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前的祭奠

歪歪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加西亚•马尔克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以后再次路过教堂是在一个圣诞夜的晚上,在马路对面就能听到里面的歌声和热闹的氛围。我终究没有勇气迈开脚跨过马路,只是站在马路的彼端久久伫立。我对教堂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不是我有宗教信仰,相反,我本身对这些没有任何感触,有些东西在记忆里的存在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和它有关的人,而教堂于我,是外婆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已经去世多年,她留给我的,只是钱包里一张一寸黑白照,和偶尔路旁能遇见的教堂,以及路上遇见相似老太太的会心一笑。我对老人的印象建立,大多取决于外婆。小时候由于父母农忙,无暇照顾我和弟弟,我们的童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和外婆在一起的,记事起印象中她就和别的老太太不一样。外婆没有牙齿,是的,一颗都没有,母亲尝试给她配过假牙,她说不习惯,于是干脆不用。所以外婆家很多小孩都叫她扁嘴太奶奶,外婆在家辈分很高,与我齐岁甚至更大的都叫她太奶奶。从那时我才知道,人没有牙齿的话嘴巴是会回缩的,下巴是会微翘的。而且为了利于咀嚼,外婆吃东西大多都是煮的,连苹果也是。更特别的是,外婆没有穿过带拉链的衣服,她永远身着盘扣偏襟衣,年幼的我,觉得外婆真像黑白电视里的古人啊,衣服的纽扣是真别致,外婆穿的是真整齐啊,像个我理解的大家闺秀一样。这所有我当时鲜见的一切,都没有外婆对教堂以及祷告对我的成长冲击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呢,于外婆是什么,于我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是个非常执着的人,她每个周末都要去教堂,听神父祷告,和教友们一起做斋饭。做祷告的时候,是真跪呀,而且一祷告就是一上午,而我因为每周末都被父母叫车送到外婆家,舅舅家没有女儿,大家对我格外疼爱,尤其是外婆,走哪带哪。因此,我每周末都会跟随外婆前往教堂。那时的教堂在五里界外,外婆家在老东门巷子,每个周末都是早上5点起床,外婆带着我走着去教堂,现在想来,那是真远,那时的孩子可能真的没那么娇气,我也从不知道累。外婆去世前三年,因为舅舅家去广州做生意,外婆都住在我家,那就离教堂更远了,但依然如此。一年365天,每个周末,外婆从未缺席。每回去了我也听不懂,在教堂里到处瞎逛,记忆中教堂里的爷爷奶奶乃至神父,都特别的和蔼可亲,总是亲昵地拍拍我的脑袋,给我东西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除了周末去教堂,外婆每日三次,就是每日三餐饭前,一定要祷告,那个十字架和她虔诚祷告的画像,她住在哪,就带到哪。还有一串珠子,饭前祷告手拿可带在脖子上的珠子,念一遍祷告词转一颗珠子,记忆中我数过,现在终究是忘了,但真不少。一直跪着念,一天三次,一年365天,依旧从未间息。我身边也有不少信仰基督教的老奶奶老爷爷的。只是外婆和那些人真不一样,她从不抽烟喝酒,甚至真是连一只蚂蚁不碾死。她也不说脏话,那个年代,我身边不说脏话的老太太是真少见。她也是真心疼粮食,我要是吃饭掉饭粒在桌子上,她就讲故事,现在都记得的是:有个老僧在庙里修行,有一天,天上的神仙为了考验他,在他去解手的时候拿一颗仙丹变了一颗饭粒放在茅坑的踏板上,僧人见了,捡起来吹吹放嘴里吃掉了,然后他就经过考验得道成仙了。没有手机电脑的小时候,是真喜欢听故事。外婆用她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成年后的三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上初中,大一点,实在忍不住,问了外婆:外婆,哪有什么圣母玛利亚啊,这本经书您都背下来了,干嘛还要念呢?于是,外婆讲了属于她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她说:那时村里有个教书先生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她渴望读书。好不容易来了个教书先生,没教几天,日本人打进来了,日本人在村里到处找“花姑娘”,于是村里的女孩妇女都被藏进了存土豆、红薯的地窖里。藏了几天几夜,大家听到没了动静出来的时候,教书先生已经不在了。后来有人拿着一本经书来村里,为了识字,她就加入了天主教,因为那样能认字啊。当初的目的哪是为了信教,但学着学着,几十年就过去了。十几岁的我,顿时无言以对。记忆里那本经书,外婆早就背得滚瓜烂熟,却依旧日日念;那个教堂,早就不能再重新教给她期待的新的文化,她却坚持周周去。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岁月将外婆对知识的期待磨成了习惯。在我少不谙事的成长旅途上,陪着外婆坚持了她的温柔、善良和执着。以至于,我好像也在朝着成为这样的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去世后,我没有去过教堂,偶尔路过,会如鲠在喉,不能言语,幻想如果外婆在里面多好。原来,思念也可以不是日日嘴边挂,而是想起后久久不能说话。外婆从没以长辈的姿态训导我,教育我什么,但她深刻让我明白什么是言传身教。就像现在流行说的: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教堂早已不是外婆周周去的教堂,而我的外婆,却永远停留在她坚持的路上,岁月不可催。我呢,艰难的时候,似乎真的能感受到一股力量,让我无畏地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