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佛祖的足迹一一一鹿野苑到菩提伽耶”是马晓军结合印度游学佛教所预习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佛祖是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今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p> <p class="ql-block">作为佛教教主,其教义核心为“四圣谛”“八正道”,主张众生平等与解脱轮回。</p><p class="ql-block">在汉传佛教中,与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并称“五圣佛”,代表教化核心。</p><p class="ql-block">“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意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其觉悟真如之道。</p> <p class="ql-block">一、印度佛教起源</p><p class="ql-block">佛教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p class="ql-block">印度教有着极为庞大繁杂的哲学体系,而记录这些哲学思想的经典被称为“奥义书”,它是吠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类别。</p><p class="ql-block">早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奥义书的继承和反思批判之上的。</p><p class="ql-block">“佛陀”这个词,早在释迦牟尼驻世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了印度教的《伐由往事书》,梵天的儿子曾尊称湿婆为一一一觉悟者。</p> <p class="ql-block">佛教对印度教一些观点的批判:</p><p class="ql-block">1.否定了创世论。</p><p class="ql-block">2.定了神性。</p><p class="ql-block">3.否定了祭祀。</p><p class="ql-block">4.否定了种姓在宗教权利上的不平等。</p><p class="ql-block">5.否定了梵我. </p><p class="ql-block">佛陀的三个宇宙人生的基本事实:</p><p class="ql-block">诸行无常</p><p class="ql-block">诸法无我</p><p class="ql-block">诸漏皆苦</p> <p class="ql-block">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p><p class="ql-block">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p><p class="ql-block">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 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p> <p class="ql-block">佛教的兴起原因:</p><p class="ql-block">1.提倡众生平等,打破了族群内部传播的限制;</p><p class="ql-block">2.得到了帝国统治阶级的支持。</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大集结是在佛陀刚刚入灭后不久,迦叶尊者在王舍城集合了五百罗汉。</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集结对佛教的一些规定产生了分歧,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根本分裂” </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大集结——一华氏城集结,佛陀入灭大约235年前后,是在阿育王的皇家召集下。</p> <p class="ql-block">2、印度佛教的兴起</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岩石诏书,这些刻在岩石上的铭文,保存了两千多年,其中有一块岩石诏书,提到了地中海地区一些君主的名字。佛教从此开始了国际传播。</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派人四处搜集佛陀的舍利和遗物,修建佛塔来供奉,佛塔在古文献里的叫做“窣堵坡</p><p class="ql-block">早期佛塔就是一堆圆顶封土外面砌上砖。只在鹿野苑、桑奇(Sanchi)等个别佛教圣地能见到</p><p class="ql-block">佛陀生前的活动范围,大部分在北印度的比哈尔邦境内,大名鼎鼎的菩提伽耶、那烂陀、灵鹫山都在这儿.</p> <p class="ql-block">二、印度佛教的部派</p> <p class="ql-block">1、部派佛教</p><p class="ql-block">印度佛教发展历经四大时期:</p><p class="ql-block">原始佛教时期(前5一前4世纪) </p><p class="ql-block">部派佛教时期(前4一前1世纪) </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教时期(1一7世纪) </p><p class="ql-block">密教时期(7一12世纪) </p><p class="ql-block">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p><p class="ql-block">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p> <p class="ql-block">2、大乘佛教</p><p class="ql-block">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p><p class="ql-block">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p><p class="ql-block">《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一中观派、瑜枷行派。</p><p class="ql-block">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p> <p class="ql-block">3、密教</p><p class="ql-block">佛教在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p><p class="ql-block">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p><p class="ql-block">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p><p class="ql-block">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p> <p class="ql-block">三、佛祖的四大圣迹</p><p class="ql-block">四大圣迹</p><p class="ql-block">蓝毗尼园诞生;</p><p class="ql-block">菩提伽耶悟道;</p><p class="ql-block">鹿野苑初转法轮(首传佛法); </p><p class="ql-block">拘尸那迦沙罗林双树间涅槃;</p> <p class="ql-block">1、蓝毗尼——佛陀出生之地</p><p class="ql-block">蓝毗尼意为“解脱处”,位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与拘利国之间。</p><p class="ql-block">蓝毗尼现存古迹有摩耶夫人祠、阿育王石柱、普施卡里尼圣池、大菩提树和佛祖修行台。</p> <p class="ql-block">2、菩提伽耶——佛陀成道之地</p><p class="ql-block">菩提伽耶意为“正觉之地”,是释迦牟尼佛和贤劫千佛成道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邦,面临尼连禅河,著名圣迹有大菩提树、金刚座及摩河菩提寺。</p><p class="ql-block">据说摩诃菩提寺最早为公元前三世纪大兴佛法的阿育王所建。现存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五到六世纪。摩诃菩提寺为砖石结构,三面围有石栏楯。主塔高约50米,外观9层,内部2层,塔身第一层四角有四个形似主塔的小塔。</p><p class="ql-block">菩提伽耶是现今印度佛教圣地中保存较完整的遗迹之一,摩河菩提寺200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3、鹿野苑——一佛陀初转法轮之地</p><p class="ql-block">鹿野苑位于印度北方瓦拉那西以北,过去佛迦叶佛居住于此并有野鹿栖宿,故而得名“鹿野苑" 达麦塔,为佛陀对弥勒佛(未来佛)授记之地,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塔分为两层,一层为青色砂岩砌成,二层为红砂岩砌成,</p><p class="ql-block">鹿野苑遗址分为东西两苑,西苑保存着大量历史遗迹,东苑为20世纪初所恢复的佛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4、拘尸那罗——佛陀涅槃之地</p><p class="ql-block">拘尸那罗是佛陀示现涅槃之圣地,也是佛陀生前最后度化弟子须跋陀罗和涅槃后金刚力士放金刚杵处,以及八国王分配佛舍利处。</p><p class="ql-block">拘尸那罗发掘出的圣迹有卧佛殿、大涅槃塔、安加罗塔和圣者殿等。</p><p class="ql-block">佛陀的出生和涅槃都是在娑罗树下,娑罗树因此成为佛教的圣树。</p> <p class="ql-block">四、佛祖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1、前正觉山苦行洞</p><p class="ql-block">前正觉山距离菩提伽耶约十五里地,山上的龙洞相传为佛陀的“留影窟”。洞后的中央位置供有一尊释迦太子苦行像,身高与真人相近,仿照巴基斯坦国立博物馆所藏佛陀苦行像而塑造。</p> <p class="ql-block">2、尼连禅河</p><p class="ql-block">尼连禅河紧邻菩提伽耶,这条河,承载着佛陀觉悟伟大真理的过程。此地建有一座巨大的苏嘉塔纪念塔,塔附近的大树下,一座后人塑建的小佛龛,据说便是佛陀受糜处。</p><p class="ql-block">(腊八粥?)</p> <p class="ql-block">3、王舍城竹林精舍佛陀与僧团的第一个道场</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成佛后长期居住、讲法的地方,最主要的是两大精舍: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卫国的祗园精舍。</p><p class="ql-block">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都,竹林精舍是佛教第一座精舍,是佛教史上最初的寺院,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4、王舍城灵鹫山——一佛说《法华经》处</p><p class="ql-block">佛陀常年在这里讲经说法,这就是灵鹫山(耆阁崛山) </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佛陀宣讲《无量寿经》《大般若经》《法华经》等重要经典之西天灵山。</p> <p class="ql-block">5、舍卫城祇园精舍——一佛说《金刚经》等处</p><p class="ql-block">舍卫城为佛陀示现神变降伏外道、 令净信者信根增长之地,也是佛陀驻锡25年说法之地,并曾由此升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祇园精舍的主要圣迹有:佛陀居住处、佛陀讲经处和阿难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6、桑卡西亚——佛陀降凡地</p><p class="ql-block">位于印度北部的法鲁巴德县桑基萨村,古印度时属于僧伽施国。</p><p class="ql-block">桑卡西亚是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后,在帝释天、大梵天的左界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7、吠舍离——佛陀最后讲法地,宣告将舍寿处</p><p class="ql-block">毗舍离,意译为广严,玄奘大师译为吠舍离,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以北,曾是史上最早的民主共和国跋耆联邦的首府,在当时的印度是个奇特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维摩诘居士的家乡。吠舍离著名的圣迹有:阿育王石柱、阿难舍利塔遗迹及僧院遗迹。</p> <p class="ql-block">8、那烂陀寺—一一第一所佛教大学,世界佛教的中心</p><p class="ql-block">那烂陀意为施无厌,即“给予智慧的地方”,是印度佛教史上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第一所佛教大学的遗址。</p><p class="ql-block">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佛殿;一类是僧舍。</p><p class="ql-block">那烂陀寺所在地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和涅槃地,舍利弗舍利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那烂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9、七叶窟—-第一次经典结集之地</p><p class="ql-block">七叶窟在王舍城附近,因洞窟前有株七叶树而得名,原为佛陀说法之灵迹,为王舍城五精舍之一。</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史上第一次结集佛教经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0、恒河(瓦拉纳西段)</p><p class="ql-block">恒河为印度五大河之一,佛陀在恒河流域示现出家、成道、说法49年,直至涅槃。</p><p class="ql-block">印度北方的瓦拉纳西(距鹿野苑十几公里)是一座具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被誉为“光之城”,流经这里的恒河被认为是最神圣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11、印度国家博物馆—一一22块佛骨舍利</p><p class="ql-block">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佛教文物展厅内,有一个罩在玻璃柜里的小佛塔,塔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22枚舍利。同时看到多枚佛陀的大型舍利,全世界恐仅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佛祖足迹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主要与释迦牟尼的生平事件相关,尤其以涅槃时留下的足迹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据记载,释迦牟尼在吠舍厘(今印度北方邦)涅槃前,站在大方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此是我最后望金刚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迹。”</p><p class="ql-block">石上刻有双足印,长1.8尺(约54厘米),宽6寸(约18厘米),足趾有“卐”字纹、双鱼、宝瓶等象征性图案,足心有千辐轮相。</p> <p class="ql-block">唐代玄奘法师在摩揭陀国见此遗迹,并在大雁塔中留存佛足碑,为后世复刻依据。</p><p class="ql-block">佛足印被视为佛陀功德的具象化,象征智慧、解脱与光明。</p><p class="ql-block">信徒礼拜佛足印等同于礼拜佛陀本人,部分传说称,其大小可随观者福报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