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月3日,平阴县实验学校六年级二班教室光线明亮而柔和,照在孩子们一张张专注的脸上。他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校服,坐得笔直,像一排排正在抽枝的小树苗。黑板前的投影闪烁着色彩鲜明的课件,这本是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课,但今天的内容却有些特别——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古诗文背诵,而是关于“如何识破骗局”的安全教育。我站在教室后方,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反诈的种子,原来也可以这样悄悄种进孩子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一位警察叔叔站在讲台前,手指轻点投影屏幕,卡通化的骗子形象正从手机里跳出来,配上一行字:“你的好友中奖了,点链接领取!”孩子们发出一阵轻笑,但眼神依旧认真。他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着那些藏在二维码、红包链接和“免费送皮肤”背后的陷阱。我注意到前排一个小男孩悄悄挺直了背,仿佛在把每一句话都记进心里。原来,防骗不是成年人的专属课题,它也可以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当警服与校服在教室里相遇,守护与被守护之间,架起了一座名为“信任”的桥。</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学生也会被骗?”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有孩子举手:“因为骗子会装成熟人!”“因为他们说有奖品!”答案五花八门,却都透着真实的警惕。警察叔叔点点头,继续播放下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因为扫描陌生人的二维码,导致家长手机被远程操控。教室上方的标语写着“养习立品性 博学贯人生”,此刻显得格外有分量。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字,更是生活里的盾。当孩子们学会说“不”,那声稚嫩的拒绝,或许正是未来家庭防诈的第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陌生人发的二维码,能扫吗?”警察叔叔发问。全班齐声回答:“不能!”声音响亮得几乎掀翻屋顶。我忍不住笑了。这不仅仅是一次问答,更像是一种集体承诺。黑板上的安全提示简洁明了:“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这些字眼对孩子来说或许还带着点抽象,但在一次次情景模拟中,它们正慢慢变成肌肉记忆。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安全教育还停留在“不要跟陌生人走”,而今天的孩子,已经在学习如何在网络世界里保护自己。时代在变,骗局在升级,但教育的脚步,始终没有落下。</p> <p class="ql-block">投影切换到“如何正确拨打110”的卡通教程,画面里有个小朋友因为误拨报警电话被批评。孩子们看得咯咯笑,但眼神里多了份敬畏。警察叔叔认真地说:“110不是游戏,但当你真的遇到危险,一定要知道怎么求助。”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安全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责任感的启蒙。防诈不仅是“防”,更是“智”与“勇”的结合。当孩子们懂得何时该警惕,何时该求助,他们才真正拥有了面对复杂世界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最后,警察和几位学生一起举起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反诈先锋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喧闹的掌声,但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庄重的温暖。标语依旧高悬,国旗静静飘展,而孩子们脸上的神情,已悄然多了一份坚定。这堂课终会结束,但它的回音,或许会在某个孩子拒绝扫码的瞬间,在某次提醒父母“别信中奖信息”的对话里,再次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民反诈,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一堂课的投影里,躲在一次举手发言的背后,也落在那一声清脆的“不能扫”之中。当警服与校服并肩而立,当安全意识从校园萌芽,我们才真正明白——反诈的路上,你我“童”行,不是未来,而是现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