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鄂52天旅游(28)都江堰,三星堆。

同行天下

<p class="ql-block">今天6.30酒店早餐,说是简早,却有五个炒菜,五个咸菜。房费84元除去两个人的“简早”,房费70都不到。</p><p class="ql-block">在等上车的时候,坐在后面的几个男生说“老板也要生存 ,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昨天美篇受到热议,一是妈妈写给儿子的第54封信,激起大家心中的善良,看得鼻子酸酸。</p><p class="ql-block">二是,李春花的故事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大家爱看。</p><p class="ql-block">这种故事像我们这样的旅游团,每天都在发生。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被提及,我只能不写。</p><p class="ql-block">希望大家“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都江堰、青城山。</p><p class="ql-block">都江堰坐落在岷江上,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p><p class="ql-block">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旨在解决岷江水患并灌溉成都平原。</p><p class="ql-block">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p class="ql-block">历经2280余年仍发挥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灌溉面积超1000万亩,惠及2300万人口。</p><p class="ql-block">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构成:</p><p class="ql-block">鱼嘴:岷江江心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引水灌溉)和外江(排洪),利用地形实现“四六分水”(枯水期内江引六成,洪水期外江排六成)。</p><p class="ql-block">飞沙堰:位于金刚堤尾部,通过环流作用泄洪排沙,防止内江淤塞。</p><p class="ql-block">宝瓶口:玉垒山凿开的进水口,控制内江流量,形似瓶颈,保障灌溉用水。</p><p class="ql-block">遵循“深淘滩、低作堰”原则,结合自然地势,实现人、地、水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俯瞰宝瓶口,了解李冰治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横跨岷江的悬索桥,体验“夫妻桥”传奇。</p><p class="ql-block">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的祠庙,刻有治水“三字经”和“八字格言”。</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引水口在玉垒山和离堆之间,是李冰开创都江堰时凿开的倒梯形引水口。</p><p class="ql-block">底宽14.3米,顶宽28.9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的进水咽喉,因形似瓶口,故称“宝瓶口”。</p><p class="ql-block">宝瓶口引水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宝瓶口有三大作用:</p><p class="ql-block">一是引水,为下游提供灌溉、航运和城市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二是限制过量洪流进入灌区。</p><p class="ql-block">洪水季节,由于宝瓶口的节制作用,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在宝瓶口前产生壅水现象,使过量洪水从飞沙堰和人字堤堰口泄入外江。</p><p class="ql-block">三是排沙,内江流量超过每秒1000立方米时,离堆前的壅水现象使内江以下的底流流速显著降低,大量沙石不能继续前进,大部分由飞沙堰排出,一部分沉积在凤栖窝一段河道,来年岁修“深淘”时再清除。</p> <p class="ql-block">8.30进入景区,10.30大家看完返回。</p><p class="ql-block">司机发了两个位置,一是大巴所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大家少走点路,他还发了一个希望大家集合的地点,他开车来接我们。</p><p class="ql-block">这本来是好心,结果又和昨天九寨沟一样,那个点警察不让大巴过。</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人出了景区又分成了两拨,我找不到他们,他们也找不到我,位置共享完全无用。</p><p class="ql-block">最后,口天吴,张士胤和我多跑了好多路,才把大部队带到大巴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网上旅游视频介绍,青城山“前山问道,后山寻幽”。</p><p class="ql-block">11.20我们开车去青城山后山。</p><p class="ql-block">结果车太长,有一个急弯过不去,有几个男生主动下来指挥。</p><p class="ql-block">坐在车上的人为减轻车身重量,下车走路,结果还是不行。</p><p class="ql-block">我对司机说,“实在不行,我们青城山就不去了,调头吧”。</p><p class="ql-block">这时调头也不好调,只好空车往前开,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车头方向调转过来。</p><p class="ql-block">大家上车后,我结合这两件糟心事说:</p><p class="ql-block">我们出门在外,这种情况难免发生,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不要互相埋怨,有话好好说。</p><p class="ql-block">否则即使事情介决了,心中的芥蒂却留下了。</p> <p class="ql-block">在马路上吃过中饭,我们去三星堆博物馆。就在广汉边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面具,都有一个疑问,这是我们的祖先吗?怎么和河南山东出土的陶俑,和陕西出土的兵马俑不一样?</p><p class="ql-block">Deepseek回答:</p><p class="ql-block">三星堆人面部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古代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主要与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及文化交融有关。</p><p class="ql-block">结合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可从以下角度解析:</p><p class="ql-block">第一,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夸张造型(如纵目、巨耳)并非真实人貌,而是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性符号。</p><p class="ql-block">第二,三星堆文化呈现出「本土根基+外来影响」的复合特征:</p><p class="ql-block">本土延续性:三星堆青铜铸造技术可能源自四川盆地早期土著文化;</p><p class="ql-block">域外元素:黄金面具的锤揲工艺、青铜器合金配比与西亚文明存在技术共性,但经同位素检测证实其原料仍属本地矿产;</p><p class="ql-block">中原文化渗透:玉器纹饰中的云雷纹、夔龙纹与商周文明高度同源,印证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互动。</p><p class="ql-block">第三,三星堆人主体属于东亚蒙古人种,与中原人群存在基因交流,但部分个体表现出欧亚混血特征;</p><p class="ql-block">结论:三星堆人面部的「非典型性」本质上是古蜀文明独特宗教观与技术能力的结晶,而非外星文明或域外移民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我上次来,感到看文物修复工作很有趣。</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在玻璃房子里,做文物修复工作,就像“全程真人直播”一样。</p><p class="ql-block">所以一号馆参观结束,我就带大家去了文物修复馆。</p><p class="ql-block">结果很失望,现在没有人在做文物修复工作。</p><p class="ql-block">只有一段大概十几分钟的视频,在循环播放一个考古人员在修复一个青铜器面具。</p><p class="ql-block">估计几年下来,老的文物已经修复完毕了,又没有新的文物发现。</p><p class="ql-block">谭建德问我,“上次你带我们到奉贤博物馆看的是不是这里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是的,这是三星堆博物馆拿出部分展品到上海去循展。</p><p class="ql-block">就像好几年前,喜马拉雅酒店展出过敦煌石窟,</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展出过埃及木乃伊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