂着中国结,红得热烈。长桌旁,我们与尼方同仁围坐,文件摊开,笔记写满。有人发言,有人倾听,窗外阳光正好。这一刻,合作不再是纸上的条款,而是桌上的茶杯、笔尖的沙沙声,和一次次点头与微笑。</p> <p class="ql-block">在汤显祖的展板前,两位同事静静站立。文字讲述着东方戏剧的深意,书法作品悬于侧旁,墨香似可闻。文化交流从不只是当下发生的事,它连接着过去,也指向未来。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现代教育理念,更是五千年文明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愿外孙辛竞萌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播撒友好的种子。他的每一步,都是中尼情谊的延续。而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地方,终将成为后来者前行的路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