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冬游之:又见碑林

王秋艳律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上午游览西安碑林博物馆。这是第二次了,上次来是六年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专程来看“昭陵六骏”,准确的说,是“四骏”的原物、另外“两骏”的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碑林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将唐代《开成石经》等珍贵碑刻迁移至现址集中保护,奠定了碑林的雏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建成。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现为我国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艺术殿堂,是结合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碑林,收藏展示了汉代至近代的各类碑刻四千余方,时代序列完整、各种书体兼备。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受限于馆区面积,博物馆多年来仅能展出800余件文物,大量珍品深藏库房。自2025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展览全面升级后对外开放,老馆区原有展陈面积0.8万平方米,北区场馆新增展陈和公共服务面积3.2万平方米。六年前我们看到的原来第二、第三室的精品碑刻全部移到了北区展厅中。通过升级老馆区、新建北区场馆,众多文物走出库房,进一步提升了西安碑林的吸引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升级改造后的碑林博物馆,现在分成了南北展区。南区场馆包括七个展室,还有两侧的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北区场馆的地上一层是精品碑刻展;地下一层是“汉字书法碑林”;地下二层有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和“昭陵六骏”专题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上次来游览,还能按照从第一展室到第七展室的顺序走,即先看前四个展室,然后返回再看第五至七展室,最后再看两个石刻展。现在从景区路线图来看,应该是先看前四个展室,然后是北区场馆,再回头看剩余的展室,有些绕了。所以先要看好路线图,以免错过某些展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室陈列唐开成二年(837)刊刻完成的十二部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114石,228面,65万余字,史称《开成石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成石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儒家经典刻石中保存完好之年代最早者,也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首批移入碑林而开启西安碑林发展史的奠基石,素有“文献渊薮,石质书库”美誉。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唐代,刊刻石经主要是为学子提供经典范本,并作为校对抄本的官方标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室主要陈列清康熙三年(1664)补刻《孟子》17石,与唐《开成石经》合为“十三经”。还有清刻《大学》《中庸》及记述陕西巡抚贾汉复为唐《开成石经》补刻《孟子》之事的《贾汉复补石经<孟子>诗》<赋贾公增刻<孟子>诗》等石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室集中展示了古代石碑的形制,展品有东汉晕首《仙人唐公房碑》、东汉圭首《仓颉庙碑》、前秦圭首《广武将军碑》、隋螭首《孟显达碑》、唐螭首《道德寺碑》、北宋螭首《大观圣作之碑》等22种碑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室陈列宋、元、明、清时期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元代至清代石刻图画。其中,元代《万寿宫图》、明代《黄河图说》、清代《太华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名山胜迹有重要参考价值,宋刻《王维画竹》、清刻《孔子像》《松鹤图》和《关帝诗竹》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第四馆继续前行,就是2025年5月12日新对外开放的“西安碑林北区展厅”,包括地上一层、地下两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区展厅一层“星耀长安”,展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碑刻珍品。这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曹全碑、集王圣教序碑、同州圣教序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多宝塔碑、孔子庙堂碑、晖福寺碑、兴福寺残碑、皇甫诞碑、玄秘塔碑、杨承和神道碑等26块珍品碑刻。史上书法大家的字迹,都展示在这里,可以一饱眼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颜真卿书《马璘残碑》、柳公权书《杨承和碑》《严公贶墓志》3方“颜柳”碑刻系首次公开亮相,其中《马璘残碑》经文保团队数年修复,清晰记载了大唐“中兴猛将”马璘的生平,而柳公权71岁高龄书写的《严公贶墓志》,则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柳公权“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座碑刻的实物周围,都有几块大的电子屏,游客可以点击了解碑刻档案、碑主考证、碑刻书风、制作经过等,可以在电子屏上随机选取几个文字临摹,也可以现场拓片互动,科技感满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下一层是“汉字书法碑林”,是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下二层有三部分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贞珉千年”,是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丝路石语”,是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骧腾百世”,是“昭陵六骏”专题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昭陵六骏”是我这次来碑林的主要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其在建立唐朝过程中所骑的六匹战马而雕刻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与这些战马建立了深厚情感,即位后下令以浮雕形式永久纪念,并亲自为每匹马命名,以彰显其战功和历史意义。命名过程结合了画家阎立本的图样设计和石刻家阎立德的雕刻,体现了唐初艺术与政治的紧密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昭陵六骏原立于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采用高浮雕工艺,每件宽约204厘米、高172厘米,生动刻画了战马征战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骏的名字均源自突厥语,反映了唐代与突厥及西域的密切关系。当时西域处于突厥控制下,这些马多为突厥马系中的优良品种,名称直接音译或意译突厥语词汇,体现了其产地和身份特征,每匹马的名字均与李世民的关键战役和战马特性直接相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特勤骠,又名特勒骠,“特勤”为突厥高官称号,表明其身份。此马毛色黄白,是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在山西与宋金刚作战时所乘战马。此浮雕刻画了特勤骠日行千里、大破敌军后的从容姿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青骓,毛色苍白。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虎牢关与窦建德作战时所乘。此浮雕刻画了青骓虽身中五箭,仍勇往直前、奋力驰骋的神骏英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什伐赤‌:以突厥高官“设发”命名,代表其血统高贵。此马毛色纯赤,是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虎牢关和窦建德作战时所乘战马。此浮雕刻画了什伐赤虽身负箭伤,仍奋蹄疾驰、势不可挡的骁勇气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白蹄乌‌:突厥语“少汗”的音译,描述其纯黑毛色与白蹄特征。唐武德元年(618),李世民在浅水原和薛仁杲作战时所乘战马。此浮雕刻画了白蹄乌在作战中怒目扬蹄、凌空破风之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飒露紫‌:突厥语“Isbara”,象征勇猛。此马毛色紫红,是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邙山和王世充作战时所乘战马。此浮雕表现的是飒露紫前胸中箭,将军丘行恭为之拔箭的生动瞬间。原件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拳毛騧‌(quán máo guā),名称或源于突厥语“权于麾”,指其产地;此马毛卷色黄,是唐武德五年(622)李世民在河北和刘黑闼作战时所乘战马。战斗中,拳毛騧‌身中九箭而亡。原件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昭陵六骏因历史原因现分藏两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特勒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四件石刻。这四骏在1914年盗运途中被截获,后于1950年正式入藏该馆。2013年,“四骏”被列入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突显其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美国费城)‌收藏“飒露紫”和“拳毛騧”两件石刻。这两件石刻于1914年被盗并流失海外,后入藏该馆。2017年陕西省昭陵博物馆公开要求归还,但截至2025年仍未实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展区停留时间很长,感慨颇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骏”何其不幸,生活在一个战火频仍的年代;“六骏”又何其幸运,遇到了一个如此喜爱它们的主人,在它们的骸骨消失后,仍能以另一种形态长留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每一次游客的凝视,都是在重塑它们的风骨;每一个离开的游客,都带走了它们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碑石,以修庙、记功、拨田、赡学、浚渠、葺城、官箴、格言等内容为主。第六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士人所书诗文作品。第七室陈列清顺治三年(1646)刻陕西本《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我国古代著名法帖,共十卷,前五卷为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名家字迹,后五卷为东晋“二王”书迹。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王著将传世的历代名人墨迹摹刻于枣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帖》,为我国丛帖之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石刻艺术室也八年前没看到的。刚看名字的时候,有些摸不着头脑,更不知道这个石刻艺术室和对面的石刻艺术馆有什么区别。进入展区才发现,石刻艺术室是以汉唐时期的陵墓石刻为主,包括画像石、石椁、石棺和陵园中的纪念性、仪卫性石刻。这些石刻艺术品题材广泛,包括车马出行、迎宾拜谒、狩猎农牧、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石刻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刻艺术馆,是佛教造像碑专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佛教造像碑是佛教造像与中国传统的石碑造型相结合的独特石刻形式,它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尤以陕西为众。佛教造像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新面貌。经过众多艺术匠师的创造,佛教造像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如北魏的清秀古朴,北周的壮硕浑厚,隋代的精巧端庄,唐代的写实传神。特别是长安地区的佛教造像,造型典雅,雕饰华美,构思独特,自然生动,反映了佛教造像艺术民族化的进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只是这个展馆里的佛造像没有按年代排列,有些凌乱,一路走下来,看到的佛像忽胖忽瘦,雕刻的刀工忽严峻忽柔和,感觉不是很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石刻艺术馆和石刻艺术室两个名字也起的有些莫名其妙。对我而言,改成“佛像石刻馆“和“墓葬石刻馆”,倒是更直白,更容易看明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11.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