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城热土上的精神传承:从红军战旗红到荒漠绿洲绿

新视线传媒

<p class="ql-block">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黄河东岸,距城区20公里的横城村东,一片占地320亩的生态园区正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岁月故事。四十万棵各类树木在此扎根,90%的绿化覆盖率让这片土地四季常青——这里,是横城红军西征纪念园,一处串联起革命历史与生态实践、承载着两代军人使命担当的精神地标。从1936年红军在此打响银川地区首场战斗,到2010年退役军人扎根荒漠植树造林,再到如今成为红色文旅与生态教育融合的示范基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壤,都镌刻着“不忘初心”的精神密码。</p> <p class="ql-block">  “横城的红色历史,是银川党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在纪念园史料陈列馆内,讲解员指着老照片,讲述着87年前的热血故事。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盐池后,为拓展革命根据地、摸清敌情,红二十八军派出一支骑兵团挺进银川方向,最终抵达灵武与横城交界地带。当时的横城是马鸿奎部队重要据点,敌人岗哨严密,红军骑兵团刚入境便与反动武装遭遇,一场激战骤然打响。面对装备精良、人数占优的敌人,红军战士毫不畏惧:骑马冲锋者用马刀劈开封锁,隐蔽沙丘者精准射击压制火力,还有战士深入村落,向群众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主张。</p><p class="ql-block"><b>红色印记:一场战斗点燃银川革命火种</b></p> <p class="ql-block">  战斗持续近两小时,红军击溃敌人完成侦查任务,并未仓促撤离,而是留在周边开展群众工作。在灵武,帮助农民建立第一支游击队,传授武器使用与战术技巧;在清水营,召集村民召开大会,选举产生村苏维埃政权,让群众拥有“自己的政权”;在银川河东七个村庄,组织成立“反马同盟会”,发动群众反抗苛捐杂税与暴政压迫。这段历史被载入《中共银川党史》,成为横城人民的精神财富。2018年,纪念园获评兴庆区“三星乡村旅游示范点”;2021年,被授予“银川市青少年研学基地”。截至2024年,已有超5万名党员、学生、群众前来,通过实物展览、场景复原、红色党课等形式,重温战斗史,感受先辈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生态坚守:十二名老兵十年荒漠变绿洲如果说红军战斗是“红色记忆”,那么12名退役军人的治沙故事,便是这片土地的“绿色传奇”。2010年春天,横城村东还是茫茫荒漠:黄沙漫天,植被稀疏,大风刮起沙粒能打疼脸颊,夏天地表温度超40℃,耐旱沙蒿都难以存活。刚从甘肃酒泉东风航天城守备师退伍的李凯,偶然得知这片荒地承包多年种树无果,便萌生“变荒漠为绿洲”的念头,这一想法迅速得到11名退伍战友响应,一支“治沙突击队”就此组建。</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治沙之路充满艰辛。缺水是首要难题,他们骑摩托车往返5公里外的黄河拉水,每天十几趟,肩膀被水桶勒出红印;土壤贫瘠导致树苗枯萎,他们自费从几十公里外农田拉来有机肥,一勺勺埋进沙地;树苗成活率低,便前往宁夏林业科学院请教专家,反复试验后选定杨树、柳树、沙棘、红柳等耐旱品种。2013年夏天,一场沙尘暴重创植树区,前一年栽种的2000多棵杨树苗,半数被沙埋只剩树梢,数十棵被连根拔起。老兵们虽蹲地落泪,却无人言弃,擦干眼泪后,连夜将树苗挖出重新栽种、浇水、培土。</p> <p class="ql-block">  十年间,资金短缺时,他们拿出退伍费与积蓄;家人不理解时,便反复解释、邀请家人参观工地;寒冬时节,裹着棉袄在地里巡查,防止树苗被野兔、牛羊破坏。“最苦时一天只吃两顿饭,睡漏风土坯房,但看到树苗发芽长高,心里就踏实。”李凯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320亩荒地彻底变绿洲,四季风景各异,他们的事迹被宁夏法制日报、新华社客户端等媒体报道,吸引大批志愿者参与植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薪火相传:两代军人的使命与精神共生</b></p><p class="ql-block"> “红军战斗是为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我们种树是为让大家有更好环境,时代不同,初心一致。”李凯的话语曾打动无数人。如今的纪念园,已是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五大功能区布局清晰:爱国主义教育区陈列红军实物、复原战斗场景;国防军事科普区展示退役装备、普及国防知识;红色革命景点区建有纪念碑、旧址景观;红色文化服务区设书屋、放映厅,定期开展红色活动;接待中心则满足规模化研学的餐饮、休息需求。</p> <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节,机关单位、学校组织人员来此缅怀先烈,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学生聆听红色故事;暑假,“红色研学营”火热开展,孩子们既学革命历史,又参与植树、浇水等生态实践;重阳节,退休老人自发前来,或参观展区,或林间散步,感叹横城巨变。2022年,自治区宣传部组织60多名退伍老兵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大家沿当年红军路线行军5公里,齐唱军歌,虽大汗淋漓却无人放弃,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传承不是口号,而是行动”。</p> <p class="ql-block">   12名退役军人仍坚守园区,每天巡查补种枯萎树苗、劝阻乱扔垃圾行为。他们计划建设“退役军人治沙纪念馆”,展示治沙用的铁锹、水桶、日记本等物品,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的不易。从1936年的红军战旗红,到如今的荒漠绿洲绿,横城的故事仍在续写。随着红色文旅发展,越来越多人来此汲取精神力量、感受发展成果。这里不仅是银川红色地标,更是两代军人使命担当的见证,是红色精神与生态理念融合共生的典范。正如参观者留言:“来到横城,看到的是绿树红花,记住的是革命历史,传承的是奋斗精神。(席浪涛 宋 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席亚栋|责编:席浪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