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笨笨的猫<br> 美篇号:60870132 2025年10月的最后一天,乘车来到北京,网购一张圆明园通票,不只想看看圆明园,更想走进西洋楼遗址,去看看如今的模样。年过半百,首次踏入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就被其偌大的园区所震撼。一株株垂柳沿着福海整齐排列,深秋柳叶也泛着金黄,让人走进都有一种收获的感觉。“若干生命若干春,有所丰收有所贫。”走过春天,跨过夏天,我们即将开启秋收冬藏,西洋楼遗址更像是以为老人,在诉说着硝烟战火,官匪的巧取豪夺。 从西门进入西洋楼遗址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谐奇趣,那一块块汉白玉石,雕刻精美,似乎一个个在沉睡中。我围着谐奇趣转了一圈,从各个角度看到了乱七八糟躺着的汉白玉石。1860年英法联军用大炮轰开国门,入侵北京,惨无人道的一把大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标柄仁义道德的英法鬼子,盗取无数珍宝藏于大英博物馆等地,而断壁残垣下,更是像在诉说着无尽的伤痛,也让我们痛中思痛,强国强军才是硬道理。 看着横七竖八,杂乱的汉白玉石,心中无限感慨。落后被人欺,贫穷被人看不起。一个家庭如果不争抢赌气的混出模样,会被周围的邻居欺辱;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会被鬼子侵略抢夺。看着英国人拍摄的西洋楼早期照片,再看看如今破败的景象,心中默念着:拿走的东西早晚我们要取回来。“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强军梦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游览西洋楼,更加让我们发愤图强。 眼里含着泪,慢慢的走在谐奇趣的围栏外,那一根根石柱或躺倒或竖立,经历风雨战火侵蚀,依然透着股厚重的味道。看着那几株粗大的树木,泛着金黄,似乎有着无尽的收获。但一切都成了历史,却不曾被我们忘记。看着很多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的游览,偶尔几句介绍,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建园的始末。“玉阙琼楼委碧埃,兽蹄鸟迹走荒苔”,几只小鸟来回的追逐嬉闹,或许他们不记得曾经的痛,但我们早已刻在骨子里。 郎世宁设计的建筑里藏着"中国芯":谐奇趣用中式木构智慧支撑砖石券廊,线法墙将威尼斯水乡与阿克苏十景绘入透视布景。远瀛观石柱更堪称典范——木质骨架外覆砖石琉璃,葡萄纹缠绕西番莲,柱脚却雕出莲花宝座。这些都是中西交融的典范,更是圆明园号称世界名园的典范。在那一处处残缺的遗址上,有着无数考古人员惊奇的发现,中国的糯米灰浆夹层,实证了欧洲石构技术与中式榫卯工艺的化学融合。<br> 走到谐奇趣的对面,有着一个迷宫性质的“黄花城”,他让无数孩子在里面跑来跑去,犹如走进了一处迷宫。在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追逐下,我也沿着大家的步子走近。宽大的矮墙,不允许跳跃,在七绕八绕的情况下,我也来到养雀笼。“圆明园中昔日辉, 琼楼玉宇映天光。 奇花异草争春色, 珍宝文物耀四方。”灰砖筑起一道墙,更增添了无穷乐趣。在追思西洋楼的过往,我们也不能忘记了强身健体。 走到方外观遗址,他曾经被改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现存遗址大部分都是残断的石柱、石构件组成,是圆明园遭焚毁及后期盗运后残存的典型风貌。看着这一个个石柱,想着新中国成立前的军阀更像是土匪,对于文物的保护根本无此概念。“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文物贩子、军阀头子盗运,让整个西洋楼再无当年的雄姿。 当我走过那一个展板后,来到海晏堂蓄水楼遗址,靠着宽阔的建筑,黑砖与三合土构成的残台基,与周边雕刻精美的石柱残件,更透着一种“残缺美”,因为西洋楼承载的不再是皇家园林,更是一段历史的诉说。十二兽首如今只有马首回归,其余仍漂泊海外。一座座建筑的背后,是一幕幕让人哭泣的幕墙。那些汉白玉残柱上被火灼烧的痕迹,是我们永生不忘的耻辱,不是一堆破石头随意堆砌的记忆。福海中央那座被腰斩的七孔石桥,桥身孤悬水面,桥墩上的莲花浮雕依然清晰,只是再无人为其题写"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句。那些残柱断桥用伤痕告诉我们:有些文明,可以被摧毁,但永远不会被打败。下次当你触摸这些温凉的汉白玉时,请静心聆听,风声里藏着它们对未来的期许。